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朱镕基到《焦点访谈》

2015-06-12敬一丹

时代人物 2015年6期
关键词:朱镕基演播室题词

1998年10月7目,《焦点访谈》迎来了朱镕基总理。

我们特别盼望朱总理来,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焦点访谈》最忠实的观众,他总在看《焦点访谈》,看完之后常常立刻发出声音,他常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及《焦点访谈》。曾有部长半开玩笑地对我说:“现在我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饭,因为怕耽误了看《焦点访谈》。总理常在会上问:‘你们看昨晚的《焦点访谈》了吗?’答不上来怎么办?我如果有事看不成,就让秘书看,让家人看,再告诉我。”我感觉,朱总理用这种方式营造了鼓励舆论监督的氛围。

朱总理常常对节目内容做出迅速直接的反应,而节目曝光的问题会连夜出现转机。第二天就有反馈的结果。那时候,作为记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看到我们的舆论监督能那么直接地推动社会,推动某项政策的出台,推动某个错误的纠正,特别有职业成就感。

在90年代的中国,舆论监督的力量在生长,反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还存在,两种力量在较量。触及根深蒂固的旧格局和利益,对锋芒初现的《焦点访谈》来说,谈何容易。在曾经长期缺少舆论监督的土壤里.舆论监督需要尚方宝剑,而朱总理是舆论监督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总理到台里了。我有些忐忑,是因为我接受了一个任务。孙玉胜先前对我说:“到时候,你请总理给《焦点访谈》题词。”

啊?!朱总理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受礼,这是人所共知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

玉胜看出了我的为难。但他还是坚持:“你看机会,争取。”

朱总理走进《焦点访谈》演播室。他坐在我们每天工作的台子前,看了看摄像机前,又看了看提示器,环顾周围的记者编辑,短暂的静场。

我意识到,是时候了。

我说:“总理,现在您看到的这些记者。只是我们《焦点访谈》的1/10。”

总理说:“你们那么多人啊?”

我说:“是啊,我们很多年轻同事都到各地采访去了。他们都想和您交流,但有工作回不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

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说:“不要请总理题词。”

我赶紧说:“不是题词,是给我们年轻记者留句话。”

总理笑了。我感觉,总理同意了。我甚至在猜想,总理也许想到那些在天南海北采访的记者了吧?在荧屏上,总理见过他们,知道他们在奔波忙碌,在一个个新闻现场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责,对他们会有种熟悉和信任。总理会乐于和他们交流的。

于是,方宏进把题词本摆在台子上。演播室一片安静.总理拿起笔,那并不是毛笔,而是签字笔,它不像毛笔那么正式,与“留句话”的说法正合适。

在大家的注目中,总理落笔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白岩松站在总理后面鼓起掌来。总理说:“我还没写完呢!”总理又写:“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演播室一片掌声。所有的目光和镜头都聚焦在题词上。

朱总理为《焦点访谈》题词,是一次破例,是对舆论监督的特别鼓励。

对《焦点访谈》播出的一些节目,朱总理相当熟悉,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国务院干的事情每一个方面都在《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题材里,正在抓的几项改革也从《焦点访谈》中得到很多思路。

农民的话被总理引用。总理说,现在农村老百姓和干部打交道有句口头语:“你听不听?不听,我们《焦点访谈》见。”这说明《焦点访谈》在农民中间有影响,农民觉得有说话的地方,有人帮他们说话,而且说了话干部不听不行,有权威。

在谈到“政府镜鉴”时。朱总理说:“我们确实从《焦点访谈》了解到我们不能了解的情况,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政策究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我们下去往往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他们事先都准备好了,叫你到哪儿去视察就去哪儿视察,坐下来就听汇报,谁跟你说心里话呀!我在《焦点访谈》就能看到许多真实情况。”

我和同事们听到总理这样的表达,都很感慨。朱总理自觉运用媒体,运用舆论监督,这是一种领导艺术,一种先进文化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领导人的意识和能力。

多年以后,2011年,《朱镕基总理讲话实录》出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做了统计,在300多篇讲话中.有60多篇提到《焦点访谈》。

我想,在这不同寻常的记录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电视栏目在一个特定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更能看到朱镕基总理善用媒体,注重监督,促进了舆论监督大气候的形成,《焦点访谈》在那个时代几乎成了舆论监督的代名词。

本文选自敬一丹新书《我遇到你》。本书讲述了敬一丹在央视的成长磨练记录。

猜你喜欢

朱镕基演播室题词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首页题词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演播室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题词(一)
题词(二)
题词(三)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