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5-06-01牛佳伟赵宜凯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微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牛佳伟 赵宜凯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媒体”正如狂风骤雨般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微媒体”对其影响更为深刻,这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58-02

微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信息传播与获取终端、以信息分享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一种新型大众传播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它集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方式,还指明了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一、微媒体呈现出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相比于传统媒体一般由专业人员发布信息,微媒体的发布者更加大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媒体发布信息、阐述观点。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种“零门槛”的参与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微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将信息传递给人们之前需要经过录制、编辑、传输、制作等多个程序,这就使得其本身在传播信息时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微媒体传播和获取信息不受传统媒体的各种限制,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的交流。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手机APP客户端的丰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信息、发表状态、实现信息传播“零时差”。

3.交流方式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一般采取单向的、线性的报道方式,对客观的信息做抽象的概括。而微媒体使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更便捷。受众通过“点赞”、评论或转发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得传受关系双向互动,受众还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与传播者的随时交流,形成“零距离”的良性互动模式。

4.交流内容和平台的丰富性

传统媒体的内容必须限定在一定时间或版面之内,这就使得信息难以真正表达。而微媒体的内容表现十分丰富,既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同时,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的出现,丰富了微媒体的交流平台,这种“零限制”的交流方式和平台使人们可以充分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二、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1.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的挑战

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教育者通过课堂或社会实践,面对面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本身的特性及能力,体现教育者的教学主导性。微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降低了对教育者的依赖。但过多的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判断标准和是非观念,相比较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公知”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就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如何熟练掌握微媒体及如何利用微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服务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客体的挑战

微媒体具有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丰富的功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引发了大学生的追逐热潮。但微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两方面挑战:一是微媒体对部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沉溺于微媒体丰富的功能,占用了大量时间,从而导致大学生生活质量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微媒体中“网络大V”的影响。微媒体的兴起给了每个人向世界发声的权力,同时也衍生出许多“网络大V”,他们发表的每一个状态、转发的每一条信息,都会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甚至引起大学生的竞相模仿。但有的“网络大V”利用网络便利,借着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博眼球、赚人气,进而谋取不当利益。这些内容混淆了大学生的视线,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开展。

3.微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挑战

随着微媒体快速融入校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首先,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通过微媒体无形中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甚至会使得很多人思想混乱,做出破坏国家的事情。其次,微媒体会沦为“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宣传的工具。他们大肆散布虚假的反华信息,这些信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危害。“三股势力”对高校教育领域的渗透,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入开展,也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对策略

1.重视微媒体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教育者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微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开通了微媒体,开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要目的的微媒体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微媒体是休闲娱乐的工具,从思想上轻视、从行为上排斥微媒体的作用。但微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熟练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时开设官方、个人及各个部门的微媒体工作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来。比如灵活运用微媒体“朋友圈”“公众平台”等功能,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图片、文章、视频,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熏陶。

2.创新微媒体的工作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外化于行

首先,借助微媒体的功能,构建“虚拟班级”。随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独立,同学之间接触减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通过微媒体建立“虚拟班级”,可以使班级在微媒体上建立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加深教师和同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宿感,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开通学校及各部门微媒体,架设“虚拟桥梁”。学校及各个部门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在线服务。这样,既可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还可以拉进学生与学校的距离,使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开展。我们要把微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新载体,搭建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学校及各部门的构建,使微媒体逐步成为“发布信息、活动宣传、听取意见、疑难解惑”的新阵地,着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高效有序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一个良好的引导。

3.完善微媒体的管理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固化于制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微媒体的法制环境。微媒体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传播虚假消息和实施犯罪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对微媒体施加约束的话,势必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微媒体的法律法规。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其次,微媒体的运营商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运营商是微媒体的提供者,掌管着微媒体的日常运行,所以运营商的监管对微媒体的良好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微媒体的申请条件、完善用户的资料信息、对“网络大V”进行严格认证,并要按照“谁开设、谁主管、谁应用、谁负责”原则,制定微媒体信息审核、发布等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应用管理,确保微媒体运行安全可靠、服务优质高效,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微媒体环境。

最后,高校应建立微媒体使用章程。微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高校有关部门要认清当前形势,制定针对大学生上微媒体的制度章程,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对行为举止异常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加强微媒体内容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避免大学生受到微媒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殷国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战线,2008(2).

[5]郭婷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12(1).

猜你喜欢

微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