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幼儿数学教育研究

2015-06-13秦春婷

亚太教育 2015年9期

作者简介:秦春婷(1988-),女,广西博白人,现就读于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数学教育与教育心理。

摘要:本文以中美两国幼儿数学教育差异为例,就中美两国幼儿数学教育在制度、语言、教育观念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制度与教育观念上我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处于较弱地位,然而在语言及跨文化差异上存在优势。希望能对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改革有所启迪,对幼儿教师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我国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实现我国幼儿数学国际化。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社会文化差异;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16-02

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起参加奥数比赛,得奖的总会是中国的孩子,而最终拿到诺贝尔数学奖的总不会是中国人;又或者是一个中国的孩子在美国学习数学,他的数学能力总比同龄的美国人要高,但是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中国的孩子总是比不上美国的孩子。

这种现象是由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直以来,中国的数学教育注重的是解题方法、技巧的训练,要求规范、具体、严谨,这种侧重点始于幼儿的数学教育并贯穿整个学生生涯;而美国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非常注重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幼儿灌输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更多地要求学生勇敢地去突破和创新,通过自行动手参与去解决问题。

一、中美幼儿数学教育差异的比较

中国幼儿在最初学习数学的时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语言上的优势,可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中美两国儿童的数学教育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数学教育发展背景息息相关。中国的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儿童对知识静态的接受,教师教的就是儿童学的;而美国的数学教育则非常注重儿童对知识动态的改变,教师大多起到启发的作用引领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这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反映了两国对待数学知识的不同态度。

在最初幼儿的创造表达能力的时候,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继承我们中国的幼儿处于领先地位,可是到了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我们却落后于美国人。翻阅传统的对中美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很多方面上与美国幼儿数学教育相比起来较为滞后。但是对美国学生的一系列数学成绩的评估显示了美国学生对数学知识远远低于他们对于什么是理想、需要等的精通水平。我们应该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中美幼儿数学教育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美幼儿数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的差异

学制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制度的差異,此处主要说的是幼儿园制度。中美两国的学校制度文化存在不同之处。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由(国家)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区)文教局再到学校这样一个流程组成一个层级式的管理体制,集中性与同一性比较强,缺乏灵活性,地方与学校的自主积极性较小,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只有校本课程的开设由学校来决定和开展,但在具体执行时并不是很严格,甚至很多只是一个形式并未实施。

美国学校教育一般采用权威主义班级管理方法。所谓权威主义班级管理也叫专制类管理方法,就是一种教师严格控制学生行为从而改变学生行为的管理过程。这种制度同样制约着美国幼儿的数学教育[9]。另外,我国幼儿园的制度过分强调安全,导致我国的幼儿园局限了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我国的很多幼儿园都很明显的存在着这种局限,比如户外活动课时教师们常常以幼儿的安全为由不允许幼儿们相互之间打闹、追逐等,幼儿只能从事一些不具有任何危险性的活动如散步、体操等。须知道,幼儿的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的点滴中获得的。美国的教育制定与我国的教育制度相反,美国非常重视幼儿自由活动,通过在户外活动时鼓励幼儿尽情地玩耍,跑、跳、掷,让幼儿的数学能力在平时的玩耍中充分发挥。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学制都制约了幼儿数学的学习与发展。但美国的制度更灵活更人性化也更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

(二)语言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幼儿在开始接触数学时就使用中文,而美国的幼儿则使用英语学习数学。中国的幼儿平均年龄为4岁时就能数到40,而美国的幼儿则需要平均年龄为5岁时才能数到40,美国幼儿平均年龄为4岁时才能数到15.也就是说,5岁时美国幼儿的数学基础已经落后中国幼儿的一年了。因此,中文被一致地认为是实至名归的数学强势语言,并且与其他国家的语言之间存在差距,这样的差距让美国教育家和家长们尤为紧张,甚至他们也开始在幼儿阶段推广新的数字读法,例如11不再读作“eleven”,而读作“ten-one”,一次推进儿童算术能力的快速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的数字系统比英文的数字系统更具有规律性。用英文表达数字20、30、40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毫无联系;而用中文来表达十位以上的整数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极具规律性,都是以此类推的关系,这对幼儿的学习数学数字以及记忆数字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由此可以看出,从语言上的差异来看,中国的语言更利于幼儿数学知识学习与发展。

(三)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教师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承认应该接受,理解和尊重他们,这才是教育的前提。这体现在美国的幼儿一日的生活安排上,教师们注重幼儿数学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他们充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和精力等,让幼儿的数学在生活的点滴中尽情地发挥。而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中,“教”的含义又常常意味着“告诉”、“教导”、“指示”。美国幼儿教育的管理组织充分体现了民主性,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给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并且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中国教师无法做到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师资水平陷入困境。在中国,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无非就是数数,学学简单的算术,如“1+1=2”等,以及认识一些简单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只重视在学校里怎么教和教什么,却无进一步学习的要求[2]。

总的来说,中国幼儿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变,向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看齐,以促进我国幼儿数学知识的发展。

(四)跨文化差异

有研究提出了问题:跨文化差异是否影响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一些跨文化研究比较了幼儿在入学前的各个方面。斯达克等人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4岁幼儿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包括数值、空间/几何知识。结果发现中国学龄前幼儿显著比美国幼儿具有更出色的空间/几何知识。

幼儿数学发展的跨文化差异在学龄前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幼儿在入学前接受的数学知识比美国的同龄幼儿接受的更广泛。跨文化差异在所有评估领域里表现得很明显,包括数字(计算和算数运算),空间/几何形状,图案知识,和测量。这个差异呈现在学龄阶段最初的3岁阶段。对中国和美国的孩子的数学知识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结果与此结果一致。跨文化差异有利于中国幼儿,出现在3岁并在整个学龄前扩大,因此,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跨文化差异存在于整个学龄前阶段的。

斯达克和克莱因(2006)使用一种工具——早期的数学课堂观察(EMCO),旨在衡量幼儿教师所提供的数学支持数量。具体来说,EMCO是用来测量幼儿和他们的老师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的。测量结果显示中国教师平均每天提供36分钟的数学支持给4岁的孩子。相比之下,美国教师提供的只有21分钟的数学支持。美国教师给经济弱势家庭的幼儿提供更少的数学支持,每天不到10分钟。这种模式的研究表明,美国幼儿的数学学习环境和中国幼儿比起来不够丰富。在美国,幼儿数学教育的课程不太丰富。[1]

中国幼儿数学知识比美国同龄人更为广泛。在中国有可能是由两个老师指导数学学习中心的活动和幼儿园数学课程,这有利于促进早期幼儿数学知识的早期发展。

二、结论

从制度以及教育观念的文化差异上看,中国幼儿数学教育和美国的幼儿数学教育相比较弱。而从语言以及跨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差异则较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分科课程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和习惯的心态的支配和影响。20世纪初,美国儿童早期就开始重视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并促进美国幼儿数学教育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数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是很虚弱的。在我国,因为不重视孩子们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不重视数学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采取数学教育研究,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课程实践的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尽管1980年以来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并未能成功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而对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实际应用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我们必须客观看待中美幼儿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别人的优点,扬长避短。

三、教学建议

鉴于我国幼儿数学教育与美国幼儿数学教育存在差异,并且幼儿园数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认识,全方位地掌握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切体会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因此幼教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促进我们国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幼儿数学发展到更高点。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应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打破制度约束,重视文化思想渗透,实现教育“生活化”。

②发挥语言优势。

③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④利用跨文化优势,重视幼儿游戏的发展,善于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数学探索活动,善于创设游戏环境。

综上所述,在对我国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时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幼儿身边的数学资源。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Starkey,P.& Klein,A.(2000).Fostering parental support for childrens mathematicaldevelopment:An intervention with Head Start families.Early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11,659–680.

[2]張凤,王娟涓.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从美国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谈起.[J]教书育人2004(05)

[3]张涛.试论中美学校文化的差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5)

[4]林泳海.中国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2004(01)

[5]白苏.中国孩子为啥数学好.[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