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金门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的成因及思考

2015-06-05曾智焕

雕塑 2014年6期
关键词:金门厦门

曾智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成因的分析,论述了厦金古石雕从形成到兴盛,以至于没落的发展过程,同时介绍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题材。文章明确指出了厦金民间古石雕之价值所在,并且从中引发对当前民间雕塑发展与传承的思考。呼吁有关部门对厦金古石雕进行保护,促使厦金两地民间雕塑文化拥有更多的交流空间;促使厦金闽南民间石雕这一中华艺坛“奇葩”,重放光彩。

关键词:厦门;金门;古石雕;雕塑保护

提起厦门与金门,可能有人会认为它们是两个不相隶属的行政概念——前者隶属中国大陆,后者则是由中国台湾所管辖。历史上金门曾隶属于厦门地区行政范围。两地的语言、民俗完全相同,所以才有“五缘”之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厦门与金门仅隔着小海湾,只要天气晴朗,站在厦门市的五缘湾,就可以看到金门的海岸;同样,从金门的慈湖也可以看到厦门。从厦门最近的地点到金门的马山,只有1800m的距离,这是海峡两岸间最接近的两点。两地如此之近,故在人文方面,人们自然而然就把两地归属为同一个厦金地区来加以评述。 一、厦、金两地古雕塑历史考 1.厦、金两地古石雕的发现史 厦、金两地位于闽南地区,历史悠久。厦、金两岛及其周边闽南地区,是我国南方古代闽越族人较早开发的地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厦门大学的林惠祥教授在厦门岛蜂巢山北侧的岩石下,发现了一件长方形、薄边的石锛。经考证,它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用的工具1,它可以看作厦门最早的石雕物件。而在此后的1994~1995年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仲玉教授,在主持金门岛金龟山贝塚遗址调查研究工作时,也发现两件石质雕刻遗物。将它送碳14年代检测,证明是距今8980至8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也就是说厦、金两地的石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2.厦、金两地古石雕的可考历史

关于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石雕形成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的。厦门南普陀寺建于晚唐咸通年间(即公元860~874年),寺里有众多晚唐时期遗留的佛像、石碑等古石雕。其中,大雄宝殿正门一副石刻对联中记述:“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2。而金门石雕有文献可查考的形成历史,可根据清光绪朝《金门志》的记载得知。此文献记载:“晋,中原多故,难民逃居者六姓(苏、陈、吴、蔡、刘、颜),逃难至浯洲(金门)”。并从金门史志里可知的刘姓石雕工匠中,就有东汉知名陵墓石雕工匠刘盛的后裔。除此之外,在金门金沙镇的洋山角,也发现了南宋的石雕遗迹。

二、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的形成与兴盛考

1.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的形成

研究厦、金两地的雕塑风格与成因,尤其要提到的是闽南民间古石雕。众所周知,闽南古石雕源于黄河流域,与闽越文化相融合,集历代雕造技艺之精华,形成独特的闽南石雕艺术风格。现在留存在厦、金及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就包含了众多闽南民间古石雕艺术精品。较为著名的有厦门同安梅山寺内的宋代元祜年建的“婆罗门佛石塔”.和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桃源宫的“侏儒力士”和“束雕飞天”;还有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的金门金宁乡“榜林水尾塔”,及周边泉州开元寺、漳州塔口庵前的明代拄状须弥座、永春县一都镇“陈氏宗祠”里的石雕壁。这些文物古迹仿佛是古代闽南石雕艺术的大集锦,具有中国古代民间石雕最优秀的传统风貌,堪称当之无愧的“南国奇葩”。厦、金地处闽南,又开发比较早。它与泉州、漳州多个属县相接壤,是闽南重要的海上交通中心、军事要冲及陆、海商贸之要道。早在五代前,厦、金两地石雕艺术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至宋、元时期,两地经济更为繁荣。其民间石雕艺术,更多的是伴随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俗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那个历史时期,厦、金地区经济文化之发达,非一般县城可以比拟。这种条件正是优秀的民间石雕艺术得以形成及成长之必然因素。

2.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的兴盛

真正迎来厦、金地区闽南民间古石雕的兴盛,是在明朝末年。当时郑成功以厦、金为基地,抗清复台,其行政中心就设在厦门,而军事大本营则设在金门。这时期,厦、金地区同时迎来大规模的城防建设,出现了大量的石雕造像。如厦门日光岩水操台,就留有当年的石雕遗迹;日光岩山脚下的福建路24号内有一口郑成功屯兵时期挖的水井,鼓浪屿人称其为“‘三不正国姓泉井”。听老人们说: “这口井的井底是3尊石水兽垒起来的。此井从没干枯过,泉水清碧甘冽,比别的井水好喝,这都要归功于这3尊石水兽。而且一天中早午晚3段时间,井中泉水颜色都不相同,所以叫三不正井”。而位于金门县金城镇的后埔,这里原本就是郑成功当年练兵、训练陆军的内校场,故至今还可看到当年留下的古石雕拴马礅遗迹。因为有这么众多的石雕历史遗存,所以当人们徜徉在厦、金两地的景点或老街上,你不经意间走过的可能就有郑成功当年屯兵留下的石雕遗迹。厦、金地区的闽南民间古石雕,有其相当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大致可分为庙宇、祠堂石雕,闽南“龙形”石雕、闽南“红砖厝”装饰石雕、镇邪的“风狮爷”石雕和相关石雕构件及纹样等。

三、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庙宇祠堂古石雕考

厦、金两地的闽南民间古石雕,现大多存放于博物馆、寺庙、祠堂等露天场所。在厦门同安区梵天寺,目前还陈列着一批隋唐、北宋时期的民间古石雕,其中就有唐代时期所雕的佛头造像和镇墓兽等石雕塑像,其方正的古兽造型,让人们联想到中原汉代古墓道两旁的镇墓怪兽之特点,让人可追溯到其造型艺术的源头。这里还保留有隋末所建的梵天寺,此寺虽然曾遭毁坏,但其部分最早的寺庙石构件依然遗存。这部分石雕构件颇具隋唐民间飞天浮雕的形态风格,而且其雕工均浑厚圆熟,每幅飞天姿态都有所不同,造型非常生动,线条富有节奏韵律之感。此处还有大小不一的宋代力士以及或坐、或立的大型宋代“石将军”,也还有为数不少的刻在宋代古石塔的婆罗门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物石雕,以及众多的明清石虎、石马、石羊、石人等等。在这些民间石雕当中,最富于“汉唐古风”的应属石虎。它们的造型颇为精妙传神,而且其中能算上精品的石虎数量也很可观。从它们的造型上,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所保留的汉、唐民间石雕艺术的纯朴雄劲之风。

在金门的海印寺,有明代以前的佛像、石刻香炉、石柱等。海印寺位于金门太武山东南麓,最初称“太武岩寺”。据考证,太武岩寺建于宋成淳中期。后历经几度重修,而最近一次重修则是在明末郑成功据厦门、金门两地反清复明时期。从金门人卢若腾(1600~1664年)在碑上题写“重建太武寺碑记》中,可以清楚地考证为永历十五年(明亡之后,1647年桂王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金门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据点,所以仍然用的是桂王的年号。)3。此外金门金城镇庵前村还有始建于元代的牧马侯祠,此寺供奉一座“开浯恩主”——元代所刻的唐朝人牧马侯陈渊石像,祠里还有数尊古石兽。传说唐贞观年间,陈渊奉命来到金门开辟牧马场。据说陈渊牧马“立竿”,马会认旗排队。陈渊去世后,被奉为金门的“守护神及开浯恩主”。乡人也为其塑像,以感念其恩德。到了元代,又敕封他为“福佑圣侯”,这也是他被尊称为“牧马侯”之始。但至今我们所看到的寺庙已非古庙,而是经历代翻修所成。现在,祠内有两块清代雕刻的石碑,记载着历代修庙情况以及捐修人之芳名。

四、厦、金两地闽南民间“龙形”古石雕考

在我国古代祥瑞神兽中,龙的形象比较常见。龙作为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图腾,其尊贵地位是一般兽类难以企及的,其形象也一直是帝王的象征。虽然从元代起,朝廷曾多次严令,龙的形象不能作为装饰使用在民间建筑上。但事实上,在此之后的全国各地的官衙、庙宇、祠堂、民居乃至山间园林建筑装饰上,都雕刻有龙的形象。

厦门众多庙宇、祠堂中所发现石雕龙的形象,主要多为龙蟠柱与龙壁。如厦门南普陀寺中的石柱上、台基旁的石雕壁画中,都雕刻有各式各样龙的形象。它们相互之间前后呼应、张牙舞爪、腾云驾雾,扭动身躯穿梭于流动的云水之间,构成了极其绚丽多姿的群龙世界。祠堂中也雕有石龙,如在厦门附近的赵家堡大门两边有一对高1.2m的石雕大鼓,鼓面上均刻有较浅的龙凤呈祥浮雕图案。传说赵家堡是南宋王朝皇家后裔所建,明代朝廷也因此特别准许堡内可雕刻龙的形象。其石鼓面上的云龙,给人腾云驾雾、翻腾盘旋于云端之感觉,而且龙体雕刻得非常生动,似乎在告诉世人赵家曾经辉煌的历史。与厦门相似,金门也有座盘龙石塔。它位于金门金城镇古城村南盘山啸卧亭北侧的文台古堡,初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是一座花岗岩雕成的盘龙石塔。这座石塔现被列为中国台湾“国家二级”古迹。宝塔平面呈六角形,座基以上共分5层,由下而上逐渐缩小,极其精美。而塔下盘石,又刻有明代人陈辉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时的手书墨迹。

厦、金两地普通民居古建筑中的龙,很少能看到完整雕刻出的龙的形象,它大多雕刻成已经“龙化”了的神龟、麒麟、狮子等。这样演化龙的造型,既没侵犯皇家的权力和威严,又保留龙的核心形象,且又和龙形象靠上了关系。比如厦门开元路夹板寮巷的庄氏宗祠,采用花岗岩石碑所雕刻的龙.其形象更像貔貅。我们还可以在其他地方的一般普通民居建筑中,看到式样种类繁多且有很大变化的石龙。这也充分显示了厦、金两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正因为他们这种腾挪变化的雕刻手法,才把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龙的神采,以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展现得如此活灵活现。

五、厦、金两地闽南民间“红砖厝”古石雕考

谈到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就不能不谈到厦金两地闽南“红砖厝”的古石雕。古厝的屋檐主要有“燕尾脊”和“马背脊”两种,都雕有精美的花鱼鸟兽。这也成了“红砖厝”屋顶独有的特色,它几百年来一直静谧地矗立在厦、金两地。与多数闽南人一样,当年那些为官或“下南洋”发家的厦、金侨胞,都用巨资将整个古厝建得构造精密、舒适宜人;且雕龙画凤、美轮美奂。

厦门思明区草埔埕9号,有一清代闽南古厝,是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故居。老宅是陈化成任福建水师提督时购置的。整座古厝占地大约有五、六百平方米。闽南人俗称“大六规”的红砖古厝,是燕尾脊于马鞍脊合一的屋顶,由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天井和厅堂,两侧为卧室和灶闾。古厝院内有一对旗杆石,回廊石梁上雕有花篮垂珠与莲花垂珠。梁下透雕、石构件和狮子坐斗。古厝大门石框上,还雕有吉祥纹样。走过大门,可以看到屏门上雕有的花鸟浮雕和线条十分流畅的文字,乃出自高超工匠之手。院墙的四周是石雕竹节窗,窗沿上的饰物是精美的彩塑。尖山墙上,也有花岗岩浮雕装饰图案。古厝外墙是带有万字符、金钱形和福禄寿的空斗雕砖砌成的。近年来,陈化成故居被列入涉台古迹文物保护单位。古厝中的浮雕饰物、彩塑、石雕、旗杆石,当年陈化成睡过的石板床,这些都定为市级文物受到保护。厦门另一处较有代表性的“红砖厝”建筑群落,是位于同安西柯古镇西南侧的潘涂村。这些“红砖厝”,大部分是由惠安石匠所建。其中光海楼、陈氏酉堂、刘氏大厝等老宅,均成为西柯古镇“红砖厝”古建筑群的地标性建筑。而刘氏大厝又号称同安县城西门外石雕最精美的红砖古厝。听村里老人讲: “这栋古厝的主人是菲律宾华侨,富甲一方。院中石雕、木雕、装饰纹样精美无比。当年建造时,单是用于石雕描金的金粉,就耗去5斤多。”

在金门岛料罗湾海滨的欧厝,是典型的传统闽南“红砖厝”村落。这里古厝的屋顶均为“燕尾脊”和“马背脊”合一, 远处乍一看,与一般闽南“红砖厝”没多大差别;走进再一看,几处房舍的“燕尾脊”上多了一些装饰性的龙形神兽及宝葫芦。这也说明此厝主人不但家境殷实而且为官,因为在闽南普通民居一般是用云纹装饰燕尾脊,有钱人则会装上些神兽、宝葫芦、金元宝,而装饰龙形的则为官。该村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另外座落于金门金沙镇中堡,俗称“十八间王家厝”——全部房舍均系闽南传统二进式“红砖厝”,当年筹划设计全由惠安师傅一手包办。古厝完工后的龙虎壁、飞檐、正面墙身,皆以浮雕及华美的彩绘装饰。其中最精致气派的当属其中的“海珠堂”,这座古厝因地制宜,规划精巧,有大量极具闽南民间特色的石雕,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红砖厝”特色,是集闽南传统建筑和石雕艺术之大成,理所当然成为金门“红砖厝”石雕的经典代表。类似的地方还有:琼林古聚落、山后民俗文化村、珠山古聚落等处。

六、厦、金两地闽南民间“风狮爷”古石雕考

“风狮爷”是厦、金两地特有的“镇煞文化”。连横所著《台湾通史》有这么一段描述:“屋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状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厌胜”。这个厌胜就是厌胜物,也就是避邪之物“风狮爷”。人们推测其造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狮子为百兽之王,自汉朝引入中国后,狮子的形象就被用作辟邪招福之物。厦、金两地的“风狮爷”自明代算起,就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是厦、金两地独特的人文景观。 “风狮爷”的造型主要有立姿、蹲踞两种。立姿在比例上四肢显得细小,高度有的高达近4m,最小则近lOcm。刻工技巧也粗糙细致不一。其脸部一般有宽阔的狮鼻头,圆眼凸出,呲咧大嘴,牙齿露出。表情有凶暴强悍、有面目狰狞、有露齿含笑,或一脸稚气等不同。背部有的不作雕饰,有的在背部刻出中线,雕出整齐的鬃毛,尾巴上卷贴于背部;也有仰天咆啸、欲扑向前、扭头转身等生动的动作。

几百年来,有不少极具民间艺术价值的“风狮爷”散落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漫步在厦门老市区的街道上,常常可看到石狮安放在路口、深巷处、井边或墙根下,被用以辟邪镇煞。此类石狮一般不太大,有的把石狮的大半身嵌入墙壁中,或只雕个头和胸部。其雕工相对也比较简单、粗糙。少量较为精致的石狮,则用玻璃罩加盖以用作供奉。厦门人把供奉的“风狮爷”尊称为“石敢当”“石狮公”“石狮爷”“石狮王”“右圣王”等。有的地方还因石狮的缘故而得其地名,例如镇海路北侧和三官巷之间有条“石狮王”巷,因为此处原先有座大的“风狮爷”为信徒所供奉,并尊称为石狮王,因故被衍为地名;另外,在思明南路和中山路夹角之间,还有一条“石圣王巷”。其巷名的由来,也是与巷里那被尊称为“石圣王”的“风狮爷”的供奉石龛分不开的。如今随着厦门老城中华片区的旧城改造,尚存的“风狮爷”还有两处可以看到:一处是在思明区太平路到养元宫之间的二舍庙巷左侧巷口,石狮就嵌在民房墙下,面朝向小巷口。石狮只露一整面,高约50cm、宽约40cm,加盖神龛,安装玻璃窗保护;另一处在盐溪街中段处左边的巷口,石狮高约60cm,宽约50cm,线条粗犷、手法简练,不失其纯朴雄健。

在金门,据统计现存的“风狮爷”约有68尊。按总类分别有:①村落“风狮爷”:典型的村落“风狮爷”设立于村落四隅,例如金门金宁乡榜林村的村落“风狮爷”,其设立位置是在村落的当风路口,一般是朝北方至东北方向。材料一般为石制,石材多数为青草石、花岗石、泉州白石等。②屋顶“风狮爷”:主要是因其设立在闽南古厝的屋顶上而得名,往往在石狮仔背上骑有一名武士,弯弓拉箭。因为旧时屋顶多覆有瓦片,故屋顶“风狮爷”又称瓦将军,又有人称之为镇邪(煞)将军。《新金门志》也有记载“人家屋上,每见有陶质瓦兽,作狮子张口状,亦有作擐甲将军状,名日蚩尤。”这样的一段话。屋顶风狮爷有石雕、泥制、陶塑,位於屋顶、屋脊、有的则嵌入墙壁,位于正厅屋顶的中脊上最多,除了背上坐有武士之外,也有单狮型。此外还有设立在田墩的“风狮爷”,是主掌风调雨顺保丰收的。

无论是“风狮爷”还是“石敢当”,从这些“石狮仔”能看出厦、金地区石狮采用的是狮面人身,而北方采用的是狮面狮身的形式,造型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功能上,北方石狮子主要是镇宅、看守门户、保平安的象征;而厦、金地区的“风狮爷”主要是镇(邪)煞、镇风沙、祈祥、求福、求财。所以北方石狮子多雄健、威严,而厦、金的“风狮爷”多反映出人性化特质,造型生动可爱,甚至在配饰上别具一格地多添加了宝葫芦、卷云纹、金元宝、方空钱等吉祥图案。体现出较强的闽南地域文化独特性。

七、厦、金两地闽南民间的古石雕价值所在

厦、金两地古石雕艺术从其形成与发展分析,均可以说是与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古石雕既保留了中华民间艺术的格调和程式,又充满鲜明浓烈的闽南本土文化气息。厦、金古石雕保留了隋唐以前的艺术特点,这是在宋代之后才开发的其他闽南地区难于找到的。所以这些古石雕是难得的历史珍品。其造型特点简洁、粗犷、宏大,不仅内含了西汉王朝生机勃勃的历史人文气象,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代乾陵墓道两旁那些挺身阔步,充满雄强力量的石狮的风采。可以这样认为,厦、金地区的民间古石雕精品的艺术风格,既有西汉之拙朴和意象化,又兼具隋唐雕塑之宏博和力度感。是极富有艺术震撼力和历史文物价值的艺术珍品。

南国海隅的厦、金地区的民间石雕工匠们,运用智慧与精湛的技巧,赋予了粗糙石料以勃勃生机,使民间古石雕成为令人关注的艺术作品,这不能不促使当代艺术工作者去进行研究和反思——为何明清以来那些所谓的雕刻精品,在与厦、金古石雕相比之后却黯然失色,有如雕虫小技?我认为华夏之民间雕刻文化,不应该是那种追求技巧细密与华丽繁琐的清官传统范式,而应寻求那种“汉唐古风”遗存之大气与神韵。也许这种“古风”,才能反映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雕塑文化历史,才能真正代表华夏民族民间优秀雕塑艺术之正宗传统。

从历史、文化等多方位进行考察和研究,无论它们形式和内容有多么丰富,风格和技法有多么不同,并且有多么遥远的年代和地域之分,从中都可以看到真正能代表华夏民间石雕艺术优秀传统的,似乎都带有这些共同性的特性,即:①民间石雕艺术要有其神韵生机之表现和别出心裁的意象化。②民间石雕艺术有其夸张变形的力度和拙朴敦厚造型。③民间石雕艺术有其特定的造型特征与程式化规范。而这几点,在厦、金闽南民间古石雕艺术作品身上都已具备了。

八、从厦、金两地闽南民间古石雕中引发的思考

厦、金古石雕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印证我国民间石雕艺术成长发展的历史。很清楚地发现,汉、唐石雕仍然是我国石雕艺术史上两个无可否认的鼎盛高峰,即前面文章所提到的“汉唐古风“。我国民间石雕自明清开始,石雕多为精雕细刻,过度繁复。从厦门的“陈化成故居”、金门的“文台古堡”等一些明、清故居遗留的石雕纹样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石雕艺人,为了附和宫廷权贵、乡绅商贾的庸俗审美喜好,而雕刻出精雕细琢的石雕6。实际上现存部分民间雕塑作品,确实存在格调低劣,甚至是糟粕的问题。这也是广大雕塑工作者应该予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可惜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了这一点。笔者曾目睹了厦门海沧的东孚路边的一家饭店旁的一尊北宋民间石雕断头力士,其凸肚耸肩曲腿,造型十分古拙,却不幸沦为街边摆设,成天被人用馊菜汤、脏水淋身!又有一次与几位老师从汕头回厦门,在路过角美白礁村道口旁,发现一块青石板盖于路旁水沟,仔细一看,竟是残损得只剩下半块的青石浮雕之凤凰,其上雕刻着相同对称的凤之头颈,浮雕特点为线体结合,双面台为圆雕,颇具民间青石雕装饰风格,其年代有可能是出自元代。目睹这些古石雕的遭遇,不禁感叹: “人间不识吉祥鸟,终任路人来踩踏之!”。

中国民间石雕艺术自从明清以来,经过了数百年的大滑坡,现在应该是到了创造中华文明新阶段拐点的时刻。如何从历史的高度去探讨民间石雕艺术?如何界定何种风格才能真正代表华夏优秀传统艺术之正宗?如果不从体系上、理论上去研究并择取精华加以总结,就谈不上何为民族艺术之继承发扬7。关于如何继承发扬,应谨防鱼目混珠、真伪不辨,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对民间艺术创造与发展的研究方向,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引导。

九、结语

厦、金闽南民间古石雕,是我国民间石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精练概括、意象传神、民间装饰性和浑厚拙朴的特色。既承袭着中华灿烂悠久文化,又遵循华夏艺术规律,且保留着广泛而多种类的民间、民族性艺术精华,还蕴蓄着闽南民间地域文化之丰富的内涵。厦、金民间石雕,始终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主流的一朵奇葩。当前,厦、金两岸有关部门应重视如何继承发扬两地民间传统石雕艺术,这不仅能提高厦、金两地石雕艺术的总体水平,而且这也是提振中华民间石雕艺术的组成部分。为此,两地应共同促进厦、金地区民间石雕的研究与交流,满足厦、金两地民间石雕艺术发展的需要,并且早日建立“厦金民间石雕博物馆”。有条件的研究部门及院校,可以成立民间石雕研究部门,或采取共同培养厦、金两地民间石雕人才机制。这既繁荣了厦、金石雕艺术事业,也增加了海峡两岸人士的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希望加强对厦、金古代民间石雕的普查整理和搜集保护工作,对一些损毁严重的民间石雕艺术品,要尽一切可能地予以抢救,以期厦、金两地闽南民间石雕艺术得以重放异彩。

猜你喜欢

金门厦门
福建加大供水 助金门“解渴”
Golden Gate Bridge History
厦门鼓浪屿之行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厦门规划局局长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