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面向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2015-06-01刘丽萍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一新生资助工作必要性

刘丽萍

摘 要:无论从大一新生的特点、资助工作本身开展的需要还是加强高等教育德育效果的需要,都要求高校重视并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可以从加强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对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和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培育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一新生;资助工作;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49-02

目前高校已经形成包含“奖、免(减)、助、贷、补”等各项资助政策在内的资助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激励和帮扶。这些资助政策的对象从纵向来看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其中大一新生作为刚入学的学生容易存在一些适应性问题及面临来自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困境,但同时也更加容易接受资助育人教育。所以,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对资助工作本身的良性开展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1.大一学生的特点要求加强面向新生的资助工作。诸多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较容易出现对大学新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规划迷茫,人际交往不适应,心理调适能力差等特点。尤其是大一新生中的贫困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等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一般来说也没有特别才艺,在见识方面也不及其他大城市的同学广,因而更加容易出现自卑、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针对新生中容易出现的上述特点,学校除了要及时开展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外,也要加强对国家、政府、学校及企业等设立的奖助学金制度的激励教育,尽早告知大一新生申请奖助学金的条件,如学习成绩、操行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获得奖助学金的学长的成功事例示范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激励大一新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积极进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还能尽早发现贫困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考上大学对一个学生来说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更多地考虑的是学费、生活费、路费等问题。这些顾虑再加上新生入学时面临的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更加容易出现自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援助的话,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学业困难,甚至自我封闭、退学等情况。所以,加强面向新生的资助工作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2.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循环要求加强以大一新生为对象的资助工作。国家资助政策的宗旨可以概括为“奖优、助困、扶贫”,另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要求就是育人,即在资助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成国家资助的宗旨,必须从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开始奠定良好基础。

如果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一是未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潜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未能达到资助政策的“奖优”目的。如果大一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甚至会出现大二评奖学金时,有的班级没有学生达到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当中“伪贫”“竞贫”的现象加重。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不到位,缺乏对学生诚信感恩、自立自强、互助友爱教育,将会无形当中加重学生争当贫困生、互相争夺受助名额的情况。有些学生把国家资助政策看成是白给的钱,甚至产生“其他同学也不见得能比我贫困多少,反正不要白不要”的想法,再加上我们国家现行家庭收入统计的准确性和公开性不够,于是有些学生钻空子,想方设法开具困难证明,学生中“伪贫”“竞贫”的现象加重。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包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还包括加强对开展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如果开展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缺少相应的培训,容易把国家资助政策简化为单一的物质帮助,而且在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上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学生对资助工作人员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的信心,使得部分学生误以为奖助学金可以通过装贫困,与班干、班主任、辅导员搞好关系获得,而不是通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获得。

3.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求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长期以来,“德育”和“资助”常被认为是两块关系不大的工作,或者承认有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抓住一方而忽视或顾不上另一方。主要表现为德育人员就德育谈德育,忽视具体事务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缺乏生活德育,使得德育游离于学生之外变成空洞地说教,学生无法把德育要求内化于自身;而资助工作人员就资助论资助,就工作谈工作,缺少对资助工作中包含的德育资源地开发利用,工作视阈狭窄[1]。再加上资助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担负的责任大等,使得资助工作人员更加看重资助过程能否按时完成、资助资金能否安全顺利发放等,而无暇顾及资助工作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资助工作被简化为单一的物质传递过程,学生对资助的内涵知之甚少,把资助理解为“申请资助到得到资助”的简单过程,因而不拿白不拿,争夺受助名额。因此,为了扭转把资助工作简化为单一的物质传递过程的现象,加强资助工作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而大一新生作为刚入校的群体,对大学生活来说还是一张白纸,此时对他们加强资助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诚信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性,关爱互助的精神,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能起到显著效果。

二、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对策

1.加强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培训。高校中各二级学院资助工作队伍主要由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构成。其中各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资助工作的最直接参与者,也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基层传播者、阐释者,还是首席裁判、主要责任承担者和学生资助价值观念的引导者等[2]。资助工作人员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熟悉程度,对资助内涵的理解程度等决定着资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国家资助政策贯彻落实的实际效果。而大一新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往往由刚招聘的年轻专任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担任。他们多数没有带班经验,也没有资助工作经历,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对问题估计不足,对资助政策的内涵把握不够,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不强,对资助德育功能的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服务于大一新生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非常必要。首先,资助工作管理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领导要多组织一线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针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开展的培训。请资助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给资助工作人员讲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宗旨、内涵,资助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如何加强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资助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其次,资助工作人员自身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外,还应主动地学习资助工作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发现并总结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并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

2.加强对大一新生各班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的监督。在加强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之前应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资助工作人员首先明确有哪些要求,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了解程度及配合度,而且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形势有多种,可以在新生开学时在校园较方便的位置设立资助政策咨询服务台进行一对一宣传介绍,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全校性的资助政策宣讲,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由经验丰富的资助工作人员开展以学院为单位的新生宣传教育。

加强对大一新生各班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的监督还要求在资助工作进行过程中,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辅导员检查各班资助工作进度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资助工作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主要有评议小组成员的确定及公示、贫困生名单、拟受助学生名单和受助等级的确定及公示等。为了加强这些环节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可以以学校资助工作办公室或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印发各班资助评议小组成员名单及公示表、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受助等级公示表等表格,各班完成相应工作之后上交相应表格到各学院分管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处,这样便于及时进行指导并发现问题。

最后,在开展完阶段性的资助工作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及资助工作人员在此次资助活动中的收获、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以便及时进行总结,更好地指导下一次资助工作的开展。

3.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对身浸其中的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也不例外。大学生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激励和经济上的帮扶,更希望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援助与指导及文化上的滋养与哺育。学校要加强资助文化培育,让赢得奖励的学生赢得有姿态,让获得补助的学生得的有尊严,并且学会珍惜、奋斗与感恩。

培育校园资助文化首先要有资助文化培育机构。在学校层面可以以“资助工作服务中心”和“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这两个机构为依托。“资助工作服务中心”主要由学校资助工作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各二级学院的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构成,主要负责资助政策的宣传、资助活动的策划等工作;“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主要由来自各学院的具备一些技能特长的学生构成,为学校师生提供技术服务并协助学校资助工作服务中心的老师开展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另外还可以成立由宣传人员构成的资助文化宣传站,对学校开展的各项资助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和宣传,传播正能量、扩大影响力。各二级学院还可以组织获得过资助的学生成立服务小分队,开展一些公益性质的校园服务活动。

其次,培育校园资助文化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资助工作服务中心要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开展一些形式灵活的活动,例如,“校园风云人物”评选,“勤工助学之星”、“自强之星”评选,“心路历程征文”,“诚信感恩演讲”等活动。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锻炼的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最后,培育校园资助文化要开阔视野,勤于向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学习,勇于创新。资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或者走出去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其他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总结提升变为适用于本校的资助文化培育方式。另外,还可以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举办学生感谢兴趣的、有创意的活动来加强资助文化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83.

[2]郑蓓.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事务中的角色与任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1-82.

猜你喜欢

大一新生资助工作必要性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一新生班委选拔与培养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