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扮演侵华日军的演员

2015-05-30徐江

综艺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侵华日军侵略者鬼子

徐江

我很小的时候,老抗战电影里的侵华日军形象,是银幕上一道独有的风景。那些著名的反派演员,有很多都擅长扮演这类角色。最神奇的是老艺术家方化,永远是戴着战斗帽、双颊留着泛青胡茬、腰杆笔挺,操一口中国人听得奇怪、日本人肯定也都听不懂的“银幕鬼子话”,融凶狠、多疑、愚蠢、滑稽为一体,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电影扮演鬼子的“头号特型演员”。其他的反派明星如陈述、葛存壮,甚至著名京剧花脸袁世海,也都塑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鬼子形象。

经典的“鬼子”形象塑造,在后来的华语影视里有一些稀缺。尤其是电影,即便是《风声》出人意料地用了漂亮且粉丝众多的黄晓明去演日本人,感觉似乎仍不是那么一回事。二战年代的日本男人里找不出像黄晓明那么标致的。“小日本”这个称谓不只是蔑称,跟他们当时的身高也有很大关系。日本人像高仓健那个身高的,在当年应该还是极少的。

虽说早年中国影视里的日本兵身高和面相,应该很贴近历史。但精神气质的塑造上还是有一些问题。喜剧性过强,表面上看是报复了敌人,往深里一想:不对啊!我们老祖先让这么蠢的一帮子人欺负了十好几年,难道我们的人比他们还蠢?这种误区,幸亏被后来香川照之在《鬼子来了》里扮演的“花屋小三郎”形象纠正。“花屋”那个形象身上所传递出的侵略者气质,更贴近人们在半个多世纪前新闻纪录片里看到的侵华日军,可以部分地启发观众解答有关“人数众多的国军为什么干不过人数有限的鬼子”这样的疑惑。

“神剧”风行的这几年,抗日戏成了时髦。“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村姑、土匪、妓女、残疾人似乎都成了无敌战士,振奋得有一点吓人。唯一的进步,可能就是演“鬼子”的演员,演技和类型都开始回升甚至超越了四五十年前的表演水准。这让“老方化们”去世后观众的担忧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还很难说谁是影视界的“第一鬼子”,但不同的类型里都有了值得大家追看的演员。

比如原汁原味的日本演员,除了矢野浩二,在《虎口拔牙》里扮演“渡边”的三浦研一,在《借枪》里扮演“加藤敬二”的涩谷天马等在娱乐中国观众的同时,承载了展示侵略者气质的使命,他们在这些方面有当年的老方化所不具备的优势。

本土演技派扮演侵华日军的亮色,最常见的面孔之一是在《亮剑》《功勋》等众多剧集出演的陆彭,单眼皮、不苟言笑,使这位电影学博士看着太像国人想象中的残暴侵略者,但表演并不肤浅。在日本学习过戏剧的钱波,是位可以在演《茶馆》时媲美英若诚的演员,他在《虎口拔牙》里扮演的“饭冢”,集狡诈、阴森和荒唐为一体,是过去国内影视从未出现过的丰满的侵略者形象。

老戏骨赵恒煊,在演过了白眉大侠、刑警、黑社会、铁道游击队长之后,挑战侵华日军,颇有方化重生的效果。耿长军凭着《雪豹》里的“竹下俊”一举成名,“宇文成都”陈昊在《利箭行动》里以“清水光一”一角惊艳、赵卫东在《地下交通站》里塑造的怀旧连环画气质的“黑藤”……这些演员对角色的成功塑造,都表明了国产影视在诠释侵华日军形象技法方面的进步。有了这些演技积累,将来再能在编、导意识深处尽量摆脱掉一些脸谱化和说教思维,抗战题材的作品应该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侵华日军侵略者鬼子
一个人的抗战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万国造枪打鬼子
牛山魁打鬼子
艰难的行走(随笔)
不弯腰的习俗
《怒吼吧!黄河》向全国人民发出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号角
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及其覆灭
侵华日军『516毒瓦斯部队』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