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台湾锡制雕塑源流及其特征探析

2015-06-05耿孝臣

雕塑 2014年6期
关键词:源流造型纹饰

耿孝臣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台湾的社会背景,考察台湾地区锡雕艺术的历史发展状貌,探讨其艺术形成的过程,梳理其与大陆地区锡雕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在功用、工艺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进而剖析台湾地区锡雕造型与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期探寻其发生演变的规律所在。关键词:锡雕;源流;造型;纹饰

“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埏殖而为器,窬木而为舟,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1这段话是说,任何一门艺术由萌生到发展直至成熟,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也要有其规律,而规律又在于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性的把握,惟其如此,也才能遵循它们各自的特性,按照各自的变化规律去治理,对于台湾锡雕艺术也是如此。就台湾锡雕艺术研究来说,台湾锡雕的传人及其发展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国台湾锡雕溯源

中国台湾的锡雕艺术行业与大陆地区的情况一样,几经浮沉,这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自中国台湾的鹿港1784年正式设口开渡之后,大量的大陆移民从鹿港登陆,这些移民大多来自锡文化兴盛的闽南地区,如漳州、泉州等地。且这些移民在进台初期,由于经济困顿,在生活中大多会保留使用锡雕制品的习惯。这缘于锡雕及其制品经久耐用、不怕摔碰,且坏了还可以回炉翻新的特性。至今我们仍可见到早期的台湾锡雕如香炉、锡雕烛台、浅浮雕茶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或是祭祀锡雕等。在移民浪潮的背景下,锡雕工艺的需求也就相对有所提升。加之这些移民中有很多本身即会制作锡雕,所以也间接带动了鹿港当地锡雕及其他工艺的发展。最初由闽粤等地的移民输入的台湾锡雕,其工艺与技法与器物的造型皆沿袭了闽粤的地方传统特色,发展历史逾百年以上。俗称“一府、二鹿、三艋胛”,主要以鹿港、嘉义、台南、北港等几个地方为中心,逐渐向外发展。台湾省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45年)以后,殖民政府在前期并未对民间信仰采取强制手段,故锡制祭祀礼器的制作并未产生影响。直到日本殖民统治末期,殖民政府强力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规定不允许在住宅、殿堂摆设各类祭祀用具。此“法令”的颁布不仅排挤了民间的祭祀行为,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台湾锡工艺的发展。再者,由于战争末期各项金属物资的极度匮乏,多数锡匠因无原材料继续从事打锡而相继转行,台湾锡制雕塑的发展因此趺入低谷。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政府迁入台湾初期(1949年),百废待兴。由于台湾本地并不产锡,锡原料还是缺乏,许多从业者提高锡金属中的含铅比例,以节省原料的使用。然而,用这种改变比例的锡金属制作而成的锡雕,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温润感,使得其外观显得灰暗浑重。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与西方交流的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有了较大的转变。加之新材料的出现,锡制雕塑制品在台湾人的生活中,其用途开始逐渐发生转变。

随着“二战”后台湾地区宗教性团体、祭典的逐渐恢复,锡制雕塑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及工艺特征,几乎全面转为祭祀用器。 (图1)庙宇与祠堂中所用的锡雕制品,均以宗教用品为主,其类型主要包括如传统的锡雕人物、锡雕灯、锡雕烛台等。此外,传统的锡雕祭祀用器还包括饯盒、盘、杯、爵等。

二、中国台湾锡雕的主要特征

1.中国台湾锡雕的主要用途——祭祀

①民间信仰中使用的锡雕

台湾地区的锡艺制造业,因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目前主要被用于制作各类的祭祀用品。就我国来说,原始先民们的信仰观念,与鬼、神祗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社会早期人力甚微,于是先民凭借想象力,创造了用来解释这些自然现象的神灵,于是便产生了神祗崇拜。他们将所经历的种种“无奈”,全都寄托于超自然存在的神灵身上。随着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能力的相对提高,古人逐渐摆脱了原始的思维方式,除了对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人与动植物相结合的各种人格化神灵的崇拜之外,又增添了对许多与社会职能相关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个性化崇拜,开始膜拜那些传说中或历史上对中国文明进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祖,如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明文字的仓颉、发明农典的神农氏、圣贤孔子等,都被奉为神祗,甚至连蔡伦、华佗等也被后人推崇为神祗。还有一些具有奇异本领或为大家谋福利能够安邦定国的仁人志士,也都被奉为个人的保护神灵,如岳飞、关公等。此外,各行各业也要奉祀祖师神,所有这些民间供仰的神灵,都需立庙祭奠2。人们通过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鬼神给他们带来各种好处,或消灾、或避难,借此给心理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安慰,因此这种祭祀活动被后人相沿成俗。

中国台湾地区锡雕制品的使用凸显在民间祭神祀鬼活动之中。民间信仰从原始信仰发展而来,实际上是由多种文化形式所体现的一种社会状态,以生活的传统反映出时代累积的文化经验。民间崇拜的多元化,就表现在神灵的多样化,这些神灵是在各个时代的神灵崇拜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各个时代的神灵并没有因宗教的产生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反而因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一直成为信徒们为自己祈福的寄托对象,以满足人们祈福消灾的精神需求。在民间,传统习俗仍然会祭奉各种神祗,这些神灵鱼龙混杂,有些宗教中的神祗也会被民间百姓为了某种目的而单独祭奉,其中有些神祗的形象制作往往存在交叉现象。这种祭奉场所并不像宗教道场,有固定的场地,它们的安置可能在家祠祭奉,也可能在庙宇中进行祭奉。但是在祭奉的过程中,供具是必不可少的,(图2)其中尤以香炉、烛台、花瓶等组成的五供组合在各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

②宗教中使用的锡雕

中国台湾地区锡雕的使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宗教的祭祀活动之中。几乎所有宗教内容都把现实与苦难相联系,并向人们展示救苦救难的虚幻前景,不同社会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苦难。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于受压迫者受到统治阶级给他们带来的灾难与折磨,一方面来自剥削阶级的压迫,另一方面来自社会运行中的异常状况,如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让人们无法排解内心的不安,种种情由会使一些直接受害者感到压抑、无法理解,继而感到难于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其中一些人便会到宗教中去寻找安慰,现代宗教的根源就缘于此。中国台湾地区由于其历史原因,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在宗教方面,除了源于中国本土的自然宗教、道教之外,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对中国台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这些宗教在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崇拜对象、教义、圣物、场所和仪式等。宗教仪式中需要借助与宗教中的教义相吻合的器具,信徒要向崇拜对象表明自己虔诚的心意,也要借助相关器具传达。这些器具主要包括各类祭器、法器、僧人用品等等。目前在台湾,这些器具主要是利用锡原料来加以制作的。

2.中国台湾锡雕的工艺技术——传统与新生

①对中国传统锡雕的承传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打锡业虽然看似日渐式微,并逐步失去了在生活中的实用地位,但稳定、持续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得满载传统意象的锡制产品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广泛存在。从工艺技术方面来看,大陆地区主要以含锡量达99%的纯锡制作为主,并主要运用传统手工制作,追求锡质本身的美感。 (图3)

从中国台湾锡雕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其与福建锡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台湾省在鹿港正式开设渡口后很多锡雕业兴盛的闽南地区移民入台,对台湾地区的锡雕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台湾的锡雕工艺早期与大陆地区类似,用于婚嫁与祭祀居多。但随着大批移民在台湾地区的定居,锡制雕塑在台湾地区的最初使用与大陆并无太大差异。可见,由于这些移民在后来都共同生活在台湾地区,又由于闽、台间的地域距离较近,因此在传统工艺技法上,普遍存在着承传与彼此影响的联系。

②中国台湾地区锡雕的新生——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

现代中国台湾地区的锡雕制品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保留了之前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在锡制品的制作过程中还广泛运用了电脑设备,使锡制品制作被融入了时代的特色。在制作加工的同时,还往往运用多种材料作为附饰,如金箔、金属、玻璃等,这可能是源于祭祀用品的设计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弥补锡金属的材料本身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如台湾省鹿港镇的锡艺师傅陈万能先生,曾为台湾的锡制品工艺制作增添了新的创作风格。他尝试了罗汉、顺风耳、达摩等人物形象的锡艺创作,还以立体龙灯方式改变外观,将原本只重视单纯实用性质的祭祀锡雕,融入了新的外观展现方式。其子陈志阳继承了其父陈万能的技艺与创作理念,亦逐渐尝试有关新材料在锡艺中运用的可能性。 (图4)

此外,还有一些运用多种材料制作的锡制雕塑作品,如(图5)中的锡制《八仙过海》,就是运用了多种材料来丰富锡雕艺术创作的结果。这件锡质雕塑作品中的人物惟妙惟肖,甚是传神,充分体现了我国台湾地区锡雕艺术品制作的良好态势。

三、结语

承载着中华物质文明的传统锡雕,是中华文明在其历史环境背景下演进过程中的产物。其造型由简单、稚拙逐步向精细、繁琐发展,其工艺上则主要是向艺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传统锡雕艺术技艺之所以被继承并沿袭至今,与稳定、持续的传统文化活动紧密相关。这也揭示了其为何始终与人类生活发生关联,并且遗存至今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源流造型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与《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