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住农业节水命脉

2015-05-30徐若滨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水价节水用水

徐若滨

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粮食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实现用水的“斤斤计较”,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在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大,而且浪费情况严重,随着“水十条”的出台以及国家近日对于农业用水价改的试点,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用水将迎来一系列的变革。

农业用水改革不能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作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据了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稀缺,而这项改革的推进成为“当务之急”。接下来,改革将尽快开展80个县的试点工作,并形成改革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试点方面,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要求“先行一步”,改革进度快的地区可以得到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的倾斜。

据了解,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具体措施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25条中有所提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广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总的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特别是长江以北,整个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1/5多一点,但是由于面积宽广,现在主要农产品的增产越来越依靠北方。所以怎么样既能科学地节约用水,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政府是通盘考虑的。

实行水价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水权的问题。陈锡文表示,中国北方很多省份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来自黄河。但黄河每年的径流量是有限的,如果上游用多了,下游就没得用了。因此,国家从黄河源头开始,对每个省份可以从黄河流域用多少水有分配和定额,这就是所谓的水权,而在配额中用于农业的部分,就是农业的水权。农业水权再进一步到了农民灌溉,就会精确到一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如果超了,就要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但是节约了就会有奖励。如果要据此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就需要价格来做杠杆,因此要实行水价制度改革。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部处长黄声铿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然会提高用水价格,而就是因为现在的水价便宜,管理松散,才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未来要在行政手段的基础上再加入市场要素,未来北方农业用水成本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于如何消化这些成本,从而保证农民的基本用水需求,就要靠精准补贴了。

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在日前举行的“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新闻通气会上,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上面已经提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而目前来讲,在用水方式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呢?的确,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通过总结经验,国都证券农业类分析师赵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赵博表示:“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同时,赵博还告诉笔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他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

“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陈雷介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并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近些年来,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亿亩,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亿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79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减少了23.4%。

据相关官员透露,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以东北、西北、华北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实施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研发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综合集成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郭晓鸣指出,要改革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耗费式用水模式,一是探索建立农水配额制度。配额内的基本用水采取财政补贴,超出配额部分采取累进水价,按照比例由用水龙头企业或农户支付。同时,结合农水配额制度对节约用水者给予奖励。二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三是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种植品种适应当地水资源供给能力。另外,通过农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减少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种植面积,对高耗水和高污染农业征税。

猜你喜欢

水价节水用水
坚持节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影子价格模型在水价分析推算中的应用
调水系统工程水价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节水妙想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价分担模式探讨
一次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