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2015-06-12陈启愉

机械制造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业化强国制造业

□ 伏 琳 □ 陈启愉

1.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 广州 510640

2.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机电工程研究所 广州 510651

1 概况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发达国家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纷纷推出制造业再振兴计划,其中最典型的包括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

1.1 美国的再工业化

2009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再工业化政策措施。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4月在乔治敦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构想,并于2009年12月、2010年8月相继签署了 《美国制造业再振兴法案》和《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向奥巴马提交了 《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报告,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

1.2 德国的工业4.0

德国政府于2010年制定了《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提出工业4.0战略,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与能源、健康与营养、移动、安全和通信等5大领域。2013年初,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2013年6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向世界推出工业4.0样板,主导推动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1.3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国家工信部等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旨在寻找我国面对世界新的竞争格局下制造业发展的良策。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图2 部分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对比图

2 比较分析

2.1 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

中、美、德等国家制造业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从世界银行的数据可见[1],过去 30 年,以中、美、德、日、韩等 5 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是逐渐下降的,而自2010年起,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如图1、图2所示。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美国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不断萎缩,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失业率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开始谋划重振制造业。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维系在金融信贷上的高消费模式,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要重新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2010年8月,《制造业促进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式启动。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但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冲击。在21世纪初,由于成本上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将总部或制造基地从德国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为此,2006年德国发布了《德国高技术战略》,计划通过创新克服其成本劣势。2010年德国又提出《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包括10大未来项目,其中之一便是工业4.0战略,来应对美国在工业3.0时代的领先优势渗透,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大国的挑战。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引发了这些国家的制造企业回归潮流,同时由于我国物价和人力资本不断上涨,我国国内制造企业正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正由中国制造转为东南亚制造。面对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多项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并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

2.2 制造业的水平和基础

每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是基于本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中国与美、德等国家的制造业基础各不相同,下面以机器人应用水平为例进行分析。机器人应用水平是体现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2014年韩国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为437台,日本为323台,德国为282台,美国为152台,而中国仅为30台,如图3所示。中国机器人密度不到世界平均水平62台的一半,大约是美国的1/5、德国的1/10。可见,尽管2013年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但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任重道远。

从图4的制造业微笑曲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国与美国、德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位置。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占据着微笑曲线的左端:机械产品的研发、大型装备的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和制造工艺流程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比如戴姆勒-奔驰、蒂森-克虏伯、西门子、SAP等公司。右端:美国一直占据营销、品牌、咨询的世界顶级地位,比如4A公司、麦肯锡、IBM、Google、Facebook等公司。而中国的产业,大部分还停留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3]。

图3 2014年主要机器人消费国机器人密度对比表

图4 中美欧在全球制造业微笑曲线的示意图

2.3 发展战略的路径与目标

2.3.1 美国的再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致力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美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特性,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模式不是原有工业化的重复,不是通过简单恢复与重建传统制造业,而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经历了去工业化的强烈冲击,美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并未动摇。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将长期贯彻的制造业发展方针进一步清晰化。近年来,美国为了确保再工业化战略方针的实施,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

2.3.2 德国的工业4.0建立在自动化装备全球领先的优势之上,持续提升全球竞争力

表1 美、德、中三国相关战略对比表

德国的工业4.0战略是建立在德国自动化装备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之上的,其国内的大型自动化企业(如西门子、施耐德电气、库卡等)与众多中小企业将共同加入到这一体系中,目标是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标准制定者、领先供应商),持续提升全球竞争力。德国推动工业4.0战略的实施,具有智能化贯穿制造业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的系统整合、全社会协同推进等典型特点。

2.3.3 中国制造2025致力于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关键阶段而提出的,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计划通过合理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重大工程,突破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并且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战略支撑和保障。

表1为美、德、中三国相关战略的对比。

3 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下面借鉴美国、德国的相关做法,分别从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标准国际化等方面对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3.1 在工业四基方面,以及装备可靠性等制造业基础环节方面,积极主动推进自主创新

美国与德国十分重视自身优势产业的培育,牢牢掌握核心技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无论是美国的再工业化,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其目标是要保持其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我国应借鉴他们的做法,既要立足于充分发挥中国现有的优势,又要下决心弥补核心技术的短板,以取得持续发展的自主权。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我国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同时,装备可靠性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巨大。比如:我国的机床占世界产量38%,但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基本仍靠进口;我国的铝产量世界第一,但飞机上用的铝还得进口[4]。我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但90%以上的机器人主要零部件(包括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重力传感器等)需要进口。我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2013年用外汇2 300多亿美元,超过进口石油的金额。因此,我国应加强在工业四基方面的自主创新,只有打牢根基,才能让我国制造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3.2 建立研发人员+技术工人和两轮驱动的科技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

来来制造业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美国社会非常崇尚创新精神,同时美国高校每年吸引了全球40多万名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半数以上毕业后有意留在美国工作,给美国的持续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技术精细化是德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德国社会上对技师的认可程度高,这得益于德国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而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以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人才为例,按照目前中国机器人安装量的增长速度,专业人才的储备数量和质量捉襟见肘。去年,仅在深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就达到几万人,而在全国范围内人才缺口已经达到上百万人[5]。智能化时代,系统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从只需简单培训即能胜任的操作工,到具有较强专业攻关能力的研发与设计人才,每一个层次都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跟上。能否建立科学合理、卓有成效的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两类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机制,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3.3 实施并联式发展模式以及工业2.0、3.0、4.0齐驱并进,全面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其国内GDP比重不足15%,还不及其金融服务业的一半,美国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意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德国在19世纪初就确立了工业立国的战略并长期坚持,推出工业4.0旨在进一步加强其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队列,且国内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比如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不能照搬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模式,我国在许多领域还处于工业2.0、3.0的阶段,同时不得不在工业4.0领域不断发力,否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要实现跨越发展,应该采用并联式的发展模式,要求工业2.0、3.0、4.0同步发展,齐驱并进。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力发展有自身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补补工业2.0、3.0的课,同时,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主动融入工业4.0时代技术前沿的全球竞争体系,以免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掉队。

3.4 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竞争,要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

在商业领域有句名言,叫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标准。美国在许多技术领域全球领先,他们非常重视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进行工业互联网方面标准的布局。德国目前正在加快建立工业4.0标准体系建设,以期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位置。标准的重要性不可忽略,水平高的、国际化的标准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如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标准的突破,为我国电工装备进入全球高端市场取得了国际通行证,有力推动了我国电网技术输出,在巴西实现了我国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应该看到,现有的国际标准95%来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既是工业强国,也是标准强国,长期主导着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 (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标准制定工作。此外,我国战略新兴产业领域还有大量的标准空白,标准滞后将会严重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我国应加强面向国际竞争的意识,改变别人定规矩、我们做产品的被动局面,争取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通过学习借鉴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等制造强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标准国际化等方面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最终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1]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IND.MANF.CD.

[2] China to overtake EU and North America by 2017.[EB/OL]http://www.ifr.org/news/ifr-press-release/industrial-robotsglobal-study-687/,2015-01-28.

[3] 陈黎明.“互联网+”正途[J].财经,2015(14):44-47.

[4] 徐裴裴.“中国制造”如何在危机中华丽转身[J].通用机械,2015(3):16-18.

[5] 陈香香.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之人才是关键[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5(1):19-20.

猜你喜欢

工业化强国制造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强国有我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秦晋争霸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