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2015-06-01尹璐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适用范围马克思

尹璐

摘 要:关于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运用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将精力放在两个方面:使用程度与作用。研究成果也大多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后才有学者将目光移至阶级分析方法适用性的研究上。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作为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如何剖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怎样操作才能更加行之有效?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从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境遇入手,尝试探讨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马克思;阶级分析;适用范围;使用条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28-03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分析工具,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动态地分析各阶级的状况,分析各阶级的政治立场、经济地位和社会生活脉搏。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也要严格地区分阶级矛盾与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矛盾和非对抗阶级矛盾、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1]182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氛围。

一、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境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147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机。李大钊作为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早在1918年就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通过对比法、俄的社会基础和革命手段,得出“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①的结论。次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驳斥了胡适关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实验主义的理论,坚守了马克思主义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正式进入中国。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境遇,可以以时间为节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时期和改革开放至今。

(一)革命战争时期

1921年,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25年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发表,他在文中将阶级斗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3]3。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处于混乱之中,封建帝制被推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相互勾结,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革命力量和理论思想都不成熟,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巩固现有的革命成果,就必须要清楚地认识社会现实,解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3]3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以期“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3]3毛泽东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3]3而阶级分析就是阶级斗争的基础,要根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分析,把人群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然后发动这部分人去同另一部分人进行斗争。中国领导人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运用,解决了当时中国革命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确定了同盟军和领导者,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初建,对内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对外要谨慎应对国际势力的前后夹击。面对这样的处境,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政界和学术界都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为唯一的正确指南[4]。随后,毛泽东对国内的阶级形势也渐渐失去了正确判断[5]。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变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6]595。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他进一步指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始终存在[6]196,1964年,他更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②由此,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应用开始走向泛化和政治化,阶级分析法在后期的超范围运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一定挫折[5]。

(三)改革开放至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7]4-5的思潮兴起,随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7]2的指导方针,对某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拨乱反正。由此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恢复和确立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从此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8]。“阶级斗争”不再是政治主题,阶级矛盾也逐渐淡化,阶级分析随之被边缘化了,社会分层方法逐步取代阶级分析方法,成为主流的社会分析方法[9]。

二、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对于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从前文中马克思关于《共产党宣言》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阶级分析方法应用可以看出,阶级分析方法致力于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形成的原因,分析阶级矛盾与阶级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分析阶级斗争爆发的条件。不但可以从宏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中各阶级的状况,也可以从微观入手研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内各阶级之间的互动。

从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境遇可以发现,我国在阶级分析方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阶级分析应用的范围和对象有所不同。那么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作为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它的适用范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下面本文将从我国对阶级分析方法应用的变化上,尝试着进行界定。

(一)革命战争中的运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的代表。毛泽东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3]3这就需要对中国社会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如下[3]4-9:首先,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当时的中国刚刚完成由封建社会向旧民主主义的过渡,再加上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国家入侵,造成民族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在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中国,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依靠他们维持生存和发展。所以,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3]4其次,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对中国的革命持矛盾态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他们的生产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逐渐被垄断的外资企业挤出中国市场。但是军阀政府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反而增加税收,迫使他们筹备经费。所以,在这种双重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是赞成革命的。另一方面,当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革命,取得丰硕的革命成果,进而威胁到民族资产阶级想要成为大资产阶级的愿景时,他们又开始怀疑革命,他们所希望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基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也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再次,小资产阶级,即自耕农、手工业主、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级在中国人数众多,他们大多从事小生产经济,生活上能够自给自足。虽然他们也遭受到来自多方的剥削和压迫,但是他们对革命的态度并不是很坚决,而是满足于现有的生存状态,不希望社会有大的动荡。所以,他们对革命是持中立态度的。但是小资产阶级中也有部分人希望摆脱现有的生存环境,寄希望于革命的成功。只是他们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带领他们进行革命,要让他们能够看到革命胜利的希望。接下来,半无产阶级,即绝大部分的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等。毛泽东提到的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指这部分的半自耕农和贫农。他们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阶级,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租种他人的土地勉强为生。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生活便难以为继,只能打些短工来支付高额的赋税。所以,他们对革命的热情很高,急于通过革命的手段改变现状。最后,是无产阶级。因为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落后,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并不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的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根据上述分析,毛泽东将“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3]9作为革命战略制定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正确认识。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

1955年3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中,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时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0]145“1957年夏天,当一部分资产阶级右派人物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的时候,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党严重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真诚地帮助我们党整风,提批评意见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都看成是右派分子向党向社会主义大举进攻,在反右斗争中搞了扩大化。错误的实践上升为错误的理论,错误的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实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就随着错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交替升级而愈演愈烈。”[11]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对知识分子做出了错误的估计,会议指出:“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阶级,他们是分属于不同的阶级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多数的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所受的教育也是资产阶级式的。所以,为方便起见,同资产阶级放在一起说。消灭资产阶级的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资产阶级,特别是它的知识分子是现在可以同无产阶级较量的主要力量。”①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进一步发展了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提出了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的观点,把知识分子推到了剥削阶级一边。②在1958年11月武昌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思想上的阶级”的概念,他说:“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容易消灭,现在我们可以说已经消灭了;另一种是政治思想上的阶级,不易消灭,这是去年整风才发现的。”[12]1261“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概念的提出,更加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为随后而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党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到‘经济关系再到‘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到政治思想的曲折发展。这个曲折,反映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认识的不彻底性。这是建国后,尤其是1957年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产生的重要理论原因。”[11]

(三)适用范围的界定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将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核心理解为阶级斗争,这在革命战争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依然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阶级斗争上就有些不太恰当,以至于后期出现阶级斗争的泛化和政治化。由此,对阶级分析方法适用范围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党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然而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我们仍需坚持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13]所以我认为,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抛开阶级斗争不谈,只运用它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分析,找出社会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冲突的根源都是基于经济利益,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社会冲突激化,从而预防斗争的出现。

三、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

论述了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接下来就需要讨论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在既定范围内正确地使用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作为社会分析工具的先进作用,避免历史性错误的重演。

(一)从劳资矛盾来看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始于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日益发展,工人阶级的持续反抗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日渐影响,工人阶级从雇佣方式到社会生活都有了良性变化,劳资冲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只是量变积累的结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14]。因此,一旦矛盾累积超过社会足以承受的限度,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集体性冲突事件。要想卓有成效地解决这一矛盾,也就必须分析出这一矛盾背后的根源,也就要使用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的构成、发展和对立出发,结合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辅以剥削的实质进行解构。

(二)从资源占有来看

本段主要讨论权力对资源占有方面的问题。从西方频繁爆出的群体性罢工可以看出,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尖锐化。利益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导致剥削范围扩大,不平等程度加深,这一矛盾已经成为危害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安定因素。要解决这类牵扯广泛、影响巨大的群体矛盾,就要分析出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从根源上剖析出掌握权力的既得利益者,通过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对生产资料、剩余价值和再生产进行干预,为自己所在的阶级和阶级集团谋取利益从而造成生产和分配上的不平等。

(三)从国家垄断来看

国家垄断表现为国家资本主义下国家对资源的垄断。这一现象在社会矛盾中普遍存在。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资源初级分配首先要考虑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例如,关乎国计民生的能源、水利、通信、电力等资源,这种有目的的资源占有和倾向分配,造成了事实上的社会不平等。针对这样的问题,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要做的就是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解释产生垄断的缘由在于国家统治的需要,从而有效地缓解矛盾。

四、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反思

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作为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曾经在世界各国纷纷崛起时展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作用。对处于内忧外患下的旧中国而言,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分析社会现实、解决革命战略等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也曾因为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错误解读,将阶级赋予特殊的政治含义,阶级分析也不再单纯作为学术流派或理论思潮,其含义远超过学术和理论领域[15]89,造成泛化和政治化的过度使用,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基于经济改革的新政策,“阶级、阶级斗争逐渐从官方意识形态和话语中被取消了,与此同时,作为学术范畴的阶级分析也从学术话语中逐渐消失”[16]。

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的背后,地区间冲突、各国地爆发大规模集体性冲突事件,单纯地依靠“阶层分析”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逐渐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个都说明我们应该反思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是否真的过时、不再适用今天的社会发展,还是我们因为曾经的误读而因噎废食[17]。马克思提出的“从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的模式”,对我们分析阶级结构进而了解阶级形成和阶级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即使现有社会发生了新变化,矛盾冲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依然具有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郑杭生.为什么用阶层而不用阶级划分社会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

[5]张沛.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运用及辩证评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焦连志.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当代中国意义的思考[J].探讨与争鸣,2006(6).

[9]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社会,2006(4).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刘培平.论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产生的理论原因[J].文史哲,1994(4).

[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3]汪亭友.旗帜鲜明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

[14]刘海军.警惕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畸化”现象蔓延[J].探讨与争鸣,2013(5).

[15]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贾高建.怎样理解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争论[N].北京日报,2002-04-22.

[17]裴胜利.如何正确把握阶级分析法的适用性问题[J].林区教学,2010(8).

猜你喜欢

适用范围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犯罪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叉车定义及适用范围探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城市地下车行道路功能定位及其适用范围研究
级数的常规可和,Cesàro可和与Abel可和的几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