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追寻

2015-06-11徐欣然邰泽雯李凯旋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6期
关键词:宝应县爷爷诗歌

徐欣然++邰泽雯++李凯旋

冯亦同,1941年生,江苏宝应县人。现任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诗词协会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南京市诗词学会顾问、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诗作《莫高窟写意》获首届金陵文学奖,诗集《男儿岛》获第二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银奖,文学传记《徐志摩》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广播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1998年度广播剧单本剧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诗集《紫金花》获200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

2015年3月14日下午,天空飘着几丝小雨,打湿了温暖的大地。我们来到玄武湖畔,采访著名诗人冯亦同爷爷。

冯爷爷住在台城的对面,环境清幽宜人。一进门,冯爷爷便热情地招待我们去了他的书房。房间里到处摆放、悬挂着书画,几盆盆景给这个书香四溢的地方平添一份生机。这样的环境使我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放松,谈话自然也是轻松活泼的。

我们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冯爷爷喜欢上写作的?冯爷爷说,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家庭和学校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冯爷爷1941年出生在宝应县柳堡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比他大六岁的哥哥和一个大两岁的姐姐。冯爷爷的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在抗战爆发后,他拒绝汪伪政权邀其回南京编教材的拉拢利诱,宁可在乡间挨饿受穷;应家乡失学青年之请,他以一人之力在水乡柳堡办起了“冯氏补习团”,学生来自四乡八镇,从开始的十几位,到后来的近百名。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他教出了许多高材生。在宝应县解放后,冯爷爷的父亲两度出任宝应县中学校长。遗憾的是,父亲在冯爷爷8岁那年就去世了。后来,冯爷爷跟随母亲定居扬州。他的母亲是新中国幼儿教育园地上的一名园丁和开拓者,为事业、为儿孙奉献了一辈子。80岁高龄后,她曾执笔数载,写了一部回忆录《烛光》,在亲友中传为佳话。冯爷爷的哥哥有很多文艺爱好,擅长朗诵诗歌、演话剧、写小说,直接引发了他的文艺兴趣。哥哥15岁时,高中没有毕业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对冯爷爷的影响也很深。哥哥在朝鲜的时候,经常跟他通信、给他寄书。他清楚地记得,哥哥回国时带的包裹里,就有一部厚厚的苏联名著——《静静的顿河》。

冯爷爷的小学时代,是在广陵路上的扬师附小度过的,那是当时扬州最好的小学。冯爷爷在上海的《小朋友》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是个小笑话,叫做《头上长西瓜》,就是这篇习作开启了他的写作之路。文章发表后,冯爷爷得到了五块钱稿费,他约要好的小伙伴去吃了一顿冰激凌,又去书店买了一本诗集《生活之歌》(作者是著名诗人李季),两样“消费”只花了五毛钱,剩下的钱都回家交给了母亲。

冯爷爷的中学时代,是在扬州中学度过的。这所学校也是朱自清、胡乔木、江泽民的母校。扬中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书香气氛浓厚,冯爷爷在课外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他印象深刻的一位语文老师叫王板哉。王老师是齐白石的高徒,上课的时候,他经常以画代言,轻言慢语之间,一幅幅用以释疑解惑的图画,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黑板之上。因此,只要王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挥洒,课堂上立刻鸦雀无声。后来,王板哉老师也成了扬州的一位著名画家。

中学毕业后,冯爷爷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学阶段埋下的文学种子,在大学里开始蓬勃发芽。冯爷爷说,虽然小时候就在用稿费买来的新书上,正儿八经地写下“纪念迈向文学生涯的第一步”的字样,但对于他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是在大学期间创作的《在宇宙的大街上》。当时,他获悉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诗兴大发,一蹴而就写了这篇诗作:“白云呵,快让开大道;太空呵,敞开了怀抱……”这首诗刊发在1961年的《新华日报》副刊上,作品发表给他带来欣喜和动力,也放飞了他心中的文学梦想。他开始积极参加江苏省作协组织的诗歌活动,也结识了一帮同龄的诗友。

但是,冯爷爷的写作历程也并不平坦。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南京市第九中学教书,并将业余时间用在了诗歌创作上。不幸的是,“文革”到来了,冯爷爷也不能再教书和写诗了。学校搬迁到八卦洲后,他干起了繁重的体力活,每天要套着大车拉煤。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冯爷爷心中也一直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他与当地的风俗民情亲密接触,深入观察大自然的美和时代的变迁,也结识了一批工农群众和知识青年中的好朋友。他逐渐感悟到,真正的诗歌,是扎根在泥土中的,只有深情地俯下身来,才能呼吸到诗歌最本源、最纯真的内在。正如他后来写下的诗句:“大凡亲吻着泥土的美丽,都是从草根上走出来的。”那段坎坷的岁月,后来被冯爷爷视为一笔财富,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形成了自然、亲切、接地气的个人风格。

我们请教冯爷爷怎样才能写好诗歌。他说:“想写出好的诗歌,就要从一点一滴,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做起。首先,要多读好的作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能胸无点墨。书读多了以后,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心灵会丰富,思想感情会充沛。然后,还要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写作者首先就是观察者!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厉害之处就是善于观察。有了充分的积累和丰富的感情,自然会创作出感动人心的诗歌。”

2014年12月13日,冯爷爷创作的《和平宣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广场上,被77名中学生诵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冯爷爷说,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创作《和平宣言》了。但这次写《和平宣言》时,他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诗体——诗经体来进行创作。选择诗经体,他主要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公祭的考虑:“这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公祭,以举国之礼来祭奠亡者,这样郑重的场面只有古诗经体才能显出其端庄、严肃;同时,也能彰显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

我们询问冯爷爷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诗。冯爷爷说:“大家可能想不到,我最喜欢的,其实是‘雪松纪年,寒梅怒放这八个字。喜马拉雅雪松是南京的市树,它从喜马拉雅雪山来到古城南京,起码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雪松那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记载着南京城的兴衰和中华的国耻。作为个人,我们不会永远伴随一座城市,但树木却能够长久、无声地记载着人间的沧桑。而坚韧不拔的梅花,是南京的市花,它在寒冬腊月开放。南京被日军占领,饱受蹂躏、生灵涂炭的那段日子,也是在冬天。雪松和寒梅,是南京的骄傲,也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说到诗经体,我们还向冯爷爷请教:“学写诗是不是应该从古体诗入手,学习古体诗的格律呢?”冯爷爷认为传统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认真学习,吸收她的丰富、凝练、优美和典雅,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诗歌创作而言,你可以从古体诗入手,也可以从儿歌、民谣、自由体新诗入手,哪一种形式都可以,十八般武艺,艺多不压身嘛。他说写诗最重要的还是“自由”——让内心的真善美得到“自由”的释放:自由地选择诗体,自由地抒发感情,不要无病呻吟,也不要削足适履,更不能杂乱无章。作为中学生,不一定非要选择格律严整的古体诗来进行创作。他认为,现代诗中新鲜流畅的白话、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更能够充分自然地表露情感、揭示主题。

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冯爷爷一直耐心和蔼地与我们交谈,仔细回答我们的问题,使我们受益匪浅。带着对这位老人的深深感谢和敬佩之情,我们愉快地结束了采访,在暮色中踏上归途。

猜你喜欢

宝应县爷爷诗歌
宝应县推行“加减乘除”工作法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宝应县 严查隐患 严格整治 筑牢防线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江苏宝应县2019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0km
冬爷爷
站着吃
诗歌岛·八面来风
爷爷说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