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2015-06-01王卓群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波普尔归纳科学

王卓群

摘 要:通过论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针对逻辑实证主义即归纳逻辑方面的主要观点,论证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合理性与优点,并根据波普尔证伪主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批评与反驳。

关键词:波普尔;归纳;证伪主义;科学

中图分类号:B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37-03

引言

近代西方经验论认为,人们的感觉经验是可靠的。进而人们可以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一般的、抽象的结论,从具体的、特殊的事例中总结出概念与普遍规律,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归纳的过程,而归纳法一直被看作一种合理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然而休谟的质疑则明确指出人们难以通过归纳来获得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而波普尔提出证伪、试错的方法来代替归纳法。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哲学背景

(一)休谟问题的诘难

近代西方经验论认为,人们的感觉经验是可靠的。进而,人们可以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一般的、抽象的结论,从具体的、特殊的事例中总结出概念与普遍规律,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归纳的过程,而归纳法一直被看作一种合理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然而,归纳的方法在休谟那里受到了挑战,休谟认为,经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联系只能说明感性材料之间在过去有着联系,而未来如何我们并不清楚,即是说我们不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例如,经过我们10 000天的连续观察,发现在北纬40度,每一天都是有白天和黑夜的,我们能不能通过归纳得出在第10 001天北纬40度依旧还有白天和黑夜呢?在休谟看来是不行的,因为有可能在明天就会出现破坏这种关系的事件,所以,这种没有确定性和必然性的归纳方法是不能被当作科学的方法的,因为事实和科学规律之间存在的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关系,而非偶然的关系。

(二)以往哲学家的解决方案

那么在休谟的诘难下,哲学家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承认归纳法不一定能发现真理,但是不否认科学真理的普遍必然性;要么继续认同归纳法,但要承认科学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休谟则选择了第二条路,他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数学为必然真理,它们不依靠归纳,而科学真理则依靠归纳法,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偶然真理。而归纳从本质上讲是心理习惯,我们所谓的因果关系也不过是这种心理习惯所产生的自然联想。

而逻辑实证主义则认为,科学真理是虽是偶然真理,但是是成功率很高的偶然真理,而归纳法的逻辑也和传统的形式逻辑不同,它是归纳逻辑。

面对休谟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而波普尔对归纳法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的方面展开了完全的批判,并提出了证伪主义。

二、证伪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何为证伪

证伪,其对应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以归纳为基础的证实,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都是把经验事实融入科学理论中去,符合科学系统的便是正确的,而与一般原则相违背的东西会被看作是错误的,这样个别的特殊的东西便被隔离在了体系之外。但是证伪主义不同,它把一般原则与经验事实的地位变换了,把经验作为了理论的标准。这样的话,经验不是用来证实理论的,而恰恰是用来证伪的。即经验事实是用来破除旧有的理论的,科学理论也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成了可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说,一个假说被科学家们提出后,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找事例去证明它是对的,而是努力找出与它相反的事实,来证明它的错误,并且再根据发掘的经验事实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改。科学也不再是真理的代表,而是一步步地不断接近真理。

如此一来,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个别的、违背现有的科学体系的事实中演绎得出新的原则与理论而获取知识,这样证伪的方法就与归纳的方法对立起来。

(二)科学的分界标准

证伪主义的提出不仅仅是对证实的批判,还意味着科学分界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实证主义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科学,其最终目的是消解形而上学。而证伪主义所做的不仅仅是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还划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一般在我们的常识中,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而错误的则是不科学的。但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分界标准,例如,像数学这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果是不会出现错误的,这必然包含着真理,但是科学是包含着经验事实的,而数学因不包含经验内容所以被划入了非科学的领域。非科学包含着真理,科学同样可错,波普尔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提出自了己独到的见解。而另一方面,科学与伪科学之间也同样被重新规定了,科学因其可被证伪所以不再是绝对正确的,而不可错则恰恰是那些为科学如迷信等的特征。

波普尔如此的分界标准,把可证伪性变为了科学的标志,而那些绝对无误的东西则是伪科学,所以,面对科学,人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崇拜,“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1]这也恰恰体现出科学的精神——批判,批判与信仰的对立也就是科学与伪科学之对立的根本所在。

(三)证伪的特点

在反驳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逻辑中波普尔曾提到,我们的理论内容越是丰富,这个理论为真的概率就越低(因为偶然真理为真是具有概率的,假设a理论为真的概率为0.9,b理论为真的概率为0.8,那么为ab结合而产生的c理论为真的概率变为0.72,显然c理论更丰富,但其为真的概率更低),而在证伪主义中,我们也看到相似的地方,因为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证伪,那一个理论的内容越多,它就有更多的机会被证伪,而且理论内容越多,所提供的经验事实也就越多,那么可证伪性就和理论的丰富性成正相关的关系,可证伪性也就和该理论为真的可能性呈现反比的关系。

证伪主义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能使人们正确看待现有的科学理论其实是一种假说,这样人们就用一个又一个的假说来推翻前一个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还在于它能预测新的知识,这一点和可证伪性的检验的严格性相关。波普尔说:“决定验证度的与其说是验证的数目,不如说是所说的那个假说能够并且已经经受的种种检验的严格程度。”[2]也就是说,假设我们现有理论A(A是生活中我们所以为的普遍常识),理论B(B是与A同一个方面但是结论不同的理论),证据或者是经验事实C。C证明不了A但是可以证明B。即是说,在A那里,C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在B那里,C是可以存在的,如果有人提出了假说B预测了C的存在,并且在事实中,C确实存在,那么B便经受了C的严格检验。在历史上,对海王星和冥王星的预测与证实就彰显了科学预测未知的能力。也许一些新的假说在人们的常识看来是多么的荒谬,但是科学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扩充我们的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那么科学不断预知、证实新的知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是一个不断获得真理的过程呢?不是的。科学理论并不是最终的定论,而是假说,推翻一个假说的是另一个假说,我们永远不能说我们获得了真理,因为某种理论有可能在未来被推翻。而从旧假说到新假说便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因此,我们只能说新理论比旧理论更接近真理。这种更接近,波普尔用“逼真度”来解释。

假设我们有理论a和理论b。

1b理论比a理论有更多的经验事实

2b理论比a理论经受了更加严格的检验

3b理论在一些方面证明了经验事实的存在,但是这些经验事实却在a那里不存在。

只要满足有一条判断为真,那么我们就可以称b的逼真度更高。(这并不是判断逼真度的所有标准,在此不一一列举)科学史上,牛顿的经典力学是开创性的,它给在低速运动下的运动提供了最普遍的解释,但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等革命性的理论之后,颠覆了传统的经典力学,在现代或许在未来,一些理论又会颠覆爱因斯坦的理论。这是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波普尔的逼真度的概念就很好地为解释科学增长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非决定论的科学增长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增长的模式:P→TS→EE→P1

之前的论述已经多少涉及了科学的增长模式问题,只不过模式的明确提出,让人们能更清晰地看到科学是怎样发展的。面对问题P,我们有很多尝试性的解答(TS1、TS2、TS3…TSn),这些解决方案都需要经过证伪的严格检验,通过证伪严格检验地被我们当作了科学知识,而其余则是人们发现了的错误,被清除(EE),我们又在新的理论中产生了新的问题(P1),随着问题探讨的深入,我们就会得到更加合理、逼真度更高的答案,旧理论逐步代替了新理论,“科学只有在寻找反驳中才有希望学到东西和获得进步。”[3]

在波普尔的科学增长模式之中,任何答案都是暂时的,今天我们获得的科学知识都是对过去问题、过去的状态给出的答案。我们能预测的是我们的科学认识体系越来越丰富,我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高级,然而关于未来如何我们并不清楚,这和休谟反对因果论的理由相似。而如此的科学增长模式也决定了完全预测未来的不可能性。

对此波普尔给出了几个论据。

1.假设我们在a时间让机器帮助我们预测b时间的心理状态,机器在c时间完成了预测,但是机器人并没有根据a到c时间的变化为依据预测心理状态,所以不可能精准预测。

2.人们只有在被预测的事件发生之后才能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人们不可能在事前就对未来事件做出精准的预测。

3.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说,如果演绎系统没有矛盾的话必定是不完全的,如果有一个演绎系统是完善的,必定有定理和命题的真假是不确定的。波普尔认为,哥德尔句子的存在使得演绎系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能预知未来。

可以看出,波普尔对于知识的科学增长模式与他的证伪主义一脉相承,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证伪之中一步步前进,对于被用来证伪的证据、提出的假说,这些都有可能被随时补充、修正的,可见,这是一种非决定论的科学增长模式,犹如在进化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突变一样,一些旧的假说被新的假说代替甚至有可能是看不出规律的、突然发生的,这种新的假说的诞生甚至更接近于在艺术创作方面所说的“灵感”与直觉。这样,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进行发挥与自由创造。

三、对证伪主义的评价

(一)证伪和证实相对立吗

在波普尔看来,他的证伪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完全相对立,但这种根本上的对立存在吗?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我们只不过是从几个经验事实中去支持或者质疑旧有的理论,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个例,并不能从普遍意义上去证实或者证伪这些观点。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波普尔认为他的“确认”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确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确认”表示该事实发生概率小,而“确证”却表明该事实发生概率大。然而,经验事实对新理论的“确认”是可以根据现有理论而进行推测的,而对该理论的“确证”却是从该理论本身而推算的,的确,推翻现有理论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这未必不是“确证”中强调的高概率事件,即是说,“确认”与“确证”这两个概念并不总是对立的。

(二)试错法优于归纳法吗

另外,波普尔认为证伪主义的试错法由于归纳法,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非如此。波普尔强调的是经验事实可以对全称命题进行证伪,但从另一方面,无论多少事实也不能对单称命题进行证伪,而一个事实就可以对单称命题进行证实。从这一点来看,归纳法与证伪主义的试错法都有对方做不到的地方,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试错法比归纳法更优越。此外,科学上使用的归纳法并不同于简单枚举法,人们不会通过只找到一些可以支持这个理论的论据就说该理论被证明了,而倡导归纳法的人也会注意归纳法的局限性而去搜寻反例去不断完善理论。可见,归纳法与证伪主义在一些方面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其实在科学中,证伪与证实,归纳与反驳,本就是不可分的,在科学研究与学习中,我们本就是通过归纳得出最初的结论,不仅看到证实理论的一面,也要看到可以证伪理论的一面,才不断丰富理论,而强行的认为证伪优于证实未免有些牵强。

(三)总体评价

证伪主义的确有值得肯定的一方面,但是科学不仅仅是证伪,我们也需要肯定的判断与知识,即证实,在波普尔看来,证实只是证伪过程的步骤之一,但是科学不能总是充满否定性的答案,否则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的内心只能是一片茫然与疑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针对逻辑实证主义与归纳法进行了批判与论述,科学的精神、理性的精髓就是在于不断地证伪和批判,理性的标准也在应该在于能否接受批判、运用批判。“说到理性的信仰,在于它根据批判论证选择较可取的东西”[4]他的证伪主义给科学提出了分界的新标准,其批判理性主义更是不同于传统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融入了非理性的因素。此外,正是因为科学理论只是假说而不是真理,“我们永远不能绝对地确定我们是否已经发现了它。”[5]我们的解答也只是暂时性的解答,而科学能进步也就在于我们无法掌握不到真理而不断逼近真理,同样的科学哲学观,也影响到了波普尔的历史哲学等——没有人掌握真理,也就没有人是权威,这样一种不屈服于任何人、任何事情的态度才是科学的真正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赵敦华讲波普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28.

[2]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7-78.

[3]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0-126.

[4]波普尔[M].波普尔自传——无尽的探索[M]赵月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79-82.

[5]马克·诺图洛.波普[M].宫睿,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12-19.

猜你喜欢

波普尔归纳科学
波普尔的洞见和盲目
失落的大师: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危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考复习基因分离定律题型的归纳与探究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