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克服考场文章空泛

2015-06-12陈永睿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4期
关键词:作文

陈永睿

误区扫描

在大量的高考作文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代圣人立言”,貌似一位历史老人或一位哲人,纵横古今,侃侃而谈,却又缺乏人文积淀,缺少独到见解,缺乏严密逻辑,不能化大为小,不会以小见大,于是通篇都是空泛苍白的议论,而且这些议论又有三个弊端:一是肤浅,把人尽皆知的道理,如祥林嫂叙述阿毛的故事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二是凌乱,思维不清,语言无序,有如梦中碎片似的呓语,令人不知所云;三是空洞,多是套话废话,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思想“贫血”,了无新意。这样的文章,内容老套,思维僵化,自然令阅卷老师大摇其头。

写作指津

作文,诚如鲁迅所说“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这里的“怎么写”,应该像新媳妇见公婆一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亮出自己的风采,以动人的“一曲菱歌”来“敌万金”。如何做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就需要我们舞动“三板斧”,营造富有意境的“好声音”。

第一板斧“介入自我”

——我以我血荐轩辕

1.以“我”为本,唯“我”独尊。我们要尽量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自己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种方法好处很多:视角单一,力量集中。可把社会生活表现得真实而多样,使内容富有故事性;可把心理世界表现得曲折而细腻,使语言富有情感性;可把作文素材调配得合理而灵动,使结构富有自由性。文章中有了“我”,也就开通了与读者立体交流的通道,向读者展开了块块“半亩方塘”,使读者与“我”同悲同喜。如201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泛黄的照片,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抱有对古典的敬意与留恋。我仍愿意携一个老式的相机,穿梭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中,记录下让我感动的片刻。我仍将这些照片装进爷爷的旧相册中,待它们亦变得泛黄时,与我的子孙共同欣赏。”作者直接将“我”置于场景之中,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与照片”的认知,意境独特,启人深思。

2.多向对话,“我”在其中。写作文,实际上就是“对话”的过程: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既愉悦身心,更丰富精神世界;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唤起自己的生命自觉,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张扬“大我”;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追古览今,观照自身,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自身灵魂,从而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要尽力地展示“对话”的过程,如2014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我想,您一定看到了黑人和白人,手拉着手唱着节日的赞歌,您看到了孩子们不分肤色,自由地玩耍在一起,您看到了白人伸手拉起摔倒的黑人……是的,透过苦难的铁窗,您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无限的未来。”这样的与巨人“对话”的过程,表现了自己独有的认知过程。

3.相机而化,客观“转述”。生活中真实的“我”,往往由于阅历所限,知之不多,见之不广,此时,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写法,站在旁边,客观“转述”。这里的“我”,参与度并不高,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或旁听者的角度去记叙整件事情,虽有主角之名无主角之实,但可对整个事件起到推动作用。如201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养就心中一段春》:“我记得《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信念之歌在他心中回荡,于是,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重获自由!”旁观的“我”,将一系列似乎毫不相关的材料通过冷静的“转述”巧妙地链接起来了,同时也烙上了自己独特的情感认知。

第二板斧“创设意象”

——时有幽花一树明

1.描述画面,营造意境。美学家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要展示鲜活的画面。大自然中的一切物品,我们要善于发现它的本质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其特点,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动人的画面,如2014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打开心窗,拥抱阳光》:“春花,总是有冬的磨砺,才释放出婀娜多姿的芬芳;枫叶,总是因为秋霜的拥抱,才染红了峥嵘的岁月;夕阳,总是因为有晚霞的衬托,才放射出绚烂的玫瑰红。我们,总是经历苦难的洗礼,才会真正地拥抱阳光……”这里,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摹了“春花”“枫叶”“夕阳”的特点,说明“逆境与温暖”的辩证关系,不用讲理而理自在其中,无须教化人而自能感染人。

2.观察体悟,捕象炼意。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往往与我们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它们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类,都具有特殊意义,如植物的特征蕴含着特殊的内涵(松树代表坚韧、百合代表纯洁、菊花代表高傲等),给我们特定的情感冲击……我们要用聪慧的眼睛去观察、并渗入我们的审美体验;还要通过我们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使之融入我们的人格与情趣。如2014年河南高考优秀作文《牵牛花的自述》:“……我必须与一个立足安稳的事物相依为命。噢,大千世界,物各有主。这不,就在我的眼前,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小天地,还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这或许是天造地设的安排,或许是主人煞费苦心的创意——残墙固守着自己的小天地,默默不语。好的,我生命的合作伙伴,就是你啦!我高兴地向残墙致意,扭了扭腰肢,开始欢笑着在他身上绽放花蕾……”作者将“我”化身为牵牛花,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含蓄地点明了“风雨中相互扶持,精诚合作”的寓意。

3.巧为“代言”,因意造象。大自然的万千事物,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形象代言人”,我们要积累大量的传统意象,如月、霜、松、萍、蝉、鸿、舟、灯、鲲鹏等,同时,又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既对传统意象袭旧和继承,又别出心裁,推陈出新,营造全新的意境,使看似平常的意象变得不寻常,从而将表达的意旨含蓄托出,如借“火火的映山红”来指代“中国梦”,借“向日葵”来指代“仰望”与“务实”等。一些高分作文大都做到了这一点,如201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让心扎根》:“绿萍眷恋水上生活的自由轻松,甘为无根之萍,结果不得不在水面匍匐了一辈子,漂泊了一辈子;青松不嫌破岩瘠壤,果断扎根其间,后来却能劲枝傲长空,俯首瞰众生,成为人皆仰望的风景。万法同理:无根何谈收获?期待收获前,请先让心扎下根。”这里,作者将“根”作为“信念”的代言人,对比“绿萍”与“青松”的表现,形象地说明了“风景美在信念”的道理。

第三板斧“巧讲故事”

——谁持彩练当空舞

1.长于“评点”,精力“说书”。大多数情况下,“讲故事”比“发议论”重要。事实上,许多大师都擅长“讲故事”,罗马尼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赫塔·米勒的获奖演讲,就是从一块手绢开始的,那块手绢印刻着他对生活、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因此,我们可以树立“讲故事比讲道理深刻”的理念,通过“我”对现场的描述或转述,“讲好自己的故事”,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如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吾行吾道,虽远必至》:“孔子以木车的激情穿越沙漠,他不是不知道乱世春秋一切已不可为,但他仍怀着古典的崇高勇往直前;老子以老牛的散淡穿越沙漠,他深知无法唤醒甜寐于月光流转的苍生,仍旧以牧笛吹起晚岚。方孝孺深知其对燕王铮亮佩剑的弱小,却仍旧傲然于君王前玉碎,决不伏身于残暴下瓦全,他难以不选择失败的结局,却用选择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仅有的自由向历史交了答卷。”这里,不仅用生动的口吻讲述了三个精彩的故事,更融入了自己对这些故事的理解,令人颔首心许。

2.打造细节,聚焦“微处”。一位学者说:“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让它有趣一点。”为什么许多同学的作文“空”?就是因为没有“细节”。细节是故事的生命,“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有细致的细节描写,活生生的细节如小水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给故事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我们既要注意“讲什么”,又要注重“怎么讲”,如201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细节体现责任》:“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汉宣帝刘询,贫寒时妻子许平君与之同吃苦,共患难。后来刘询坐拥江山,享尽荣华富贵,仍一直未忘她,虽遭朝中大臣极力阻挠,仍冒失掉天下的风险,巧妙地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立许平君为后。这就是著名的“故剑情深”。众人之上的皇帝固然肩负着国家重任,但在金玉锦绣面前,仍履行了当年王子对贫女的一个承诺……”这个故事,展示了“寻故剑”的细节,令阅卷老师在浩瀚的卷帙中对其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自然予以首肯。

3.灵动机变,曲径通幽。讲好自己的故事,要用自己最拿手的构思方式,或巧设悬念,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或构成对比,使故事反差强烈,虚实相衬;或精心布局,使故事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同时,或反散思维,或聚焦思维,或反弹琵琶。只有这样,我们的故事才能尺水兴波,别具一格,“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如2014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倚门》:“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想起了聪慧的李清照。她的前半生沉浮宦海,后半生却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下一个人生总有一扇门安静地在路旁等待开启。而她,倚门回首,嗅得青梅香,获得了勇气,因而在下一扇人生之门开启之后,以更完美的姿态走向世界……”这里,作者用“写意”的手法,重新演绎一个凄美的故事,让“倚门”与“走路”双线交织,收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考场佳作】

窗外栀子花开

□山东一考生

伫立窗边向外望去,或见斑驳的窗棂上投下夕阳的余晖;或见户牖下枯萎的衰草;或见流水人家榆柳娉婷;或见雁归云去满目荒凉。站在窗边,不同的人眼力不同,眼界不一。站在苦难的窗边,需要我们用乐观豁达的眼光去欣赏人生,阅览风景。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便是沈从文。“文革”期间,沈从文被下放到咸宁去打扫厕所,站在“文革”这一苦难的窗边,他没有唉声叹气,郁郁寡欢,而是用乐观的眼光看到了窗外那盛开的荷花。他在给黄永玉的信中写道:“这儿荷花真好……”一句赞美竟使得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令人以为多雨泥泞的咸宁是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沈从文从“文革”苦难的窗子外看到清新怡人的风景,用乐观豁达的眼光欣赏到的这景才纯,这心才乐。

沈从文心底的荷花让我们领略了窗外美好的风景,那你又是否领略了米勒的窗外美好的春天呢?“生活是悲苦的,可我绝不忽视春天”。米勒一生贫困,站在贫困潦倒的窗边,他用乐观积极的眼光,描绘了一幅静安美好的画面。《晚钟》的宁静与祥和,《拾穗者》眼中虔诚的目光,都是米勒用心在观察窗外的风景。春天,万紫千红,柳絮飘飞,梨花院落,你欣赏到了吗?

张爱玲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可惜,当今社会中,有多少人在苦难的窗边,望见满世的浮光与凄凉,默许了窗外的萧索的风景。春天来了,他们只看见飘荡的飞絮,叙说着房价的飞涨;夏天来了,他们只听到噪耳的蝉鸣,数落着交通的不便;秋天来了,他们只望见萧瑟的落叶,哀叹着岁月的流逝;冬天来了,他们只瞅见漫天的雾霾,诅咒着腐败的弥漫。在苦难的窗边徘徊不前,他们甘愿存储心底的荒凉……

你可曾看见田维眼中窗外那半亩花田?疾病苦难的窗前,她欣赏到了万物美好,我在中央;你可曾看见杨绛在暮年苦难的窗前,观赏有金边的乌云?你可曾听见冰心在世纪变幻的苦难的窗前,“足踏枯枝,静听树叶”的微语?这一切,都来源于豁达的心灵。

站在苦难的窗边,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风帘动,残月香,野云俱晴,袖灯影半湖光,闲听舟中碎雨,夜来枕上清霜,乐眼对寒江。

用乐观的眼光去看,窗外栀子花开。

点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其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换言之,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即创设了“有我之境”,作者介入自我,运用“心灵对话”的方式和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特别是让情感浓郁、内蕴丰厚的意境一个接着一个“撞”入你的瞳孔,让“你”在画一般的图景中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这种巧舞 “三板斧”(有人、有境、有故事)、妙组意境深邃“好声音”的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