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也有“学区房”

2015-05-30薛云

中国经贸聚焦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区房公立学校学区

薛云

不久之前,微博上有网友发了一条房产中介信息,显示北京海淀区五道口的“学区房”均价高达10万元每平米,随后媒体和公众纷纷对这种天价“学区房”表示不满。但是,这种天价“学区房”只有在中国才有吗?

其实,即便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里也存在着“学区房”现象。尽管政府极力地想要使得教育资源公平化,但为了子女成长的“软环境”,学区房的租金和房价一步步水涨船高。许多国外的父母们也正为如何选择学区房而苦恼着。

美国:高质量教育由学区居民埋单

在美国,学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房价的高低。

美国的中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学区房”只针对公立学校而言。美国的公立学校采用学区管理方式,学生的入学情况基本有三类:1.在该学区范围内居住并且是拥有房产的所有权者。家长到学区办公室为子女进行入学登记时,除了要提供水电等证明外,还要向工作人員保证在一星期五天的上学时间内,小孩都住在该学区范围内;2.若是没有在该学区内置业,也能够通过租房的方式来实现“就近入学”,在注册时只要提供租房合约以及能够证明在该学区居住的各种账单等;3.假如子女寄宿在该学区内他人家中,也可以让该房屋拥有人作为小孩的监护人,通过一定的申请程序后办理入学。

每年美国的各个学区都要向居民公布一份有关学区内各所学校情况的报告,其中包括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出勤率、学生的地区会考成绩排名等。这份报告通常被家长们用来当作评价学校好坏以及是否送孩子上学的标准。同样,这个标准也被用在了房价的高低上。

根据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发表的最新报告,公立学校成绩较高的地区房价平均要比较差地区的房价高出20.5万美元。

美国学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地区的学区经费,主要来自这个地区的居民所缴纳的地产税和部分商业税。换句话说,每一个地产拥有者都有责任担负起教育经费,而不能光享受好学区的便利。美国的地产税各州各城市都不相同,全国平均为房价的1.4%左右。这部分税收中的绝大部分被用在学校教育和公共设施上面。只要在美国拥有房地产,不管家庭里是否有学龄儿童,这笔税都是必须缴纳的,而且,终生不得免除。

所以,在美国,高质量的教育实际上是由学区居民自己埋单的,而且不是买房时一次“付清”的,而是需要长期缴纳的。富豪聚集的地区,往往就是A类学校所在区域,比如纽约曼哈顿的上东区和上西区。住在拥有好学校的学区不仅是居民们的骄傲,也是他们房屋保值的重要保障。房价高,征收的地产税相对也高,学校就可以拥有好的教学资源,比如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设施等。同时,还能促进本地区的房屋保值。

据报道,西海岸洛杉矶排名第一的圣马力诺学区的一栋独立房最低价已经炒到200万美元一套。而同样一栋三居室带车库游泳池的独立房在相隔5英里以外的天普市只需50万美元。周边相邻学区环境更逊色的城市,一栋同样面积的房子价格更加低廉。离圣马力诺不远的华裔居民集中的亚凯迪亚市,也是排在前五的优质学区。该市一间两室一厅两卫的公寓售价至少要40万美元。

加拿大:高中学区房最受欢迎

在加拿大,高中学区房最受欢迎。

加拿大的学校也分私立和公立两种,“学区房”只针对公立学校。

加拿大所有的居住区都有相对应的学区,在大学前的阶段都实施严格的学区制。在加拿大的大部分省份,小学和初中虽然分开,但学区是一致的,小学为1-6年级,初中为7-9年级。并且小学和初中的公立学校是绝对不能跨区就读的,只能在本学区报名就读。另外,一个学区里通常会有不止一所学校,原则上家长应为自己孩子选择距离自己住处最近的一所,学校方面也会按照学生居住地的远近,决定录取次序。

而加拿大的高中的学区则常常和小学、初中学区划界范围不同。在大多数省份,高中为10-12年级。加拿大的“高考”与中国不同,高中三年的考试成绩都会被纳入评估范畴,稍有松懈便可能与名牌大学无缘,因此相对于高中,小学、初中学生压力小、竞争不激烈。小学、初中的“学区房”也没有高中“学区房”那么抢手。

在择校现象最严重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好的公立高中周围的住宅,比一般高中周围的同类住宅贵一倍甚至几倍都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实在买不起“学区房”也没关系,加拿大没有“户口”,想要证明自己属于某个学区,只要拿出诸如银行账单、电费单等由权威部门开具并附有学区内住址的法定单据即可。因此在孩子入学前到学区租个房子“挂号”也同样可行。在温哥华,许多华裔家长就利用这一办法把孩子“加塞”进了好学校。为此,他们不惜从大的独立屋搬进小公寓甚至地下室暂住,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好学校所在学区的租房价格也被哄抬上去了。

与美国一样,在加拿大,好学区很容易和富人区挂钩,因为在加拿大每个社区的教育质量是由社区居民买单。在加拿大买房每年要缴1%-3%的物业税,一般,好的学区物业税也会比较贵。

这笔费用交给地方而非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基本将其投入在学校和公共设施上。在部分城市,有些纯居住区的学区居民还要缴纳额外的学区费,因为这些高级住宅区内没有大型的商业和企业,居民就要多承担一些教育经费。有些社区有企业和大商场,政府有足够的税源,居民负担就会小点。比如在安大略省的许多城镇,由于规模扩大需要扩建现有学校并修建新的学校,使得物业税也有所提高。

其他国家学区房普遍存在

英国公立小学实行严格的就近入学制度,一所学校的招生地区有明确界限。因此,学区房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稳定性也更好。

英国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实行了按居住地区分片招收学生的政策,方便学生们就近入学。但是,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一些历史原因,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很大,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择校”问题。在英国公立学校中的一些好学校,一个位置一般会有11个孩子报名竞争。

英国中产阶级的家长们非常热衷于到好的学区买房。久而久之,甚至导致了某地区的房价暴涨、学校被富人的孩子们挤满。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只能去偏远的比较差的学校就读。

调查发现,虽然英国经历了前几年的金融危机,房价有所下降,但是位于好学区的房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急剧上涨。很多家长宁愿多付15%的价格,也要抢下“学区房”。

英国大型房屋按揭贷款机构Nationwide的一项调查系统比较了英国各地公立小学的平均考分和周边房价。该调查发现,学校的标准成绩考试(sats)分数每提高10分,周围住房的售价就会增高3.3%,也就是5860英镑。

德国的学校一般而言资源差别不是十分明显,各个学校师资力量相差不大,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也没有可以供学生和家长参考的任何排名,但是,德国的家长们仍然会对学校挑三拣四,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子女能否与同样出身在相对素质较高家庭的孩子共同成长的“软环境”。

韩国的父母们同中国父母们一样,想尽办法将子女送进最好的学校。

韓国人都认为首都首尔市的教育水平比其他城市高,而在首尔市,人们普遍认为江南地区的教育氛围好于其他地区,因为江南地区有最好的课外学习班,学生们学习氛围深厚、竞争激烈。正是因为这种“地区差异”,“孟母三迁”的故事在韩国绝非个例。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韩国许多家长会从地方城市搬到首尔居住,正是因为教育和就业上的优势,使首尔地区聚集了韩国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由于租房居住也享有在该地区入学的同等资格,因此,在首尔,你常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卖掉自己居住的房子,用这笔房款到教育水准较高的江南地区租房居住,以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在江南地区读书。这也造成了教育水准高的地区的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

新加坡的立国理念非常简单,就是“任人唯贤”,因为这个除了阳光和空气没有任何天然资源的小岛国,唯一能凭借的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素质的人才来自高效优质的教育体系。国际教育机构培森教育集团(Pearson)发表2014年全球教育制度排名报告,前4名分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教育体系兼具东西方特色的新加坡,学区房价格也是“贵”字当头。尤其在名校集中的武吉知马区域,这里的高档住宅一般家庭根本无法企及。

猜你喜欢

学区房公立学校学区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学区房”涉嫌虚假宣传, 业主怒告开发商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中国人到纽约长岛买“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