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色土幻化的紫陶

2015-06-09

普洱 2015年2期
关键词:汽锅紫陶建水

“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说起建水紫陶,你想到的或许是一把雅致的紫陶壶,我首先想到的却是汽锅。不是我贪吃,而是因为当陶艺从起源地中原传到建水并沉淀下来后,首先就是以日常生活器皿的面目出现的……从寻常人家到大雅之堂,建水紫陶经历了怎样的嬗变和升华?让我们一起去碗窑村探个究竟。

以泥巴为生的村庄……

刚到建水安顿下来,向迪就敲响酒店的房门招呼说:“老段好了没?好了的话逛窑子去”。打开房门,看着一脸困惑的我,向迪乐呵呵地说:“看你这表情,别想歪了!趁时间还早,我们先去碗窑村转转。”

车上路,出城往北走了一公里左右,向迪指着前方一个小村子说碗窑村到了。这就是碗窑村?,心中泛起一丝淡淡的失落,或许是之前我把这个因紫陶而出名的村庄,想象得太过于诗意了。一条狭长的道路串起了村头和村尾,满载泥土的货车和挂着外地牌照的高档车,往来穿梭在狭窄的道路上,使得间隙性堵车成为碗窑村的宿命。

二十来家打着建水紫陶招牌的店铺和手工作坊,就分布在道路的两侧。向迪边缓慢地开着车,边向初来乍到的我介绍着碗窑村的种种。说话间,车子来到村尾,向迪将车停在一幢四层楼的家庭作坊前。下车一看,竟然是建水紫陶重要传承人陈绍康的工作室。

精于雕刻、能书会画的陈绍康,是建水紫陶界的标杆性人物,也是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作品以新奇古美的艺术造型、功力深厚的书画装饰独具一格,深受业内人士的赞誉和收藏家青睐。

走进工作室,十多个工人正在显得有些杂乱的一楼和院子里忙得热火朝天,双手沾满泥巴。见到陈绍康时,他就混在工人间专心致志地在紫陶器上画画,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向迪介绍说,陈绍康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的他仍然每天坚持创作,一天至少可以画20来个紫陶壶。

“我机遇比较好,又勤奋学习。”陈绍康说,l954年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成立,他作为一名技术工人进入了陶厂工作。陈绍康有些眉飞色舞地回忆说,当时一名技术工人每个月24元工资,技师是39块,每个月还有大米补贴。在那个物资依靠计划供应的时代,陶厂主要还是以生产汽锅等生活用品为主,但工艺上已经与传统家庭作坊相去甚远。以前在初坯上上一半釉的初陶,陶厂规模生产后不仅在选料上工序增加,坯料精细,还在外观上进行一些书画形式的简单装饰,同时也在向外引进或学习新技术。“买一个汽锅要厂长签字才行,许多人排长队还买不到呢!”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陈绍康的陶艺作品,早已从当年的人间烟火升华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在工作室三楼满墙的玻璃柜中,展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紫陶工艺品,或古朴,或淡雅,既有大家笔墨俊逸的气韵,又隐隐听到金石之声。

通过不断地钻研,陈绍康获得了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步步从工人走到建水美术陶厂技术副厂长。他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制陶工艺流程。退休以后,他再次回到了家庭作坊生产,这也是建水紫陶目前最主要的生产模式。

传承千年的繁陶……………

尽管村旁的山脚下有泸江支流绣球河涓涓流过,村后的张家沟后山是道天然屏障,但依山傍水的碗窑村依旧是个朴实无华,一如普通的小村庄。当然,这只是表象。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因生产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于平凡中显得有些不平凡。

没人能说得清碗窑村是从何时开始出现陶器制作的,据推测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根据史料,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挥师南下,渡过金沙江征服云南时,中原文化开始进入建水。明洪武年间,大量中原移民涌入,再次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这个边陲小城。发源于中原的陶艺,就是当时随着大量中原人的到来而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但根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一般认为建水紫陶出现于清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即便工艺有了质的改变,实际上建水紫陶都一直是以生活器皿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1702年,碗窑村里的圆通寺立起一块名为《奉本府清军府明文》的石碑,碑文记载说:“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盅、盘。”

鼎盛时期,依山傍水的碗窑村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势,在四周山坡上修建其多条窑炉。这些窑以低端为窑口,宽度在1.5-2.5米之间,倾斜度在1.5-2.5度之间沿山坡而上,最长者达百来米,被碗窑村人形象地称之为“龙窑”。当地人传说,赵匡胤的妹妹是“金火娘娘”,所以每次开窑前都要祭拜她,杀鸡、奉上猪头肉,这是保证陶器不被烧坏的一种仪式。祭拜仪式结束后,才开始生窑火,夜晚时分,半个村庄都掩映在通红的火光中。

在数百年的烧制过程中,建水窑不断烧制着小到装盐巴的小罐子,大到上釉的酸菜罐,雅到被抬上桌面的汽锅……大量实用而又美观的建水陶,源源不断地流向云南各地,还通过唐代开通的“步头路”经越南远销东南亚一带。清末由于战乱,经济萧条,窑工们改烧廉价的粗陶产品,建水窑业日渐衰落。

l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但放在十年前,许多云南人接触或者认识建水紫陶,可以说是从汽锅鸡开始的。

探究紫陶生产工艺……………

第二天大早,向迪带着我再次来到碗窑村。路过村口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时,向迪放缓车速指着早已萧条一片的厂区说:

“这个厂就是我亲手拍卖出去的!”语气有些低沉,我相信那一刻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向迪是个有多重身份的人,出生湖南醴陵陶瓷世家的他,主要职业拍卖和茶艺培训,并在昆明北市区开了家“向·私享家茶道工作室”。在拍卖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过程中,不但结缘紫陶还认识了许多紫陶大师,并因此喜欢上了建水紫陶,每年都要去几趟建水淘壶。而过老陶厂,就是现在显得有些热闹的碗窑村。2007年陶厂被拍卖后,许多工人纷纷在村里创办起私人作坊,或转入私人作坊工作,最终成就了今日建水紫陶的兴盛。

已逾花甲之年的袁应德,13岁时就进入陶厂当学徒,现在以精湛的拉坯手艺闻名紫陶界。与许多老陶厂的员工一样,袁应德也在村里办起了自己的手工作坊。

袁应德介绍说,建水紫陶之所以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是因其泥料与紫砂泥有本质上的区别。紫陶泥浆经过在各种粗细沙眼的纱布上过滤后,还要再经过五六次反复搅拌漂洗,然后在透气封闭的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整个过程要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这时的泥料已腻如膏脂。

所用泥料来自村后张家沟后山,那里蕴藏着丰富的五彩陶土。正是这五色土,最终成就了建水紫陶。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拉坯工艺与许多陶瓷的工艺差不多,是制陶工艺中最基本,也是相对重要的环节,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熟练的拉坯艺人要么是胸有成竹,又似乎漫不经心,在不经意间,各种造型各异、功能齐全的紫陶器型就在瞠目结舌时一气呵成。

接下来就是装饰了,这也是建水紫陶在工艺上与其他陶瓷相比的魅力所在。在半阴干的坯体上,先由经验丰富的画工以陶为纸,把文人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觉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递出优美单纯的宁静。

“这只是装饰的第一步!”袁应德介绍说。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需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然后工人们再用以五色陶土为基础原料调制出来的颜色泥料,按需要填在雕刻的笔画里。这些五色陶土调制的颜色自然、纯粹,这也是每一家作坊的杀手锏,几乎在颜色用料上每家都有自己的独家秘方。

待所填的颜色泥料半阴干后,经过修坯、自然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等工序,一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颇具金石之气的建水紫陶才算做成。

猜你喜欢

汽锅紫陶建水
鲜美省事的汽锅料理 锁住营养原汁原味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在云南吃汽锅鸡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炊具与食材:云南建水汽锅鸡的特色探析
汽锅鸡,暖身又暖心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