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访英:一次“超级国事访问”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42期
关键词:中英关系卡梅伦工业化

中英之间的合作不仅契合两国发展战略,也可以携手帮助正在进行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中国的资本、英国的技术和知识,可以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推动力和引擎,也是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助力。

此次习近平主席远赴欧洲却只访问英国一个国家,被外界视为中国对于英国这一欧盟核心大国的重视。早在此前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此次国事访问堪称一次“超级国事访问”。

“独访英国”打开“任督二脉”

从表面看,习近平主席出访英国,不过是大国领袖间一次惯常的访问。高规格,热情接待,以中国的大国地位,自然是正常的。但其实这是一次相当特殊的访问,最大的特殊性,就是这又是一次“只访一国”的访问。

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习式外交的一个重大表现,就是不再遵循以往领导人出访基本都是多个国家的惯例,而是穿插着“点穴式”外交(外交部长王毅语),有时只访问一个国家,访问结束后即回北京。

习式外交三年来,只有俄罗斯、韩国和蒙古国三个国家,享受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只访一国”的特殊待遇。

现在则是英国。

英国在欧洲具有带头作用,这一务实的西方国家欢迎中国投资,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愿意在“一带一路”和产能方面开展对华合作,对中国的高铁和核能技术感兴趣,能够作为欧洲的门户,利于中国撬开与英国类似的发达国家的市场,具有示范意义。

去年,习近平主席已经对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欧洲四国进行国事访问,但是还没有去过英国。中国历来重视对欧外交,此次访英也是完善欧洲外交布局的重要一环。

可以说,对英访问也不失为一次打通任督二脉的点穴外交,不仅是推动中英关系发展,也对发展对欧关系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完成自身改革需要中国

临行前,习近平在接受路透社答问时说:“英国表示愿做对华最开放的西方国家,这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也完全符合英国自身的长远利益。”

难以想象,仅在三年多前,中英之间曾陷入一段严酷的霜冻期。直接的导因是西藏问题:2012年5月,卡梅伦首相在伦敦会见西藏达赖喇嘛,两国关系随之跌至谷底,双边经贸遭受重创。2013年卡梅伦访华,实为“破冰之旅”,外交再入轨道。

历史上,中英关系的大起落,一言难尽。近几年,卡梅伦政府在香港问题上刻意低调或回避,以防触怒北京。对卡梅伦彻底调整对华立场,赞者称其务实、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上,贬者责之为政治投机的实用主义。去年,中国倡导创立亚投行,欧美发达国家无人响应。而英国有惊人之举:不顾冒犯老大哥美国,打破二战之后英美在重大地域政治决策上协同一致的传统,撇开盟友,率先申请加入亚投行。此后,中英关系急速升温。中国外交,向来注重投桃报李,你来我往,对英方这一美意的回报,从已透露的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与投资额中应能看出因果。

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中英关系呈现持续上升势头,正面临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从英国方面讲,其自身面临一系列改革发展任务,有拓展对外合作需要,因此对中国这个新兴大国非常重视。而英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习近平此访不仅将促进中英经贸合作,还将对欧盟乃至全球经济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中英携手才有更多作为

英国政府此番提出打造中英关系“黄金十年”的口号,而中英关系的本质在于一个工业文明的先行者与正在崛起的工业文明之间的合作,这也是中英关系走向稳定的根本保障。

中英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不断飙升,英国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投资对象国。中英关系也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贸易关系,而渗透到彼此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英国政府提出了“北方经济引擎”的战略,振兴曼彻斯特、利物浦等传统工业中心,但是传统工业中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中国资本也就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于中国而言,中国“走出去”战略处于非常关键的时刻,除了高铁、核电等制造业的出口,还有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英国则处于后工业时代,两国在发展进程上存在“代际”的差异,也正因如此,两国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推动。中国需要借鉴英国的发展模式,尤其是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经验,构建福利社会的经验教训等。英国市场更为自由和开放,对中资企业比较亲近,也是大量中国企业登陆发达国家市场的支点。

中英关系也体现了这种金融合作的重心。可以预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英国将是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和搭档。英国可以帮助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可以确保伦敦作为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英之间在核心国家利益上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资本不仅是两国合作的领域,也是最牢固的纽带。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中英关系积累了足够的压舱石。高层的战略互信既可以推动既有项目的落实,又可以提升两国合作的层级。习近平主席曾经将中欧关系定义为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一判定同样适用于中英关系。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英国则开启了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中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中英之间的合作不仅契合两国发展战略,也可以携手帮助正在进行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一带一路”、非洲发展等议题上,中国的资本、英国的技术和知识,可以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推动力和引擎,也是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助力。

(《新京报》2015.10.19 孙兴杰/文、《金融时报》2015.10.19等)

猜你喜欢

中英关系卡梅伦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