APP下载

律动扬个性,音乐更美妙

2015-06-16朱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态泥鳅律动

朱婷

体态律动,顾名思义,就是以有韵律、有节奏的身体动作亦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学生认知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好奇心又太旺盛,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因此,在这个时候,辅之以必要的体态律动,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倾听习惯,促进学生音乐表达与音乐创造的个性发展。

一、先动再唱,发挥想象激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是他们撕不掉的标签,也是我们“头痛”的根源之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顺其自然”,以“动”治“动”,通过我们的有节奏、有韵律的体态律动,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为新授内容的教学与互动造势。我在教学热身与导入环节,让学生们先“活络一下筋骨”,激活他们的音乐思维,同时,将本课教学内容渗透在体态律动中,为随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教学小学音乐《鲜花爱雨露》这首儿歌时,先让他们“动”起来,融入到春风细雨、百花齐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爱,感受鲜花对雨露的爱。因此,在教学导入中,我首先鼓励学生们在音乐伴奏下,想一想,做一做:雨露是怎么落在鲜花上;鲜花又是怎样的表情,做一做鲜花说话的动作。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在多媒体图片的提示下,马上就心领神会,一下子就可以把下雨的动作以及“哗哗哗”“沙沙沙”的雨声表现出来了,有效地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们的真实情感,为歌曲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边动边唱,引发共鸣激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易兴奋,但也易走神,兴趣与注意力的稳定性并不强,由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如何牢牢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们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学是否有效的保障。正因如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动”与“唱”,“动”与“静”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边动边唱,将律动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歌唱中,培养学生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强化学生们的音乐创造意识,激发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收获更加立体的音乐体验。

在备课小学音乐《小伞花》这首儿歌时,为这首儿歌加入了一些体态动作,如“小雨,小雨,滴滴答答”中加入滴滴答答的动作,在“小雨,小雨,哗啦哗啦”中加入下雨的动作,在“开出小伞花”中加入“开花”的动作等,这些动作简明扼要,容易模仿,而且配合节奏,与歌曲相辅相成。在歌唱中,我引导学生们站起身来,学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不仅能帮助学生们快速地识记歌词,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使得这首歌唱得更加活泼动听。不少学生还在边动边唱的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表情动作,充满新意,使得歌声变得更甜了。

三、又唱又动,鼓励创造扬个性

学生不仅是音乐学习的主体,更是音乐创造的主体。小学生不仅有着很强的音乐模仿能力,还有着尚未发掘的音乐创造潜能。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促进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我常把体态律动渗透到学生们的音乐探究中,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基于自身的音乐感受,创编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以更加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姿态,将音乐表现出来,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唱又动。

教学小学音乐《捉泥鳅》这首童谣时,创设了“我与泥鳅交朋友”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捉几只小泥鳅,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我与泥鳅交朋友”的活动,仔细观察泥鳅的动作,将泥鳅的动作记录下来,并创编入歌曲中。将生活与音乐联系起来,寻找体态律动的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将充满个性的体态律动加入歌唱中,有效地丰富了歌曲的表达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创造,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具有动态美,更加彰显生活气息,更加体现学生的个性表达。

体态律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与音乐个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律动与音乐教学的相互配合,通过适当、合理、巧妙的“动”,让学生们欢快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律动所带来的奇妙的音乐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放飞学生的想象,促进他们的个性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观音山镇红旗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态泥鳅律动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泥鳅笼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捉泥鳅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一起去捉泥鳅吧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