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端午节

2015-05-30周景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野对策及建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周景

摘 要:农历的五月五日,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关于端午节的节俗、诗联歌也很多,本文主要从端午的起源、部分节俗、诗联歌以及它对国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野;现状;问题;对策及建议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道教称这天为地腊节;这天古人又有以兰草沐浴的习俗,故又名浴兰节;民间风俗,这一天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亦要回娘家省亲,所以这一天也叫女儿节。

一、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有的说是纪念战国名将伍子胥的,有的说是龙的节日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端午节起源共有28种说法,在诸多的说法中,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公元前约340—前约278)名平,自原,有自称正则,战国时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早年因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楚怀王信任,官三闾大夫,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由于贵族内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楚怀王疏远,放逐汉北,怀王不听屈原忠言相劝,去到秦国死在那里,接着秦国便灭了楚国。屈原看到这种情况,悲愤不已,于那年五月五日怀抱石块,投入汨罗江中而死。楚人闻之,十分悲痛,遂以竹筒贮米投江祭吊。以后每到五月五日,照此习俗,天长地久,遂为佳节,流传至今。

二、端午节的节俗

端午节有它独特的风俗,每到次日,家家户户吃粽子、挂艾叶、驱五毒、小孩戴香包、江南水乡还要进行龙舟竞渡等节俗活动

吃粽子:端午节食俗,也是为纪念屈原而来。屈原投江以后,百姓们怕其身 体被鱼类吃掉,便用竹筒贮米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筒粽。唐宋之际,粽的名目渐多,有多角粽、锥形粽等;明代尚有艾香粽,.哒艾叶浸米而成;清代宫庭中有奶子粽,用奶油浸米一夜制作而成。粽子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南北风味,南方风味以广州、宁波、上海的粽子最负盛名,北方风味以北京的江米小枣粽为佳。

挂艾叶:艾为一种中草药物,味辛无毒,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立,青白色,其叶四布,面青背白,上有柔毛,其状如蒿,五月五日晨连茎割取,悬挂于门楣上,可以驱蚊虫消毒气,有利于环境卫生和身体健康。

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蟆、壁虎五种毒虫。“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龙舟竞渡:又名赛龙舟,据南北朝时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一节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辑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竞渡活动,盛行于江南水乡。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十分讲究,有龙头龙尾,船身窄而长,船上结七彩。竞渡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众舟齐发,万人喝彩。直到今天江南水乡以及港澳等地还把赛龙舟作为一个传统活动保留下来,成为一种奋发向上,有益于健康的文化活动。

戴香包:香包又名香布袋,是用花布和丝线绣成鸟兽、鱼虫、花卉、五谷、人物等各种形状,并在里面装上雄黄、苍术、艾叶等中草药物,佩带在儿童身上,可以散发香气和防止蚊叮虫咬。“香包身上戴,娃娃逗人爱。”香包把儿童打扮得活泼可爱,增加了节日气氛。

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书籍称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發明的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白矾来治毒虫蜇伤和蚊叮虫蛟的,人们熟悉的《自蛇传》中曾写道:端午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了原形。有些地方现在在端午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上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三、关于端午诗联歌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中,吟咏端午的诗、联、歌数不胜数,这些诗、联、歌谣大多都反映了端午节的习俗。例如除反映龙舟竞渡的张建封的《竞渡歌》外,尚有唐代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竞渡》:“落日吹萧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唐人徐夤的《岳州端午》:“竞渡岸旁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明人庄昶《端午有感》:“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竟箫鼓”;清人陈维崧的《五月词》:“雪片崩涛飞彩帜,妙高台下龙舟戏”等。唐人文秀的《端午》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与屈原相关诗人屈原极大的同情:“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反映端午吃粽的有宋人戴复古的《端午》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米门”等等。

四、端午节在国外

由于受中国节日文化的影响,中国近邻国家例如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在我国的隋唐时期过端午的习俗传入日本,在日本广泛流传的五大节日中,端午节即为其一,日本人在这天吃粽子、饮莒蒲酒。日本这天还被称为“鲤日”,为男孩节,有男孩的家庭门口还插上一面鲤鱼状的旗帜。朝鲜人在端午这天要带上艾饼去祭奠祖先,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女孩们则用菖蒲汤洗澡、洗头发,用菖蒲根做成簪子插在头上作为装饰。越南和马来西亚在端午这天也食用粽子和在门上挂艾等。中国端午节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宁.关于端午节的起源[J].文史杂志,2004.

[2]杨浩存.端午节的起源及传统民俗[J].厦门航空,2007.

猜你喜欢

新野对策及建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河南省新野县主导蔬菜品种优势分析及其茬口安排
浅谈审计信息化建设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