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雕塑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思考

2015-06-05蔺宝钢孙静

雕塑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学科

蔺宝钢+孙静

“跨界”是当下一个热词,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跨界的最大意义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领域、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最终形成的物质与精神领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设计作为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使不同的艺术门类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的一种创作手法,在当代几乎所有的物品、商品生产与制作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具体到雕塑艺术这一空间造型艺术上,设计因素表现在创作思维、表现技法、存在形式等方方面面。本刊组织了部分文章,就雕塑与设计的“跨界”关系予以探讨,以期引起不同艺术领域的交融与互动。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雕塑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城市雕塑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除重点美术院校的雕塑系外,陆续有建筑、园林、景观、环境艺术等方面的院校也开办了雕塑或与雕塑相关的专业。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使得雕塑专业结构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来看,特别是与其他老牌专业相比,城市雕塑教学明显透出不成熟与不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但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仍沿袭传统美术院校的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术院校师资配备、教学体系以及办学宗旨,更趋向于传统意义上纯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对雕塑技法和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上,学生的能力局限在对形体的临摹和结构的分析上,对城市雕塑理论的学习几近空白,更缺乏城市雕塑从设计到实践的机会和经验。而且由于缺少文化素养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创作上并没有实际的可延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培养模式易造成雕塑学科的人才形成单向性艺术家式的极端。

如今的雕塑专业不再是培养处于艺术象牙塔里的雕塑家了,雕塑作品也不仅仅是陈列在美术馆中的作品和表现宏大政治主题的纪念碑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将城市雕塑当作城市人文景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重大的城市景观建设项目都有雕塑设置及雕塑家的共同规划,除了公园、绿地、中心广场这些传统的城市雕塑放置地之外,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个层面,街道、小区、庭院乃至地铁站内都有雕塑的身影存在。其形式风格和表现内容也千变万化,非一句话所能界定。这应视为雕塑功能的拓展,也是当今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1。

一、行业对城市雕塑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分析

城市雕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其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同时又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是企业对城市雕塑人才培养提出的一项最根本任务。

城市雕塑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才能力结构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1.雕塑造型能力

要建设城市雕塑,首先应具备雕塑造型的基本塑造能力,掌握雕塑塑造中所必备的基本功,以确保雕塑在制作过程中准确把握形体造型的准确性。

2.多学科知识背景

城市雕塑学科具有跨界、综合、紧扣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并且汇同城市环境学、文化学、设计学及数字科技、工程材料等学科领域,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以城市视觉美学追球为内核,通过美术学与设计学、艺术学与工程学、与信息科技媒体等学科的融合,为艺术与工程开辟一条独特的实践性艺术学科之路。因此城市雕塑人才不仅应具有设计创作能力,还要有一定工程素质、多学科交叉背景以及多工种协调能力。要熟悉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以便更好地把控城市雕塑设计的整体空间关系;要熟悉材料科学知识,尤其是新材料的应用;要了解结构方面知识,更好地解决合理承重问题,以确保作品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要善于与景观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等不同的专业人士合作。城市雕塑家不应是单纯的雕塑设计者或是加工者,而应是一种集设计能力、加工制作知识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学科、景观学科的综合性极强的人才。

3.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

城市雕塑是一种融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聚焦点,其基本特性要求它的表现形式要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更高层面的文化价值意义。因此,城市雕塑设计者要有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修养,这是解决城市雕塑设计中文化定位、创作风格、彰显城市精神,以及创作雅俗其常作品的关键.

4.要有多学科、多工种协作的能力

城市雕塑建设中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特色显著,决定了艺术家不可能再闭门造车。任何一项城市雕塑的建设都是一个繁杂的项目,并且通常是处于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从方案创意到工程实施到落地为安,往往是多角色、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城市雕塑建设的总负责应善于与其建设过程中相关的学科、加工团队真诚合作,最终达到城市雕塑建设的一流水准。

面对城市雕塑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征,使我们不能沿着过去的老路前进。按照传统美术院校的教学思路,将制约城市雕塑发展中技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环境与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无法适应当前城市建设的需求,也不可能要求大部分学生从事纯艺术性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在未来城市雕塑的教学中改变策略。将城市雕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对城市雕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具备文化、艺术与技术3个方面的能力,达到传统文化知识深厚,造型基础扎实.要了解雕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安装的全部工艺流程,以确保城市雕塑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城市雕塑教学思想的转变

1.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当下,城市雕塑人才培养主要有纯美术院校和工科与多科性院校两大类。纯美术院校具备联合人文艺术学科共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的学科支撑,大量工程类课程无法开设,诸如建筑结构、材料工艺、建筑物理等,易陷入“纯人文”“纯艺术”的误区。

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已有了很大发展,其设计的内容和形式靠传统的学科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发展到空间设计、融入环境意识,从纸上的方案草图到加工制作、安装落地,所涉猎的内容不仅有经济、心理、行为、资源、文化、历史、景观与环境、植物、光照、交通道路等,同时还包括了材质、结构、工艺等在内的通盘考虑。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对以上诸多学科的内容都应具备相应的知识,既要注重雕塑艺术的艺术性,更要注重雕塑的技术性,毕竟城市雕塑是为具体工程项目服务的。因此,在雕塑教学中渗入交叉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造型等基本的雕塑本体性的教育,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应用于雕塑的制作和设计中去。

而在工科与多科性大学,尤其是建筑类院校中开办雕塑专业,可以更好地结合学校强势学科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其学科专业、研究资源等有利条件和内部优势,建立专业交流平台,强调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如从我校城市雕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就可看出综合类工科大学所具有的多学科优势和交叉学科的相互支撑作用(见表1)。既设有环境规划、园林艺术、中外建筑史等方面的课程,还要学习各种材质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有了结构方面的知识,方可解决城市雕塑异形不规则结构的合理承重问题,以确保所设计的城市雕塑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有了工科材料成型等专业的有力支持,不仅可保证雕塑后期的艺术质量,更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的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构成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之间更为有机的相互补充,使雕塑专业和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

城市雕塑专业方向是综合艺术与设计的教学,只有通过综合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运作,才能避免过于狭窄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可能会造成的文化割裂和知识结构的偏狭,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城市雕塑专门人才,实现更好的就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

2.项目实践教学,榜样力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城市雕塑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追求创新和注重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促进。因此,从专业角度来看,城市雕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是其教育的重要环节。城市雕塑教学应从纯理念模式中走出来,强化设计与工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教学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真题真做的设计实践中经受磨练与体验,设计成果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

在教学中,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另一方面进行定项工程接触和工程设计,以科研带教学。引入社会,企业的项目以及教师的各类横向、纵向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在真实的项目运作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比如施工技术、装饰材料、工程管理、艺术制作效果等实际感受,锻炼学生从立项、实际调研、方案设计、调整修改、评定方案到真材加工制作、实施、使用和维护、评价与发挥社会效益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将主要环节的设计深度进行比照分析,学生逐渐可以看到教师面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及实施过程,从而针对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有取舍地学习专业知识。在项目完成的同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总结出该类科研项目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难点、要点,增强其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有条件的专业院校还应尽可能地设置自己的城市雕塑设计研究所,配合教师工作室制度和学生导师制,形成教师带学生共同参与城市雕塑设计,及其相关实际项目的运行机制,成为锻炼教师专业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

3.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最为直观的展现载体。城市雕塑不只是通过造型来表达内涵,更重要的是将时代文化和个人艺术思维、综合素养融入作品中,其表现形式要以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语言去诠释更高层面的人文价值涵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重视传统、关注社会、比较研究、兼容并蓄、体验挖掘。综合创新的同时,努力把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化道义精神,更多地寻求与人和社会的融通,达到审美主体与雕塑客体、雕塑内涵与表现形式、雕塑本体与周遭环境、雕塑表达与功能体现等的统一。

城市雕塑的教育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来展开,艺术的公共性意味着一种开放、兼容与多元。城市雕塑的教学实践更应把贯彻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基础观念,在课程中针对西方文化日趋严重的影响,注重对学生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在教学中确立对城市雕塑立足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研究,在中西文化冲突交融中寻找新的碰撞点。在课程设置上,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等板块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有重点地注入到雕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与传统的素描、泥塑、材料、景观、构成等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创造性地利用民族文化进行设计表达的同时,发展和丰富民族文化本身的艺术语言形式.

4.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优化与建设是美术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城市雕塑设计的工程性、综合性、创新性对教师提出了综合知识、综合修养、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教师梯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年龄结构上的配比,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师资背景多元化、专业背景多元化、教学经历多元化的原则,进行师资配置和教学团队的组建,能够有效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发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在协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7k平.

同时,选拔教师要注重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可采取国内外雕塑类相关专业教师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学术研讨等方式实现;同时教师自己要坚持自主创新性学习,以学导学,边学习,边指导,在指导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边实践,边总结,与社会需求对接,进一步更新和深化教学理论。

结语

城市雕塑教学思想的改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改造工程,针对城市雕塑设计的“人文”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交叉特性,转换新思维,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构建出一套延续传统、立足当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雕塑人才的交叉培养新模式,以满足当下城市文化建设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求,这是摆在雕塑艺术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学科
巨型雕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我的破烂雕塑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写实雕塑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