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发展的转型策略

2015-06-05屈峰

雕塑 2014年6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艺术

屈峰

一、雕塑的发展

雕塑在中国被独立作为艺术品出现,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受救国图强的现代思潮的影响,一批有志青年踏上了海外求学的道路,将西方写实雕塑引进到中国。其中如王子云、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等老一代雕塑家进入到中国现代美术的教育事业中,从事现代雕塑的教学工作。在引进西方雕塑教学和创作体系的同时,雕塑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从之前中国雕塑只作为低级工匠制作的墓葬明器、宗教塑像、工艺装饰和文玩摆设的作用中分化出来。它的功用主要成为了为名人塑像、制作纪念碑等大型国家社会建设项目。而自我创作的展示,只是凤毛麟角的偶尔机会。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教育全盘苏化。在学习苏联雕塑教学的同时.雕塑艺术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主要是按照苏联的方式来进行。名人像、纪念碑和政治宣传是雕塑创作的主体,而个性作品的艺术化探索和个人收藏几乎没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雕塑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逐渐丰富起来。雕塑的创作引导艺术家开启了对现代城市环境的装饰和艺术审美的探索。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个世纪末,在城市扩张和农村城镇化的大潮中,雕塑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发展,成为了雕塑家们主要的“竞技场”。同时,从85新潮掀起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推崇,雕塑家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主体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个性化的艺术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应运而生的收藏机构和拍卖机构也逐渐跟进。雕塑在社会上主要成为了环境的装饰物和艺术探索的实体展示。本世纪前10年,雕塑在这两大主流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发展。艺术区、画廊、私人美术馆和艺术基金项目的蓬勃发展,使得在产业化教育政策下培养的大量雕塑家们,都满怀梦想地将自己的作品投入到这些机构中,以换取生活和创作的资本。

近百年的发展,雕塑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雕塑与社会的关系,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从集体意志下的宣传功能到个体化的自我表现,雕塑逐渐扮演着更多的角色。但是,仔细审视却发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雕塑依旧是为少数人享有的专权。虽然,当代雕塑艺术的收藏机制已经很发达,但是,这仍旧改变不了雕塑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距离感。

二、雕塑的权利

当我们把雕塑艺术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去分析时,就不得不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关系中去考量它的身份。虽然,随着民主化社会制度的深入和个体价值的推崇,雕塑这种作为个体意识的物化表现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是,它仍旧脱离不了社会产物的属性。作为艺术品,它既是雕塑家个人化的表达语言和方式,同时又在社会中扮演着审美客体。它的身上体现着两种权利角色,当它被创造时,它是艺术家权利的体现;但当它被欣赏或者被交易时,它是独立于艺术家之外的人所享有的权利。雕塑的发展正是处于这两种权利的不断博弈和发展的状态之中。

今天的现状是,雕塑家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较之以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雕塑的审美主体也有了一定的扩展和变化。普通市民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权力阶层对于雕塑艺术的专权,但是这种力量也仅仅局限于少数具有艺术知识背景或富有阶层的人群。而且,雕塑作品作为人们审美客体的作用,也常常被限制或者被扭曲。纵观今天雕塑作品扮演的角色,要么是投资的渠道、要么是身份的象征、要么是活动的噱头、要么是宣传的工具、要么是财富的体现、要么是环境点缀等等,而真正将其视为生活内容构成的一分子,真正将其纳入成为自身生活中精神需要的雕塑角色现象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多的原因,但从整体上审视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群体对于雕塑知识,特别是欣赏知识的缺失和欣赏渠道的匮乏。这就造成了面对雕塑作品机会的稀少和面对作品时的失语。这主要是由于雕塑作品呈现场所的局限性和艺术审美教育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雕塑创作的独立性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雕塑家的创作跟普通生活之间没有必然的对接。也就是说,一般的普通生活中人们不需要对于雕塑作品予以关注和占有。虽然,作为艺术探索,雕塑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但它本身不具有普世化。但是,作为一种职业化的生存方式,在当代,特别是阿瑟-丹托所宣称的艺术死亡的今天,雕塑家不得不面对雕塑发展的现状开始重新思考。这同样也是我国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大批雕塑者,面对生存压力时的无奈选择,也是艺术发展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雕塑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面对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生态继续发挥作用所需要进行的反思。

一般而言,雕塑家的权利决定了雕塑的创作定位和语言形态,而雕塑作品的意义和思想却需要观者来定义和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雕塑作品的价值。当作品被雕塑家所独立拥有时,雕塑作品是不完整的。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进入到社会交流中才能体现。观者拥有解读、讨论和定义作品意义的权利。然而,雕塑家的独立意志的加强和观者在面对雕塑作品时的失语,造成了雕塑作品在实现其价值时的程序断裂。所以,重新考虑观者与雕塑家的权利,使观者真正实现其在面对和拥有雕塑作品时所享有的权利是寻找雕塑在当代社会新发展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观者所享有的权利的体现前提,则是如何使观者真正有兴趣介入到雕塑欣赏中,也就是如何能够使雕塑作品真正进入到普通社会生活的层面,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精神生活中。

三、雕塑的选择

雕塑要实现对于日常生活的介入,必须进行一定的转化。虽然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早已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概念。雕塑的概念得到了巨大的扩展,语言方式得到了很大的飞跃,作品的形态丰富,雕塑的边界已然模糊。但仔细审视,这些发展真正意义上取自于原刨的形式语言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对于他国已有艺术语言的模仿。这一点雕塑界基本是认同的。这些模仿使得中国的雕塑具有一种脱离自身身份的熟悉感。我们总是能够在许多作品上看到他人的身影。唯一进步的是今天的身影离我们的时间相对较近而已。这就好像我们总是在引进其他国家已经淘汰或正要淘汰的生产设备在国内使用,而且还标榜这些生产出来的东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样。比如,日本的物派艺术,其发起的艺术家都不再做了,而在国内雕塑界却成了艺术的前卫方式。但这些所谓的前卫,除了能够造成艺术圈内和少数艺术爱害者的讨论和关注外,对于大量的社会群体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艺术家在艺术区或者画廊搞得轰轰烈烈,而出了这些机构的大门,社会依然平静如常。艺术家满怀报负的表达,却溅不起社会的思想浪花。具有讽刺的是,艺术的展示和讨论往往只成了国内朋友间的自娱自乐。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今天的雕塑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这些突破却还是走在别人的老路上。借用其他艺术的新方式打破已有的僵化传统,在发展的开始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但是,一直这样做,突破就变成了抄袭。自身的独立性就会失去。而且,这些发展,没有真正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艺术成了曲高和寡的摆设,雕塑更是如此。所以,在当代雕塑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必然要面对新的选择和转型。

四、雕塑与设计

虽然有人会说,中国社会雕塑难以进入一般社会人群生活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群体自古以来没有形成购买和收藏雕塑艺术品的习惯。我觉的这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雕塑欣赏知识的匮乏和雕塑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隔离状态。特别是雕塑创作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缺乏,才是造成社会群体对雕塑发展的漠不关心。现实的社会生活与雕塑发展就像两条平行线,它们之间没有交集点。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雕塑艺术必须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型和变化。一是雕塑艺术的语言方式和作品观念,必须是真正原创于本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是对自身社会发展和文化反思的体现,是对当代自身生存的思考。根植于自我的文化基础,体现对现实社会状态和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这样做,能够使得雕塑创作真正与现实的社会群体发生关系,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思考与现实社会达成真正对接,从而吸引人们参与到雕塑艺术的创作发展中。这是从雕塑艺术创作方向上进行的转型。

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一定程度的雕塑功能性的转变。虽然功能性不是衡量艺术的决定条件。艺术本身不具有现实的实用性。但是,功能性却常常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推动原因之一。再伟大的艺术品最终也是转化成社会功能而存在的,区别的只是功能的直接性和隐含性而已。对雕塑艺术作品富于一定的现实功能性,是雕塑艺术进入普通社会群体视线和生活的一项较直接的手段和策略。同时,也是雕塑艺术审美功能和创作发展的一个转化和突破。在转化和突破的方式中,雕塑与设计的结合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发展方式。

现代学术的发展,交叉学科是一种趋势和普遍状态,不同的学科相交叉,能够激发出很多新的可能性。雕塑艺术与设计结合也将取得很多有益的发展。雕塑具有三维立体审美的属性,它代表的是一种高雅和深刻的审美品质。同时,雕塑对于造型的高要求和对材质属性和品质的较强把控,使其具有与设计结合的天然条件。而设计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者的结合既提升了设计审美的艺术品质,促使设计更具有一定的精神思想性,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更具有广泛的影响,形成雕塑作品的广泛受众群。从而给雕塑和设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雕塑与设计的结合能够带来二者的新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过多地注重作品的设计感,就会造成雕塑艺术特性和纯粹感的消解,甚至会流于世俗的品位;而过多地注重雕塑的艺术性,则会造成作品受众的缩小和功能的消减。因此,如何平衡雕塑的艺术性和学术性与设计的实用性和普世化,是雕塑与设计结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决定了在雕塑与设计的结合中,结合方向和类型的选择、结合程度的把控和结合方式的选择。如何合理利用雕塑所具有的特性,选择适用于雕塑特性的设计类型,保证结合后二者都有相应提升的空间,是结合时所首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对于设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也是雕塑与设计结合应注意的问题。那种将设计仅仅理解为单一实用功能服务的认知是非常局限的。应该从设计概念的广阔性来理解设计。同时还应充分地保证雕塑的艺术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实用功能的体现和普通受众的接纳,而牺牲雕塑艺术的高品位,应利用设计带来的实用性吸引人们的介入,在引领人们对于雕塑艺术发展的参与性的同时,也利用了雕塑的艺术性提升了设计作品本身的品位。真正实现雕塑与设计的新发展,实现二者发展的双赢。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雕塑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