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2015-06-01覃欢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软实力新媒体建设

覃欢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突出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对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重塑高校辅导员队伍话语“权威”和促进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等,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3-02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主要涵括整体形象力、情感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学习研究力、工作创新力、教育引导力、心理健康辅导力和困局解熵力等方面的能力[1]。它属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间接、隐性、内在及可持续的力量,突出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成功的意识形态具有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起着维护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的巨大作用。意识形态的失败,就往往意味着国家或社会的崩溃。正如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西方社会深谙此道,当不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对别国进行直接性地强制和控制时,他们就往往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合作议事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3]这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运用网络信息渠道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意图。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不可避免地直面着经济全球化大潮裹挟起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经受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而新媒体凭借其虚拟性、迅捷性、互动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具备“无屏障特性”,能够较为成功地规避政府部门传统的监管手段,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加剧了意识形态维护工作的复杂难控性。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中国所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争取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场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政治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易于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4]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他们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西方这些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正如同病毒一样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涉世尚浅、政治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资产阶级奢侈浮华生活方式的崇尚,陷入高消费生活和享乐主义漩涡。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陷入拜金主义不能自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5]。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6]。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的守护神,担负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为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辅导员既需要充分发挥“硬实力”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展开反击斗争,主导或配合相关部门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思想内容健康的校园内部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等等。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辨别能力,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划清界限。

二、重塑高校辅导员队伍话语“权威”的必然选择

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有“权威”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7]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骨干队伍,承担着大量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必须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威”。这一话语“权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它源于辅导员的职务地位,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信息优势。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优势,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优势,加上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积累,以及对传统媒体的熟练运用,他们在大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从而拥有着强大话语“权威”。

然而,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撼动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威”。新媒体天然具有浓厚的“平民化”与“草根性”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正由隶属关系转变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以往通过不对称性信息而获取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取绝对的话语“权威”逐渐丧失。特别是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完全绕过或者领先于辅导员,借助新媒体迅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从习惯性“问老师”,转变成习惯性“搜百度、谷歌”;从对辅导员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深信不疑,转变成“将信将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危机;从对辅导员理论知识的敬畏与仰视,转变成无所顾忌乃至不屑一顾。大学生们更加突出地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正在新媒体环境“质疑一切”的氛围中遭受极大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或失效。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设法重塑自身的话语“权威”。重塑辅导员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在于,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良好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工作创新能力,熟悉新媒体技术及新媒体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

三、促进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媒体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社会。虚拟社会是一个全球开放的广域性的人的发展新场域,大学生可以在这里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和限制,实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相对自由空间。然而,大学生在虚拟社会场域中发展并非可以没有限度和限制,“它仍然需要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现实社会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如果离开现实社会,单纯地生活在虚拟社会,不但不能借助虚拟社会为人提供一切有利于人发展的条件,促进人的发展,反而将使人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当下人的发展场域必然走向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交融的场域,即虚实交融”[8]。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是一种虚实和谐发展。所谓大学生的虚实和谐发展,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总体的人,以一种自由、自觉、全面的发展方式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

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虚拟发展与现实发展的关系,导致行为偏差、异常甚至失范,我们把这种行为统称为新媒体异化行为。在哲学上,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自身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疏离乃至丧失了主体性,从而使个性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至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新媒体异化行为符合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和异化活动的规定性,其基本特点在于异化行为发生者由于使用新媒体不当,导致与个人主体性及现实社会关系的疏离、迷失或受控于虚拟世界的角色、情境和互动。由于新媒体活动与现实活动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大学生新媒体异化行为,在发生上与新媒体的不当使用密切相关,在活动场域上又不仅仅限于纯粹的虚拟空间,而且涉及和伸展到现实生活世界。大学生常见的新媒体异化行为有四类:一是身份认同异化。在新媒体虚拟空间,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扮演或塑造一个乃至多个虚拟的身份或角色。由于这种身体不在场的隔离作用,自我认同的连贯性就会被破坏。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身份或角色的多元和混乱而不能自拔,无法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转换和调适,严重影响乃至扭曲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认同,导致人格上的偏差、错位、冲突和迷失,进而引发自转认同的危机。二是符号互动异化。新媒体世界是一个由符号所组成的虚拟世界,在新媒体进行的人际交往究其实质乃是一种符号互动。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这种符号互动缺失了大量真实的情境、信息和线索,也缺失了大量真实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这种交往方式,作为其本质的真实的社会关系被符号化的互动关系所遮蔽,长此以往就会强化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隔膜,表现出对现实的逃避、对社会和他人的麻木和冷漠、自我的封闭和孤僻以及现实的

猜你喜欢

软实力新媒体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