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2015-06-01文建宏包婷婷姚志龙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池州市驱动力土地利用

文建宏 ,张 勇 ,包婷婷,姚志龙

(1.池州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安徽 池州 247100;2.中国矿业大学土地管理系,江苏 徐州 221116;3.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100)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耕地资源是则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仅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的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耕地质量保护形势也不容乐观。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进行了土地利用调查研究,几乎未涉及耕地数量变化与可持续利用问题[1]。对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我国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耕地保护工作的研究连续不断,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耕地变化、非农化、动态平衡[2]、可持续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耕地保护机制、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耕地生态保护、耕地安全等方面[3-4]。而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方面,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私人建房、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并不是耕地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5]。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因素,才是导致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5-6]。

目前,国内在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多,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驱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尽相同,所以对驱动力的研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本文选取安徽省池州市为研究对象,结合本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依据池州市近年来耕地资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池州市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因子,并揭示耕地变化和驱动力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池州市正确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生态旅游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池州市2000—2010年间的各年耕地资源面积数据来源于池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均来源于《池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1)[7]。

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池州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2000年以来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具体为:(1)根据各年的耕地面积来分析池州市耕地动态变化情况;(2)选择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发展、政策变化的10项指标,构建影响池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指标体系;(3)通过SPSS18.0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提取出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 结果分析

3.1 池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3.1.1 耕地数量变化

(1)耕地总量变化

根据池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池州市耕地数量的变化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8年)耕地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34757.94 hm2下降到2008年的 122463.53hm2,耕地净减少了 12294.41hm2,年均减少面积为1536.80 hm2,年均变化率为1.14%,其中减幅最大的是2003年,比上年减少了5.02%,而减幅最小的是2008年,比上年减少了0.21%。

第二阶段(2008-2010年)耕地数量呈快速上升阶段,2008-2009年耕地的增幅达到了13.49%,这一年的耕地净增了16517.06 hm2。虽然2009-2010年耕地又略有下降,但整体上这一阶段的耕地数量比上一阶段增加较大(见表1和图1)。

表1 池州市2000-20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

池州市2000-201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阶段池州市建市之初,外部受产业转移和国家政策影响,内部因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逐步完善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等优势,促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快速,建设用地拓展明显。同时,作为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倡导退耕还林,导致这一阶段耕地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池州市加大土地的开发、复垦与整治力度,对未利用地进行适度开发,对分散、规模小的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合并,对工业用地进行集中区划,对荒地、废弃地进行复垦改造,使得耕地数量获得显著增长。

(2)人均耕地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池州市2000-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0552hm2下降到2010年的0.0512 hm2,其中在2000-2003年下降较快,虽然之后的一些年有所上升但到2010年为止池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仍低于0.053 hm2的国际公认警戒线。造成池州市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口增加迅速。池州市由2000年的153.7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60.46万人;二是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池州市从2000年以来经济发展快速,城市扩建迅猛,导致农用地总量有所下降。

图1 2000-2010年池州市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3.1.2 耕地资源流向分析 耕地资源的流向包括流入和流失,而耕地的减少是其流向与流量动态变化失衡的结果。池州市2000-2008年耕地面积从134757.94hm2降到122463.53hm2,耕地净减少了12294.41hm2。该阶段耕地数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池州市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与整治活动,使得一些被乱占、乱用及废弃的土地获得了新的治理和利用,未利用地得到了适度的开发利用;第二,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园地等其他农用地转变为耕地;第三,池州市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

3.2 池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3.2.1 驱动因子的选取和标准化 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导致耕地发生动态变化的各种动因,其范围涵盖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系统的很多方面,如温度、地形、人口、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8]。由于自然因素对耕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且其适用于对较大区域的研究,所以在短期方面对池州市这样小范围地区进行耕地动态变化研究,其驱动因素的选择应主要从社会经济方面入手。即使如此,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因素仍然十分复杂多样,因此只有在深入研究把握主要驱动因素的类型、影响范围、影响的过程以及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耕地动态变化的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耕地资源变化,促进耕地资源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本文借鉴多位学者对驱动因素的选择,选取X1为GDP(亿元)、X2为人口(万人)、X3为建设用地面积(hm2)、X4为第三产业产值(亿元)、X5为第二产业产值(亿元)、X6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7为城镇化率(%)、X8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X9为化肥施用量(吨)、X10为有效灌溉面积(hm2)这十个社会经济指标,以Y代表耕地变化量[9-11]。其中,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依照CPI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准)调整,调整公式如下:实际变量=变量当年价×100÷CPI价格指数 (1)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池州统计年鉴系列(2001-2013)[7],经过CPI价格指数处理后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的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标准化后的主成分分析数据

3.2.2 主成分分析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取的10个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的结果: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相关系数矩阵(表3)、主成分分析解释总方差(表4)、主要分得分系数矩阵(表5)。

表3 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相关系数矩阵

表4 主成分分析解释总方差

表5 主成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3可知,选取的10个驱动因子中只有X8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一些,而其他的相关性都在90%以上,显示出较强的相关性。由表4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5.324%,前两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已经可以基本上代表10个指标因子的变化。

3.2.3 结果分析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因素。GDP(X1)、第三产业产值(X4)、第二产业产值(X5)及城镇化率(X7)构成了第一主成分的主要因子。池州市从2000-2010年间,GDP由60.05亿元上升到300.8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从19.41亿元增到140.2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从20.36亿元猛增到114.91亿元,城镇化率由23.3%增加到44.4%,固定资产投资从17.25亿元猛增到356.88亿元。二、三产业总产值及GDP的增加使得单位土地效益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表明池州市加大了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同时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推动下商品的生产加大,更高的经济效益促使耕地使用者将耕地转变为其他用地类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表明非农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展,交通、生活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多,耕地数量和面积不断变化。

第二,人口因素。人口变化直接影响着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尤其是非农人口的增长,除了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之外,还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这样就导致了更多的农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等非农用地,继而对耕地产生巨大的压力[12-13]。池州市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耕地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农业发展因素。近些年来,池州市为提高土地的生产力,确保农业的平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00年的27623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766474万元;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42970吨增加到2010年的58440吨;有效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82600 hm2增加到2010年的83470 hm2。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的进步促使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园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变化。

第四,政策因素。政策驱动力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起到重要影响、引导和规范作用的方针、政策,如生态退耕政策、严格土地管理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池州市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的发展策略,积极抓住中部崛起和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期间必然造成土地利用的不断变化。

4 池州市耕地保护的若干对策

4.1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实施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控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优化城镇建设用地,优先保证中心城区用地需求;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一些分散及规模较小的村庄进行合并,消除零星村,进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4.2 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建立耕地保护绩效评价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对违法用地进行严查,对违法批地进行严处。成立耕地保护监察小组,对池州市所辖县乡进行不定期不定时抽查。建立全面具体的耕地保护绩效评价体系,耕地保护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同时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促使地方政府有效地保护耕地。

4.3 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复垦与整治力度,挖潜存量土地潜力

池州市土地利用特点是: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未利用土地较多;宜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并且池州以山地为主,山区内村庄坐落分散,零星村落较多,土地资源集约程度较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复垦与整治力度,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增加用地面积;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进而挖潜存量土地潜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4 建立耕地变化预警机制,实现监测管理信息化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农田环境、基础设施、利用方式等进行监测和管理,保障耕地功能的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辅助以及“3S”集成等先进技术,实现对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的实时调控和管理,推进耕地资源管理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步伐。

4.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

池州市各级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耕地紧缺程度和危机感,宣传人地矛盾问题的突出性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土地忧患意识。不断教育广大群众、干部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应做到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树立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依法用地的良好风尚。

[1]包金兰.呼和浩特市辖区耕地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吴先华.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51-56.

[3]梁留科.土地生态利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6-59.

[4]蒲俊.怀化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陈秀贵.耕地变化驱动力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以钦州市为例[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6]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43-50.

[7]池州市统计局.池州统计年鉴系列(2001-2011)[Z].池州:安徽省快马印务有限公司,2001-2011.

[8]刘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9]牛星,欧名豪.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6):729-734.

[10]段文技,贺峰,李小村,泰安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11-114.

[11]张勇.合肥市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保护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3):75-78.

[12]马振兴,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3),248-250.

[13]李靖,张勇,马存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5):21-24.

猜你喜欢

池州市驱动力土地利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爱是什么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池州市神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