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2015-05-30刘民杰张玥季宁

中国机械 2015年5期
关键词:双证书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刘民杰 张玥 季宁

摘要:独立学院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与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应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发展等多方面。本文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在细分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类型的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知识能力结构,进而提出校企合作、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以突出工程能力锻炼为基础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定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双证书”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院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高等院校,其成立之初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是对母体院校的复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经由最初的规模扩展逐步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其办学条件、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也日臻完善。但面对国家提出部分本科院校要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独立学院也面临着重新洗牌。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如何定位,如何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如何建设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

在人才类型的划分方面,有不同的提法。有的文献将人才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也有的文献将技能型人才独立出来,认为有三种人才类型。我们采纳了第一种划分方法,并将本科层次的机械类人才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1]。此外,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根据层次不同还可进一步细分[2],如表1所示。

虽然,对于某个学校来说,她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一个连续谱,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毕业学生也不一定都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一个普通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可能成为各种类型的人才;但是,毕竟要有分工,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应有层次区分。对于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这样一所独立学院来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虚拟角色是什么呢?如何找准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呢?

从生源和社会需求两个层面考虑,我们确定以工艺技术型人才作为我们培养的目标,毕业生的主体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生产第一线,角色为车间或工艺技术部门、客服或营销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

机械类工艺技术型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如何通过专业学习获得?如图1所示,用了三个“很强”,两个“较强”和一个“较好”对机械类工艺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做了清晰地界定。

为了实现工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制订适应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更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内涵,尤其是搭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平台,营造工程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锻炼。

2.校企合作、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2.1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扩张、毕业生人数激增的背景下,经济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结构性失业现象异常严重[3],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开始盛行。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是接纳毕业生的主体,为此,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来驱动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独立学院要在人才培养上和普通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形成错位竞争,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校企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弥补传统专业教学偏理论、轻实践的不足;

2.1.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现场实践,不仅可以巩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2.1.3有利于缩短社会适应期,降低企业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1.4有利于学校及时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内人才需求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独立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请进来”,通过引入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资源,锻炼高校师资,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走出去”,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师生的企业实战锻炼,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4]。在过去的校企合作实践中,上述两种模式我们都尝试过,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教师和学生未能深层次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到企业实践大部分是以观摩的形式;

(2)企业拥有较全的生产设备、较完善的生产工艺、较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但这些资源未能深层次地影响人才培养;

(3)有些合作“重协议、轻落实”,实际的执行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是流于形式;

(4)未能给企业方面带来好处,大部分教师都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未能发挥其智力优势,为企业的生产或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学生未能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帮助企业解决短期人力资源缺口;

鉴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以“平等自愿”、“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展开深度合作。

2.2 校企合作、面向工程的实践基地平台建设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经过两年的努力,整合了校内、外的资源,与五家企业成功开展了深度合作,完成了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平台的建设。如表2所示为校外实践基地的概况。

与以往合作的区别在于不仅提供给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机会,而且明确了在一定时期内的合作内容,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基础。此外,与这五家企业的合作内容中有机械产品的三维建模与工艺规划,有模具设计与开发,有实验平台的应用示范,还有专用生产设备的研发与制造,这些内容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使承担任务的教师和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工程锻炼。

校内平台包括: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制造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职业资格认证平台。各平台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分工明确,形成了集产、学、研、资格认证一体化的开放性平台,学生在工程训练的过程中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了证书的含金量,实现名副其实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校内平台建设情况如表3所示。

3.面向工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参与到横向课题中增强科研和工程能力;另一方面进入合作企业见习,完成企业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任务,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理论和实践课程均能胜任的“双师型”教师,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两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已获得高级技师、高级工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培养现有师资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和任用的新机制,不仅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更加重视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的聘用。一方面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能够带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增强整个教师团队的信心,提升团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以机械类工艺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明确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区别,而且在人才知识能力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面向工程、贴近实际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不仅明确了平台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获得贴近工程实际的系统训练,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为周边企业解决了部分实实在在的问题,为全国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积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9.

[2]程艳霞,王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41—144.

[3]陈志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1):65—67.

[4]胡碧静,姚松林.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之企业校园分公司的研究—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世界,2013(2):172—173.

[5]李芳环.独立学院机械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13(10):50.

作者简介:

刘民杰(1981-),男,天津人,工学硕士,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CAD/CAM及数控加工技术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D02)(2012—2014)。

猜你喜欢

双证书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航飞行员培养模式的探讨
教师落实“双证书”制度的挑战思路与实施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