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以反例相辅

2015-05-30双安琪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6期
关键词:智叟否定性反例

双安琪

寓言《愚公移山》在写了年迈的愚公发动全家移山的精神把邻人家的小孩都感动了之后,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故事并没完结,又走出来一位智叟“笑而止之”。智叟这时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呢?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的精神虽感人,但毕竟年迈,是决不能亲见将两座大山移完的,这一点是前文没有提到的。借助智叟的话,再通过愚公的回答,这一点就得到补充,使愚公移山涉及到的几方面问题更全面了。不仅如此,通过愚公的回答,表现了愚公不为个人的思想和远大的眼光,把人物刻画得更深了一层,愚公的形象就更高大、感人了。

这就是智叟这个反例人物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议论文中也可以这样,在用正面事例论证的同时以反例相辅。

客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大与小、高与低、美与丑、善与恶……,这一对对矛盾无处不在,而且总是相辅相成的。议论文中以反例相辅进行论证不仅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符合这一矛盾法则的。

所以论证中当你感到不甚全面、缺乏深度,论述平淡的时候,不妨列举反例。

反例,不是指思想内容错误的事例,而是指对论点起否定性作用的事例,是与肯定性事例相对而言的。如于飞同学注意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是论点“加强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的肯定性事例。孙明同学常常不参加晨跑、课间操,上体育课总找借口请假,结果常生病,影响了学习的事例,就是否定性事例,即反例。前者是从正面证明,后者从反面衬托。一正一反,一主一辅,把问题论述的更全面,同时也把问题论述的更深刻。

另外,在只进行正面论证,论述略显平淡和思维难以继续的时候,由于运用了反例,论述就出现了波澜,思维得以扩展。

辅以反例进行论证实在是一种较好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与我们常说的对比论证是不一样的。虽然二者都运用到正反事,但在运用的方法、采用的形式以及与论点的关系等方面是不同的。

一、对比论证是以正反对比作为立论的基础,即对于论点来讲正例、反例同等重要的。反例相铺方法中,以正例为主,反例为次,反例只是起辅助、衬托的作用。

二、对比论证中、正例、反例的对比贯穿于论证的由始至终。反例相辅方法中,反例只用于正例做了充分论述之后,是一种论述的延续和深化。

三、对比论证可以是事例的对比,也可以是理论的对比。反例相辅只是列举一些反面事例,而不引用反面的理论。

较好的反例往往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我们想起愚公时,不也常常随之想到愚公身边那位大唱反调的智叟吗?

猜你喜欢

智叟否定性反例
愚公新传
几个存在反例的数学猜想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愚公和智叟新传
愚公移山
活用反例扩大教学成果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对称不等式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