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5-06-01程晓丽胡文海左仲明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院校

程晓丽,胡文海,左仲明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特点,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虽然各国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积极发展短期、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系统的工作知识与经验,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旅游教育与行业实际的有机结合。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新的变化和趋势,这些变化和趋势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培养大量既掌握必备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1]。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培养都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有些院校针对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够契合的问题,提出了“专业+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2];有的通过采取CBE教育模式,有效改善了旅游人才市场供需错位的现状[3];有的构建起“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4];还有些院校实施差异化的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实践、能力、创新四个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进行人才培养的“挑选”[5]。这些改革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还没有完全从重视学科和课堂理论教学的传统中走出来,造成一方面高校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却很难招聘到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组织和实施依然是困扰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从安徽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业是集酒店、餐饮、旅行社、景区景点、购物、会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规模的扩大化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旅游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但当前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深入到行业实际,没能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么侧重单纯的理论化全才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么侧重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理论基础的系统学习,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使得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2 课程体系不科学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旅游活动为对象,围绕着旅游业各工作岗位的岗位标准和工作任务,确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但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历史、地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发展的,往往课程设置沿袭了原有专业的特长,而不能突出旅游行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特点,致使课程开设达不到行业标准,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 实践教学不系统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缺少相应的从业经验,对行业具体情况不熟悉,不能将旅游业界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实践环节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学生技能训练的种类、规模、功能等都远远达不到专业标准,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期内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再加上不少学生把自己定位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忽视了旅游行业和岗位的特殊要求,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生源条件差异大

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招生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2014年安徽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招生类别就出现了中职对口升学、普通专升本和普通高中升学三种招生类型,经调研,不同招生类别的生源条件差异较大(如表1),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变化,针对不同招生类别的生源打造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表1 不同招生类别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源条件分析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本着“宽基础、强实践、重能力、创特色”的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观,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流程、方法上不断创新,构建一套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创新培养理念,把握培养目标

2014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国家在政策上主导和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不少地方应用型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6]。针对这种调整,地方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形势,调查人才需求现状,构建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相关从业技能为支撑的能力结构,重点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实践求发展,克服教育同质化倾向,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

2.2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能力结构

旅游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旅游教育的核心,它涉及旅游教育链中的各个环节[7]。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人才培养应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和实用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以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为导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及时修订和调整课程标准和评价方案,整合原有课程,开发新课程,制定主干课程标准,建设合格课程和精品课程,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教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课程保障,为进一步完善与改进课程体系提供必要的依据。

2.3 融合多种渠道,强化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环节的设计不单是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是为了毕业生能更好地胜任旅游行业岗位工作。地方应用型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实验室,构建融教学、实践、职业技能鉴定等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掌握操作要领和管理经验;其次要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形式,把实践教学内容充分纳入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中;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培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不同岗位的的职业体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优势,聘请行业精英、技术骨干为旅游院校兼职,通过企业轮岗、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旅游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2.4 实施分流培养,构建差异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分流培养机制,学校要让每位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并结合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通过双向反馈与选择,最终引导学生确定从事旅游行业不同的专业方向,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辅之以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为了巩固分流培养的效果,学校还应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针对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的不同招生类别,采取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面向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中职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展开调研,了解三种招生类别的生源条件,重点掌握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等的差异,对不同招生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因材施教的差异化培养提供依据,最终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适合三种类别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表2)。

表2 不同招生类别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3 结论

旅游业的创新与发展是以旅游教育尤其是以高等旅游教育的创新为前提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正面临着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严峻挑战,而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长期不断探索实践[8]。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力水平的基础之上,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通过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基于地方服务型教育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1):94-98.

[2]李庆,李莉.旅游管理专业“专业+专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7(6):69-74.

[3]马晓红,张新平.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产业计划”项目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3):69-72.

[4]王纯阳,樊建锋.基于“协同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6):70-75.

[5]羊绍全.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理念的旅游管理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77-79.

[6]董鹏,胡咏君,李芬.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31(4):1-6.

[7]尹长丰.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1,30(5):150-153.

[8]邱瑛.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4):18-21.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