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与设计

2015-06-05马文甲

雕塑 2014年6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艺术

马文甲

当我们将要延续头脑中对于雕塑与设计概念的惯性认知来对此进行探讨时,便会发觉处于混淆概念的比对,所作出的结果将是无效的。因为在触及到这一对概念时,应该清楚地将其分为名词性和动词性的两个层面来区别。艺术门类间的关系探讨尤其需要作同级层面的比对关系研究,否则泛泛的概念探讨自然产生泛泛的结论。

雕塑与设计,在名词性的概念中代表两个专业学科,雕塑学科和设计学科,在国家的教育部学科设置中,雕塑专业归于美术学,而设计称为设计学。从内容上来讲,雕塑虽然在概念的界定上不断地在进行着扩展,语言的实践和认识观念的变化使得雕塑的概念不断地模糊化。原先所认为雕塑是塑造形象的三维艺术形式,在今天已显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雕塑作为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其对于人性永恒价值的追求,则是使之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基础。即使许多雕塑是以对于环境和建筑的装饰为目的的定件,但它对于题材与风格的理解仍然不是尺寸合适与美观实用那么简单。而设计则是秉承着为生活而设计的原则,追求社会产品在更加适合最广泛的人群的使用的前提下,而进行的关于创意和美学的彰显。所以,即使是概念化和个性十足的风格设计,仍然是属于实用美术范畴。而在动词性的层面上,设计的概念则更加的广泛,它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之中,它包含整体活动和项目的策划,以及创新思路的形成。更在艺术品和设计产品的产生过程中,渗入到观念产生和视觉实现。动词性的雕塑概念,代表因雕塑艺术品的创作而付出的智慧和艺术的劳动过程。

对词性的探讨,使我们能够更为确切地认识概念,使得雕塑与设计的关系分析结论尽量客观。动词性的雕塑与设计概念具有包含关系,设计概念明显在广度上笼罩雕塑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会比较明朗。当我们提及设计一个雕塑或是雕塑一个设计,都是在一个动宾结构上来形容一种劳动系统。因此,本文中,我们将在雕塑与设计作为名词的情况下,对于两个艺术领域的相互关系作比对分析。这将会在共性与差异中拓展我们对于两者概念的认识,从而使跨界成为可能。

精神产品与实用功能

任何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它的功能性,无论是出于神性的崇拜,或是祭祀仪式的需要。古代的雕塑出现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艺术的目的。许多我们今天看来具有传统美感的艺术,都是在其功能性的前提下产生的。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对于工具的制造,并且原始的工具样式的制作并不是出于美观而是实用。而应用于膜拜的雕塑等制品,开始仅仅承担精神寄托和偶像崇拜的精神使用功能,而不作为生产和实用工具而存在。这样一来,人类文明中所制造的器物就产生分类:一部分我们今天称为艺术的作品,承担了精神寄托功能,被称为精神产品;而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基本生活需要的器物,承担了实用的功能,这些成为了实用器。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情况的不断革新,人们的需求不再单一。开始在生活中讲究品味和彰显身份,同时需要有针对自我表达和抒发情怀的文化形式出现。

这样,人类一方面开始在生活中的实用器中讲究装饰和造型设计,另一方面开始脱离开偶像的崇拜去主动创造文化。虽然许多古代的雕塑大部分仍存在于大漠的石壁之上或庙宇与陵墓之内,但其中也有一些走入了百姓生活。在中国,有的镇宅辟邪、有的附庸风雅抑或完成主人的今世追求和来生想往。比如门前的石狮、屋脊的六兽、明八仙与暗八仙的装饰浮雕等等,这些虽然有的结合实用器物出现,但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为了美观或者实用,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来世今生的愿望。在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则更多的依托在广场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纪念性的雕塑和纪念碑大量出现,对于逝去的英雄和先人的塑造,成为人类主动创造自身文明的开始。米开朗基罗、罗丹等这些令我们振聋发聩的名字,都是雕塑艺术的伟大创造者,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对于雕塑的塑造,都投入了个人对于刻画对象的独到认知,并以个性化的手法将自我精神的气质注入其中去影响观看者的心灵。即使这样的公共雕塑看起来非常的具有社会实用性,但它的作用仍然是唤起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震撼与启迪,这与设计所注重的生产和生活实用,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到了19世纪末,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理念赋予了雕塑艺术又一个新的层次。雕塑只是艺术,它只向艺术家本人的理念负责。变幻的形式多元的材料与个性的表达,都在抒发艺术家的思想信念和真情流露。它并不为任何集体的规定负责,期待以个体的特征表现来完成人类个性的解放,并成就新一个阶段的文明特征的创造。这样,雕塑艺术的精神承载和精神性被强化,雕塑开始更加地脱离社会生产和日常的装饰功能。

与此同时,设计艺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由仅仅实用走向带有装饰美观的特征,即灵动的曲线造型、多样的材质。独家订制和稀有的版数,也使得高端设计成为地位的彰显;而有的仍旧保持简约的形式,耐用的廉价材料,为最广大的使用群体服务。这些设计的理念在不阻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对于社会工具和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设计相结合的,富有时代品味的研发与创意。甚至好的设计会引领新的时代的审美观的出现,并创造出新的专业领域和生活习惯。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再实用的雕塑,其仍然是精神消费品,它的目的不是以其自身作为实用工具来实现价直,它所表现和表达的主题涉及世界各个领域,其核心却是不离人性永恒价值之所在。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观念的传播,才是其真正存在的意义。而再美观的设计仍然是以现实的实用性为底线,以自身的试题作为功能性的促进,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仍是人的习惯和人体的特征和功能性的开发。

空间的表现与视觉传达

雕塑是以实体占据空间耐受时间的艺术形式,从最为基础的层面上来讲,雕塑需要具有三维的空间特征。即使是浮雕艺术,仍然需要以形体的起伏塑造,以接光面承载一定的光线而产生明暗效果。这样才能实现观看解读,甚至触觉体会,那么,可以说,立体是一种雕塑基础性的性质要素。尤其是作为非架上创作艺术品的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尤其是这样。如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罗马的《图拉真记功拄》,中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沈阳红旗广场的《毛主席像》等等都是在以一定体量占据空间来形成艺术效果与功能确立的。可以说,远古时期绘画与雕塑就是在两种空间条件下,以各自的特征来起到精神引导和情感寄托的作用的。无论雕塑的大小、材质、功能与安放的位置,它都以强烈的视觉真实和实体触感,完成它作为艺术表达和精神价值传播的独特性。

设计艺术的涵盖领域就更加的丰富,从立体性的工产品设计、平面的海报设计、书籍装帧、环境设计、标志与形象概念设计等等。总体来讲,设计师是在立体与平面多个领域来实现其视觉传达与定向性使用功能的。这种设计的理念是一种在独特的理解理念之下,所作出的对于产品与目标定向的功能性的创意,以此来抓住消费者或观众挑剔的眼睛,进而产生格调的不同层次,在不同的方面来抓住属于自己的目标人群去消费。但设计基本都是具有定向目的的视觉传达的设计,是需要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和记忆的,具有极为舒适的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开启新时代的理念的等等。所以,设计并不局限于形式,因为其涉猎的广度极大,近些年新兴的信息交互设计,同样是在互动和虚拟的绝对情况下完成信息的视觉传达和交换。

雕塑是在空间中利用艺术的手段形成一种价值观的宣扬与审美思想的普及。它的立体造型具有对于利益表达和传播的独特价值和局限。设计是在促进实用的基础上以创意的视觉传达来吸引目标人群去关注或去消费,进而形成时代品味与时尚的引领。这是二者的功能区别,决定着启发视觉功能和方法的差异。雕塑的特征是空间的表达,而设计就不能简单的说是平面还是立体,人类新的体验习惯与方式,使得设计作为视觉的传达的方式多元化综合化。

动手与创意

雕塑是一种以多角度的视觉观看和真实的触觉为欣赏特质的空间中的艺术形式。它真实的存在感,使得艺术的“真实”与“在场”概念得到新的理解和印证,同时具有最为能够触及到心灵的震憾力量。这种震撼力量的形成,是多方位的视觉连贯性欣赏所带来的:体量的大小、材料的质感、塑造的形态、主题的选择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观者形成围合的刺激。从古至今的雕塑创作基本上都是由艺术家自己动手完成,即使在有学生和助手的协助下,雕塑家也会将自己的理念灌入其中,并把控关键效果的形成。这样雕塑家亲力亲为的作品注入了艺术家的全部精力和汗水。每一下雕凿和推压都印下了艺术家的心迹。许多艺术家即使塑造同一题材的雕塑,或者重新临摹一件作品,所透露出的认识和艺术语言都是不同的,感觉和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艺术的创作类似于修行,亲自动手的情感灌输无可替代。因为艺术需要以自身的表现来加强社会中人本身的自我关注和反思以及对于情感世界的关注。需要将人从社会工具性的环节中自我解放出来,所以,艺术的对话是一个生命面向另一个生命的交流。那么,这种动手所带来的心迹写照是不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

设计是设计师的创意的外化,创意具有唯一性和专利性,但最终的产品则是批量的,是机械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需要考虑到成本与最终销售环节的。许多创意设计具有珍藏版和稀缺性,但其生产过程同样是模具成型与重复印刷。成本的控制与营销需要考虑到每一件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样所带来的就是一旦创意形成,之后的生产就是无感情的,具有科技工序流程的作业。许多技术性的因素所带来的信息如螺丝、卯榫、商标等,所提示的是品牌精神,是一种服务性的定向的对话,最终设计产品与人的关系是在商业环节中最终确立的。

所以不单单是想法,亲自动手对于艺术家至关重要,而创意是设计的灵魂。

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思维:个人情感与大众认知

艺术家是敏感的个体,他们对于世界的解读和发现有着犀利的视角,并且善于利用想象力将自己的观点视觉化。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解放艺术家自己的思想,从而影响其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断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艺术语言探索的深化,会使艺术家不断地超越自己,且形成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丰富往往是创作的源泉与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可见,艺术是一种个体化的创造,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观、哲学观和世界观的表述与表现。这样,艺术的创造与表达是艺术家个人的理解和经验,即使是在公共性的场合内的主题性雕塑,同样彰显着明确的艺术家个人风格和艺术处理手段。艺术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需要引导大众的审美提升,一味媚俗的艺术无法担当艺术所应承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够被所有的读者所解读,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蒙娜丽莎》也不是被所有的人所接受。所以不同的表现主体和表现形式的艺术品有着不同知识结构的受众。艺术家需要知音,不存在一件被所有观众爱戴的作品。这是因为艺术家的感受和情感智慧的注入是个人的,真实的。

设计对于创意的定位需要考虑到诸多的制约因素,一件设计产品需要传播和量产,就要考虑到最广大的大众的欣赏能力和市场需求。功能性是产品的目的和宗旨,而设计需要使它更加的好用、人性化,并且能够在品味和外观上具有吸引眼球的特点。设计产品直接与其功能性息息相关,定向和明确的形态是需要对大众的审美、认知和地域生活习俗做深入的调研。实用器具设计更要使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在这样的诸多设计之前的思量,才会最终成就好的设计。所以,好的设计师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涉及前的调研与相关知识的理解。涉及能否真正的发挥功能性,走人人的生活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所以,设计师不能一个人的喜好、经验去主观臆造一种设计形态或解读形式。

传播的途径与影响力的呈现

架上艺术创作常被称为是精英艺术,因为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艺术面对面地接触。即使在美术馆或者公共场合看到艺术品时,也总是表现出迷茫和不解。雕塑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有更多的社会功能性。由于其功能的不同而存在于不同的领域与地点。有的雕塑作为城市精神的彰显被放置在广场,有的作为对英雄的纪念而放在机构和博物馆门前,还有的浮雕被镶嵌在建筑物的外立面或大厅的主墙面。即使雕塑更多地被放置在城市空间和公共领域,而因此拥有相对于其他纯艺术形式更多的机会走进大众,但许多雕塑的艺术手法的个人化处理仍然不被大众所理解。一方面我们对于大众的审美教育相对西方落后很多,另一方面艺术家对于地域性人群的认知习惯和欣赏能力过于忽视。由于艺术品的表现与表达并不习惯于用直白的语言,尤其富有观念性的艺术总是通过潜在的逻辑来传送信息,有的作品仅仅带来一种体会和感受,没有什么具体的指代。艺术的解读出现分散化,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知识结构的读者的解读下,同样有着巨大的差异。解读一件作品因人而异,同一观众对一件作品的解读也会次次不同。这样一来,稀缺的出镜率与分散的解读,给艺术的传播提供了诸多难题。

设计相比之雕塑,有着更加多变的形式和涉及的领域。从平面的招贴到立体的器具,从微小首饰到巨大的城市景观,都是设计涉及的领域。它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百姓生活,其实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遭遇设计,我们生活在一个设计产品和设计图像所组成的物质社会中间。可以说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扑面而来的,对于好的设计令我们主动关注和选择,但低劣的设计也在生活中强迫进入我们的视野。更具特征的是由于设计需要结合功能,那么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就预设好了面对的人群,这一点是主动的、明确的,而且设计的创意是直接为观者和消费者所解读的。

所以,设计一开始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最广泛的传播,在这一点下开始展开理念的生成和视觉化的实现。而雕塑的观念承载与个人语言的建立,并没有一味地以传播和解读为基础。

艺术创造只有第一,实用设计只有更好

艺术的创造,是具有文化与个人经验双重意味的表达。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独自的艺术语言,尤其在艺术史上留下著名作品的大艺术家们更是如此。他们对于之前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的超越,成就了整个美术史的发展和流变。当我们在研究美术史的时候发现,许多艺术家的风格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受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那么,只有最早在认识和体验上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才会率先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才能够真正为我们今天所知晓。而其后的受其影响所形成的画派或流派,只是在那些精神领袖的旗帜下的激进的跟随者。虽然微小的艺术语言的推进和创造,同样会成就优秀的艺术作品,但真正的大师和名作是不可拷贝的。即使艺术会产生周期性的复古和对著名图像的借用,但从文化创造和精神上,伟大的作品不可复制,艺术的创造只有第一。

设计伴随着社会生产而出现,它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演变,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情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视觉习惯都有非常大的差异。设计者需要结合最广泛的实用性和认知度来进行设计,并在这基础上引导大众审美和体验的新潮流。因此优秀的设计可以造就社会的时尚和新的体验,这将带来人们新的使用和感官习惯。超越现有的设计理念是每一个设计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因为生活在变,所以设计只有做到更好。

雕塑与设计的融合

雕塑与设计虽然在客观的价值、功能、创作和欣赏传播方面具有很多的差异。但作为艺术的劳动,二者也有许多的交叉方面,并且有时候二者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统一的。因为作为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启和物质材料的视觉实现,二者具有许多相同点。其中创意方式与视觉语言的运用和材料形态的表达是接近的,这也构成了二者可以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现实社会中,雕塑与设计融合而产生的成果很多,许多设计师自己也做雕塑,许多雕塑家自己也做设计。最典型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微小的首饰设计,一个是壮丽的建筑设计。艺术的创作没有更多的束缚,因而更加能够呈现出突破与可能。许多现代的首饰设计,作为与人体朝夕相处的物件,而采用许多具体形象的符号,这些具象的符号就是一件小的雕塑艺术品。而硕大的建筑设计,借助许多抽象雕塑的形态特点与理念,更多的曲线变化和材质上的丰富造就了城市中最为巨型的“雕塑作品。”尤其在当今的时代,真正的实用性已经在被具有独特体验和好玩的创意所改变。许多人愿意消费那些不是十分的实用,但是非常好玩或有创意的产品。

面临的困境

现今,国内对于设计与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使得设计产品图像和创意被严重盗版,许多劣制的抄袭设计显得极为粗糙和廉价。同时恶性的盗版和抄袭现象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使得许多设计师心灰意冷。设计是具有系统性的要素组合,其中诸多的要素是协调和不可分割的。如同汽车设计的车灯、腰线、轮骨、箱盖等等。许多中国的设计师抄袭拼凑西方的著名设计的局部,反而使得设计系统和风格出现错乱,败笔连生。而对于雕塑艺术,由于审美和相关知识和历史的普及不够深入,使得雕塑过于远离人们的视野。艺术的发展面临本土文脉丧失而追随西方艺术发展轨迹的困境,面对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都不够明确。学院教育基本也是西方教学体系的照搬。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节奏过快而且不接地气。许多雕塑艺术的表达违背了其观念性的本身,艺术自身的表达和演变不能脱离开外部的世界而封闭起来。同时,国民素质的教育中对于艺术的功能的表达过于弱化和形式化,许多观众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的思维和情怀去观看作品,更别说全方位的感观、体验。他们只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去艺术中检索信息。艺术的表现绝不是像讲故事这么简单。

可见,艺术的不同门类都有着自己的存在特性和发挥功能的领域。而雕塑与设计在创作价值的思考和视觉语言的创新上,可能并不完全的相左。艺术创作的跨界和融合,才是真正的使我们能够开辟新的领域的方向和可能。或许对于智者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界”,人性的永恒价值的追求和包容、开放的态度,才是一切艺术的最高追求。而完成在现实中建立人类想象的和谐舒适的家园,才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和不懈的追求,这也将是艺术不变的使命。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