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河口的纪念

2015-06-02杨旭民杜尚儒

新西部 2015年5期
关键词:青川县堰塞湖红光

杨旭民 杜尚儒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

一块巨石,震后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与附近山体崩塌出的石头质地迥异。它是地球应力爆发滚落到这里的,还是地壳挤压从地底冒出来的?

一棵老树,在很久以前因地震或其它地质灾害而被掩埋于地下,又因“5·12”地震重见天日。它似一炷香,默默地表达着对地震遇难者的缅怀和祭奠。

3月20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本刊记者第一时间赶赴青川、北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采访报道,但因交通受阻,未能到达东河口抢险现场。

同年12月,本刊记者再次进入青川县采访时,曾经过东河口,那时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刚刚建成,成为四川省第一个集中展示“5·12”地震遗址景观的公园。

七年之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公园主景区位于红光乡东河口村旁的一个小山坡上,远远望去,景区广场上伫立的三块巨石,如同一个大大的“川”字。三块巨石以5.12米和2.28米的间距排列着,寓意那场地震发生的时间“5月12日”和“14时28分”。

当地人说,景区所在的小山坡原本是不存在的,是地震时因巨大的山体爆发而形成的堆积体。东河口村原先就在红石河对岸的山脚下,地震时山崩地裂,东河口小学和东河口村4个组184户以及过往行人共780余人被掩埋在了地下百余米。资料图片显示,地震前的东河口村,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有10个组324户1263人,还是县文明示范村。

公园内一面长约四五十米的黑色大理石墙上,镌刻着包括东河口村在内的青川县所有地震遇难者的名字。七年前的汶川地震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止于青川东河口,烈度为10度。青川县遇难4697人,失踪124人,受伤15489人……

一块长5.1米、宽4.8米、高3.2米、重达150吨的巨石,人们称之为“地震石”。据说这块石头原本也不在这里,震后突然盘踞此处,与附近山体崩塌出的石头质地迥异。一名现场工作人员解释说:“应该是对面王家山崩塌时飞过来的。从那边到这里有两公里多,这么大的东西飞了这么远,可见当时地震之厉害。”

18米深的东河口堰塞湖,是地震时山体滑坡阻断了青竹江形成的。沿东河口堰塞湖往前再走两公里就是石板沟堰塞湖,那是汶川地震的第二大堰塞湖,仅次于著名的唐家山堰塞湖。“5·12”地震在青川县共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这些堰塞湖被地质专家称为汶川地震的一大地质奇观,也是“5·12”地震在青川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物证”。

当年的东河口大桥,震后也被深埋在地下,它曾是青川县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经历过2006年8月28日的特大洪水,但没能在“5·12”地震中幸免于难。东河口大桥被整体掩埋近80米深,据说地震发生时,桥上还有正在行驶的一辆客车。

记者了解到,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包括青川县青竹江和红石河流经的红光乡、前进乡、石坝乡、马公乡、苏河乡和关庄镇“五乡一镇”,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据资料介绍,东河口地震遗址区是本次地震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形成的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惨重的地震遗址群,遗址区里有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处地球应力爆发而形成的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以及远程高速抛射碎屑流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大爱崛起—在公园广场中央,这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公园东边一段上百米的回廊里,展示着大量照片和文字,真实记录了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历史时刻,也记录了青川人在灾难面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一块“爱心石”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公园里,放置着很多这样刻着文字的石头,有地震后曾经流传的诗,也有表达重建决心的文字,其中一句是: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大爱崛起”纪念碑旁边,伫立着一棵老树,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长眠于地底下的,却在“5·12”地震中重见天日。它似一炷香,默默地表达着对地震遇难者的缅怀和祭奠。

据了解,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目前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地质公园。

猜你喜欢

青川县堰塞湖红光
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发红光的蔬菜
青川县:抓实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先锋引领致富路
——记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党支部
堰塞湖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堰塞湖多源信息及其感知技术
滑坡堰塞湖溃坝波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两种红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青川县LUCC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