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国服务学习看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训设计与改革

2015-06-01王芳冯展极何明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服务学习实习实训

王芳 冯展极 何明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服务学习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的监管策略。首先分析了国内各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学习国外的实习模式,加强课堂实训环节,教学应联系社会人才需求,严抓实习见习,加大对实习效果的考核,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共同实践,努力将实习做真做实做强。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服务学习;设计与改革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从事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外事、经贸、管理、新闻出版等领域各类工作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亟须实习实践的锻炼,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对商务环境下实际工作的熟悉与操练。那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设计和安排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环节,如何将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中国用工市场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做到毕业即可就业,真正为社会输送有用并可用人才,这将成为现阶段本科院校教师亟待解决的第一要务。

一、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实习过程相对较长,实习工作在进行过程中遇到许多严峻的问题。第一,实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动员力度不够,学生与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对实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与高度的重视。第二,实习工作缺乏计划性与前瞻性,对实习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前期分配混乱无序,导致实习期间情况多变,管理不善。第三,缺少常规的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确立往往依赖院系与实习单位建立的个人关系,导致实习单位被动接受实习生,加之实习生人数较多,给予实习生的真正授课机会较少,同时也给实习单位带来不小的负担。第四,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管理困难重重。由于实行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双轨实习机制,同时学生实习区域分散,地点偏远,对学生的实习质量、出勤等情况不能进行跟踪,只能靠学生自觉性与实习单位的管理,导致部分学生的实习只是趋于形式,真伪难辨。第五,实习过程中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同样是薄弱环节。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实地考察学生实习情况的次数较少,并没有真正做到亲身指导,导致给学生打分缺少真凭实据。第六,实习过程中,对实习单位缺乏约束与互利的双赢机制。学生在实习单位缺少安全保障与实习质量的保证。第七,实习结束的收尾工作过于简单,缺少对实习生实习质量的考核,单凭实习单位的打分与相关文字材料的上交,佐证材料单薄,缺少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实习生易产生欺骗心理。结合目前实习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作为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负责实习组织工作的一线教师,深感实习工作对学生、教师、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切实意义之重。尽管实习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受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资金支持等等的局限与制约,但是实习工作如不进行彻底的、有效的、系统的改革与完善,势必会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影响。

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诸多。第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无法与实习实践串联,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脱节。教师自身缺少实践锻炼经历,照搬书本案例,讲解枯燥乏味。第二,缺少扎实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环节薄弱。大多数企业接收实习生仍然抱有怀疑态度,担心学生实习影响正常运转,增加额外负担,泄露机密以及学生安全问题等等。另外,学生实习缺乏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长期有效的协助与合作,使得高校学生实习进退两难。第三,学生实习过程管理松散,缺乏有效评估与管理。由于没有一整套严密的学生实习运作机制及师资管理队伍,导致学生实习无人监控,形式松散,模式单一,流于形式。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大多只是电话指导或谈话指导,对学生实习的管理无法做到有人可问、有据可依,使得实习变成了放任自流的“课外活动”。同时,教师给学生的实习成绩随意,没有固定可行的实习成绩评价模式,往往是教师凭借主观判断给学生实习打分,缺乏客观材料和实习单位的意见。综上,实习缺少了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同步跟踪,最终变成了永不挂科的一门课。

二、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监管的建议

(一)学习国外的实习模式,大胆借鉴“服务学习”的实习方案

美国自1990年起便开始“服务学习”,这种服务在社区中发生,同时满足社区的需要,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由校方进行统一组织在各个社区进行服务工作。服务学习与美国的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社区相协调,大大增强了公民责任感,也方便将学习与实践结合,为学生与教师对学习和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科知识、应用技能相融合的方法,学生从服务和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很好地激励其下一步的学习。截至目前,美国的服务学习已经形成以州为基础的强有力的“校园契约”,创建了全国服务学习办公室,成员由原来的3所高校增加至目前的1 000多所。当前服务学习几乎渗透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并且其思想已经开始向国际化发展,得到世界上多所其他国家高校的青睐。

(二) 加强课堂实训环节,教学应联系社会人才需求

地方应用型院校在转型期间,应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应与社会需求脱节,尽量做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每门课都可安排有实践课,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的思维走出去,让教师走出去,让教师的教学走出去,只有放得开,才能看得远,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为每届学生量身定制与时俱进的特色化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时,将商务英语沟通、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笔译等课程设定为学生实践类必修课,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辅助一定的实践考核方能完成此课的学习,做到教、学、练、考相结合,课堂教学做到以培养职场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学生的输出能力为手段。

(三)严抓实习见习,加大对实习效果的考核

作为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将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与积极进取的实践相结合。对于大一大二学生而言,见习是他们走出校园的第一个平台。见习具有时间短、收效快的特点,将见习渗透到每个学期,从大一学生开始,每学期一次,带领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让他们学习商务接待的流程,见识商务谈判的环境,感受酒店管理的过程,动手整理商务陪同口译的资料等。只有真正看见了、摸到了、听见了,学生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给自己制订清晰的目标。

实习是大四学生真正步入社会的唯一的热身环节。学生们经历从投简历、参加招聘会、面试、考试、答辩到找到第一份工作,在实习期间完成进入社会的过渡,这为毕业后真正上岗提供了前期培训与试用,可见实习的作用无可取代。很多专业对学生实习进行改革,如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这些都是应用型院校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探。因此,对实习过程的监控及实习效果的考核,成了各专业很难扎实做到的环节。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做到教师“承包制”,每次指导实习均应提供视频跟踪材料。此外,严把实习考核关,学生若想得到实习学分,须上交各类文字材料以及视频、照片等过程性材料,还须参加实习答辩,答辩通过,方可得到实习成绩。另外,评选优秀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丰厚的奖励,让实习成为与毕业论文同等重要的“毕业双煞”,实习在学生和教师心中的地位才能提高,才能受到重视。

(四)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共同实践

通过校企共同开发项目的形式,使学生参与真实商务操作,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坚持贯彻落实“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与学生共同实践,既指导实习又可进行自身业务提高。校企结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生产性实训已经成为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主要围绕国际贸易、外呼业务(英语类)等行业建立,范围主要设定在本市区,周边省份、区域经济圈等地,外贸实习实训方面主要将中、小、微三类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每年可根据企业方用人需求,动态安排校外实习、实训工作。

三、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是重视应用与实践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能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决不可“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目前,我国已有1 000多所高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方向,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和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只靠单一的学校教育、单纯的理论学习、有限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是远不能实现的。因此,对于职业能力实训设计的探索,正突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转换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多元化的特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地方应用型院校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加强校企共赢式合作,构建合作平台,建立互惠互利制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Jacoby B. Service-learning in Todays Higher Education[C]. Barbara. Jacoby and Associates Eds. Service-learning in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1996.

[3]Healey K. Mason K. Developing a Service-learning Culture: The Impact of Co-teaching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C].Arlington VA, 2005.

编辑∕高 伟

猜你喜欢

服务学习实习实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实习实训探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析
应用型本科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