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浔之旅,湖丝寻踪

2015-06-01文图商璐

丝绸之路 2015年19期
关键词:缫丝南浔状元

文图/商璐

南浔之旅,湖丝寻踪

文图/商璐

一次网上的随意溜达,让我知道了南浔这个名字,因为它与辑里丝解不开的前世今生,因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曾经的富可敌国,因为一个江南水乡在整个中国封建落后的1 9世纪就有了气派的西洋建筑、进口的法国地板、欧范儿的壁炉和舞厅。这个名字深深地吸引着我,仅凭读到的那些文字,我就已经对南浔心驰神往,迫切地想要与它见上一面。

百年老店状元楼

张氏旧宅里相得益彰的中西合璧

张氏旧宅

恰在此时,北京电视台“非常丝路·千年穿越”大型电视探访活动启动,我有幸作为主创导演之一参与了十集纪录片的创作。因此,我也才有机会来到南浔,感受这个江南古镇独特的气质。

“状元楼”里的双浇面

抵达南浔,已是下午,在颖园饭店稍事休息,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古镇转转。走出饭店大门,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将我包围,那种温润、朴实、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一下子就让我跌落进去。与其他古镇的商业与热闹不同,南浔有难得的一份宁静与市井:临河的房屋里时不时飘来晚饭的香气,那是一家人围坐桌前的温馨时刻;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河边聊着家长里短,从容又让人感动;临街的商铺好多已经大门紧闭,其实才五六点钟,对他们来说,生意只为自己做,并不为任何游客停留,有些店铺的大门上还任性地写着“家里有事,休息两天”的字样。行走在这古镇的石板路上,我忽然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错觉,脚步都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心里的迫切也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一份细细感受这份“慢”的心境。

第二天一早,到当地人推荐的“状元楼”吃早餐。一路上,见识了南方人卖菜的水平。卖菜也能卖得如此艺术:油菜、白萝卜、鲜姜、芹菜都被洗得干干净净,码放得整整齐齐,甚至还摆出了各种造型,与河两岸黛瓦白墙的民居相映衬,真是一幅描绘中国山水生活的美好画卷。

穿过卖菜的各种店铺,“状元楼”的牌匾就显现在眼前了。说起这状元楼,虽只是一家面馆,却已有1 0 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在南浔的传统里有这样的风俗:谁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家就要发面票,生男孩儿吃“状元楼”,生女孩儿便要吃“五福楼”。我和同行的同事都是男孩的妈妈,看来,这“状元楼”还真是吃对了。

进入“状元楼”,我找了个座位坐下,环顾四周,环境已很陈旧,百年来不断的烟火已将它熏得斑驳。听当地人推荐,“状元楼”最好吃的要属双浇面。于是,我跟同事毫不犹豫地要了两大碗。所谓的双浇,就是一块肉和一块鱼,肉是酥肉,鱼是爆鱼。面端上桌,没有一点江南的精致,反倒是大大的一碗,我咬了一口肉,肥而不腻,有小时候吃过的猪肉的香味,酥鱼也是咬一口就满口留香。这双浇面确实名不虚传,我跟同事愣是把一大碗面和汤吃了个干干净净。

中西合璧的张氏旧宅

“状元楼”这一大碗双浇面,不仅开启了一天的好心情,更是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备足了能量。

南浔文化学者陆士虎是“南浔通”,对这儿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了如指掌。我有幸聆听了他的讲解,并在他的带领下深刻地感受了南浔的魅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绸产地,浙江的湖州是最古老的源头之一。据对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考证,中国丝绸距今已有4 7 0 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宋时,南浔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明代中叶,南浔辑里湖丝声名鹊起,列为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时至清代,遂名震天下。1 8 5 1年,产自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颁发奖章,并赠送“小飞人”证书;1 9 1 5年,辑里湖丝与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同获金奖;后来,辑里湖丝还在比利时列日、意大利都灵、美国圣路易斯等世博会上频频摘得大奖。

1 8 4 3年,伴随着上海开埠,这小小的生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远销世界各国,给1 0 0多年前的南浔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也成就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辉煌。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就是清末民初因为生丝发家致富的南浔富商,其中,“四象”分别为刘、张、庞、顾四大家。小小弹丸之地所拥有的财富超过当年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这段历史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数字也好,文字也罢,总给人无限想象。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待真正走进张石铭旧宅,眼前所见确实超出我的想象。张家不仅经营丝绸,还办盐务,开典当、酱园,并在上海经营房地产、投资银行和钱庄。当时,半个江南吃的都是张家的盐。虽然继承了丰厚的祖业,张石铭却不经营生意,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和书籍等,最终成为清末明初南浔四大藏书家之一。

他留下的这座旧宅,大约在1 9 0 6年完工,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其占地面积6 5 0 0平方米,建筑面积7 0 0 0平方米,有中、西各式楼房1 5 0间,规模之大,建筑之气派,装修之精致,品味之高雅,让我这个北方姑娘彻底看傻了眼。高高的围墙里,江南水乡最具中国的诗情画意与欧洲巴洛克的西洋范儿,微妙又和谐地书写着这个家族过往的开放、繁华与文化,我也被这一派江南豪宅的精致、大气、有品和他们对生活的讲究所震撼。中式的高墙里,藏着一幢红楼,里面有法式的豪华舞厅、欧式的壁炉,画有法国油画的地板以及窗框上让人眼花缭乱的法兰西蓝晶玻璃……

辑里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顾明琪

离开南浔古镇,我赶赴辑里湖丝的诞生地——辑里村,去寻找辑里湖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顾明琪。一路上,看着窗外一片江南风光,我逐渐从张氏豪宅带给我的惊叹和震撼中缓过神来,我知道,这些江南巨富生财的法宝——辑里丝,就是从这个小村庄里走出的。

辑里村,原名七里村,取距离南浔镇七里之意,后取更文雅的“辑”取代“七”,也就成了今天的辑里村。

辑里村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顾明琪

顾明琪家里的老式缫丝机

我要去拜访的顾明琪师傅,出身于南浔辑里村蚕农世家。上世纪2 0年代开始,他的祖父母将传统缫丝技艺传承于他的父亲顾云龙、母亲胡年娜,使他们成为辑里村有名的养蚕和缫丝工艺技术能手。后来,由于父母亲的精心传授,顾明琪继承祖业,与丝茧相伴、守望了大半生,并成为辑里湖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人。

顾明琪师傅回忆道:自己年幼时,每家每户都有传统制作辑里湖丝用的木质缫丝车。等到上了初中,生产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机器缫丝更快、更便捷,土法缫丝便逐渐式微、衰败,机械化缫丝机便逐步替代了手工缫丝车。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养蚕的工具还大体依旧,但村里很多人都把不用的老式缫丝车当柴火烧了,保留下来的廖廖无几。现在,村里的传统缫丝车大概只剩下顾明琪家的一台了。

他说,在解放前,这是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手艺,但眼下,这种抽茧为丝的技能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虽然,他自己拥有这项传统手艺5 0多年了,是至今仍在使用老式缫丝车的人,但他日思夜想的就是不希望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在自己手中断了,所以动员儿子一家也来养蚕。由于顾明琪的引导,儿子与儿媳也对重操旧业动了心。每年养蚕的时候,他俩常会回家帮忙。现在,顾明琪又希望将这项技能传给自己的第三代。

顾明琪对传统的这份坚守值得尊重。有时候,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不为追名逐利,只为对于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最简单、最质朴的情愫。

如今,在丝绸行业普遍衰败的大背景下,顾明琪开了一个花场,那是他的工作;而时不时地买些蚕种,养蚕缫丝则成了他那份割舍不掉的感情。这份坚守,在让人尊重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是些许的伤感和无法排解的无奈。

探访“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

离开南浔的那天,我们租了一辆车,准备去钱山漾遗址寻找“世界丝绸之源”。1 9 5 8年,在湖州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测定,丝线、丝带和绢的年代为距今4 7 0 0多年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钱山漾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

因为之前在新疆木垒县实地考察过考古现场,所以,我想象中的钱山漾应该是这样的:废墟、风餐露宿的考古专家、让人惊叹的考古发现。但后来的亲眼所见证明我是多么的无知。

早9点2 0分,离开下榻的颖园饭店,我们奔钱山漾而去。溜了两个多小时,找到种羊基地,却走进了死胡同,问了当地潞村人,也电话询问了湖州电视台的同行,导航一遍又一遍地提示我们调头、左转、右转、重新规划路线。尽管在手机实时显示的地图上,钱山漾看起来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可是却丝毫找不到靠近它的道路。就这样,从9点多出门,折腾到差不多1 2点半,依然无果。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放弃。

湖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吴主任与我们共进午餐时听到此事,立即安排湖州市文保所的同志开车带我们奔赴钱山漾,吴主任也亲自陪同。车子停在一片风景宜人的水稻田边,我正在纳闷,这就是遗址吗?一块写着“钱山漾遗址”的石碑赫然出现在眼前,除此之外,都是绿油油的水稻和江南温润的夏日微风。难道我们遍寻了五个小时的钱山漾,我们如此锲而不舍要找到的钱山漾就是这一块石碑吗?听了文保所同志的讲解我才明白,这片遗址最后一次发掘是在2 0 0 5年,发掘结束后要进行回填,但土壤2 5厘米以下是不允许动的,因此,当地村民种上了水稻,水稻只需用到1 5厘米厚的土壤即可,如果要改种其他庄稼,则需上报文物部门批准。

据当地文保所同志介绍,钱山漾遗址发掘出的绢片、丝线和丝带都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因此,我准备在抵达杭州的第二天就去博物馆里一睹真容。

离开钱山漾,一路向南,我们来到了杭州。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浙江省博物馆。但绢片、丝线和丝带尽管确实保存在这里,却不对公众开放。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就在我认为没有希望见到这些文物的时候,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提供了一个让我兴奋的消息:2 0 1 5年9月1 5日~1 0月1 4日,将在中国杭州西湖博物馆举办“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交流文物展”,届时,在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将会展出。

造化,有时候就是如此弄人。我还有机会亲眼见到我们的祖先在4 7 0 0多年前就使用过的丝绸织物成品,这足以让人欣慰。

与湖州市人大吴宏宝主任和文保所同志合影(左一为作者右二为吴宏宝主任右一为文保所路斌)

猜你喜欢

缫丝南浔状元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南浔,果真难寻
家蚕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初报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嫘祖缫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