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结合点穴按摩治疗体会

2015-06-05王敏莉杨德武

医疗装备 2015年8期
关键词:点穴综合症上肢

王敏莉,杨德武

(1.乌鲁木齐市温泉康复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3;2.乌鲁木齐市沙区中医院社区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结合点穴按摩治疗体会

王敏莉1,杨德武2

(1.乌鲁木齐市温泉康复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3;2.乌鲁木齐市沙区中医院社区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目的:总结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结合点穴按摩治疗的体会。方法:随机将1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点穴按摩。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60.26%(χ2=16.272,P<0.05);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结合点穴按摩治疗,能提高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减轻疼痛程度,最大程度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肩-手综合症;点穴按摩;疼痛;上肢功能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shoulder-hand dyndrome afer stroke,SHSAS)是脑血管病偏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脑卒中后3个月内患侧上肢的肩、手、腕疼痛,活动受限以及血管运动障碍所致的手背部及上肢皮肤发红、发绀、皮温异常增高和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僵直,最后引起皮肤和肌肉废用性萎缩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大量研究报道显示,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的外治方法,本院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结合点穴按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2月-2015年1月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56例,入选者均有中风后手、肩部疼痛肿胀,上肢关节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其中男性82例,女性74例,年龄47-66岁,平均(54.82 ±7.36)岁;病程1~5个月,平均(3.16±1.24)个月。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骨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折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实施点穴按摩治疗。具体措施包括:

1.2.1 取患侧肩胛部、上肢、手部的穴位,采用拿法、揉法,按摩肩井穴,促进肩部血液循环;采用滚、拍法按摩手五里、手三里穴,刺激相应穴位支配的神经;采用点揉法按摩外关、合谷等穴,注意力道适中,以患者感觉酸麻、能耐受按摩刺激引起的疼痛为度。必要时可结合电针刺激穴位治疗。

1.2.2 功能锻炼:被动帮助患者活动肌肉及关节,如按摩上肢肱二头肌、前臂肌群等,帮助患者反复抬高、放下手臂等,在不损伤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前提下,帮助患者被动活动肩关节、肘及腕关节,通过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及水肿消退,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度。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如双手交叉上举训练、手指爬墙训练,并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洗脸、梳头、刷牙等日常基本活动,以增加上肢肌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2.3 物理治疗:使用超短波治疗或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每次治疗20-30min,1次/d。结合气压治疗和中频电刺激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上肢末梢水肿,达到镇痛、消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两组康复治疗时间均为三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采用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2]评估两组患者上肢功能,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治疗效果。治愈:治疗三个月后患者肩部疼痛消失,各关节活动度正常,整体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及整体功能明显恢复。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所增大。无效: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疼痛程度、上肢功能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用 [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7例,显效50例,有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60.26%(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s)

注:和治疗前比较,*P<0.05;和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 时间 FMA评分(分) VAS评分(分)观察组/78 治疗前治疗后36.52±4.36 68.18±8.27*#5.87±1.03 4.02±0.51*#对照组/78 治疗前治疗后35.97±4.52 53.26±6.85*5.76±1.14 4.85±0.62*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又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发生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2.5%~70.0%[3],多在脑卒中后l-3个月内逐渐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患侧肩痛,屈曲患侧手指可引起或加重疼痛,被动活动患肩时运动明显受限;手及腕部皮肤明显肿胀,皮温升高,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甚至留下不可逆的残疾和功能障碍。

早期的康复治疗对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采取点穴按摩,对患侧肩、手对穴位进行拿、揉、拍、按等方式按摩,通过中医经络的原理,刺激各穴位对应的神经发生反应,起到活血通络作用,使气血运行通畅[4],进而促进上肢神经功能活性的恢复,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通过被动及主动活动肩关节及上肢,可防治肩关节粘连性病变,促进上肢肌群的收缩和舒张,以维持肌肉正常的张力,避免废用性萎缩[5],有利于患侧上肢的康复。物理治疗还可以促进关节液流动,改善血液循环,达到促使水肿早期消退的目的;另外良好的血液循环能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能减轻致炎因子引起的炎性反应,缓解疼痛程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46%,治疗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下降。和王康锋等[6]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点穴按摩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朱明跃,徐俊峰,杨丽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发病机制分析和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745-747,751.

[2]Fugl-Meyer AR.Post-stroke hemiplegia assessment of physical properties[J].Scand JRehabil Med Suppl,1980,7:85-93

[3]韩磊磊,龚艳菲,周潇,等.超声药物透入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4,35(06):456-458.

[4]张亚娟,王瑜.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卒中继发障碍的效果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11:120-120,121.

[5]王岚.中医综合治疗护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07):55-55.

[6]王康锋,杨军.中药透皮给药结合康复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肩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09:68-69.

R244

B

1002-2376(2015)07-0145-02

2015-06-11

猜你喜欢

点穴综合症上肢
葵花点穴手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梦游综合症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妊娠贫血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护理探讨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闹闹的“吃什么”综合症
“葵花点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