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之恶 时代之殇

2015-05-30戚颖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

摘要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他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其深邃的思想、洞悉的眼光和跨时空的意识,用戏剧的形式为人类奉献出一席席丰富无比的精神盛宴。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人物形象,其中很多反派人物更是深入人心。本文将以《奥赛罗》中的伊阿古、《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麦克白》中的麦克白为例来品析莎士比亚戏剧中反派人物的内涵,进而把握其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戏劇主题、彰显时代精神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 反派人物 艺术价值

一 推动情节发展——伊阿古

伊阿古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奥赛罗》中的一个反面人物,他虽然不是莎士比亚所要展现的悲剧典型,却在整个剧作中起着桥梁架构的作用。奥赛罗、苔丝狄蒙娜、凯西奥等人都不过是伊阿古一手操纵的“棋子”,全剧的情节发展是以他的阴谋实施为线索的。伊阿古一步步地控制了所有人物,直到他得意于中计被毁的奥赛罗成为自己的牺牲品。

伊阿古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奥赛罗任命了“从来不曾在战场上领过一队兵”的凯西奥作副将,而他只能“充一名旗官”,心里产生了可怕的嫉妒与报复之情。剧中的第一幕便是从伊阿古挑拨离间开始的。他唆使罗德利哥在深夜吵醒勃拉班修,企图破坏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好事”,从而取得罗德利哥的信任并骗取钱财,以便进一步达到报复奥赛罗的目的。至此之后,伊阿古的恶行一发不可收拾。在戏剧冲突的第二阶段,伊阿古继续对剧中其他人物设置陷阱。伊阿古知道凯西奥“一喝酒头脑就会糊涂起来”的弱点,便想尽办法劝凯西奥多喝几杯,希望喝多了的凯西奥会“像小狗一样到处惹是生非。”面对奥赛罗,伊阿古一方面装着对凯西奥有情有义的样子,一方面却又不露声色地将过错推给他。两面三刀的伊阿古既为自己的晋升之路扫除了障碍,又为凯西奥下了一个圈套——凯西奥恳求苔丝狄蒙娜帮他在奥赛罗面前求情。而当天真无邪的苔丝狄蒙娜真的这么做的时候,伊阿古便展开了新一轮的挑唆,说苔丝狄蒙娜之所以替凯西奥求情只是恋奸情热的缘故。伊阿古利用苔丝狄蒙娜的善良来诋毁她的名誉。最终,伊阿古对苔丝狄蒙娜与奥赛罗的美好爱情进行了最后的致命一击——他利用奥赛罗的嫉妒和轻信,在苔丝蒂蒙娜丢失的手帕上大做文章。伊阿古把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寓所里,终让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确实有奸情,奥赛罗将苔丝蒂蒙娜杀死。虽然“诗的真理”在这里没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但奥赛罗最终还是发现了苔丝蒂蒙娜的清白无辜,他以自戕来惩罚他自己。在戏剧的最后,奥赛罗说:“总督大人,怎样处置这一个恶魔般的奸徒,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用怎样的刑法,都要请您全权办理,千万不要宽纵他!”而随着伊阿古阴谋的败露,戏剧冲突也得到了解决。

除了伊阿古设计的一个个阴谋掀起了戏剧冲突,伊阿古自身的矛盾心理也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可以说,伊阿古对奥赛罗始终存在一种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是超我和本我两者关系的基本特征。混合着的同等爱恨情感同时在这些心理动因或虚构之间来回流动,心潮涨落和交错使得“我”,即那不幸的自我,焦灼而沉沦。奥赛罗之于伊阿古,是他所鄙视的黑皮肤的“摩尔人”,但在潜意识中伊阿古是通过奥赛罗来寻求自身价值、获得自我肯定的。这种矛盾心态控制了伊阿古,致使他最终走向了毁灭。伊阿古的毁灭是必然的,因为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伊阿古说:“我非当下之我。”他深知自己已成为空壳,因为那存在的唯一施予者、战神奥赛罗已经弃他而去。伊阿古因此选择毁灭他的战神,把他认可的唯一现实与价值贬成一团混乱。可以说,魔鬼代言人伊阿古的身上拥有一种消极的能量,但他却是能让人信服。这是因为伊阿古超越了单纯的坚忍并暗示了一种超越快乐原则的持久冲动,这也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西方虚无主义。而正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反派人物的虚无特质才推动着剧中故事情节的不断演进。

二 深化戏剧主题——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这部剧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犹太商人夏洛克这一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反派人物。夏洛克是西方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在剧中,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签下“一磅肉”的借约。不巧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便去法庭控告,要安东尼奥偿还“一磅肉”。当法庭调解让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拒绝了。他冷酷而决绝地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没有丝毫的同情与犹豫。夏洛克的终极目的,不是放债聚财,而是疯狂的报复。这也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夏洛克一心想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其贪婪残酷的嘴脸确实令人鄙夷。但人们却会对他产生一种近似怜悯并充满正义感的同情——也许,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并非毫无道理。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从表面上看是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放高利贷者间的矛盾。西方资产阶级工商业者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扩大经营范围,但如果借贷利率过高,便很难继续投入再生产,也就无法获利。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到处流浪,必须依靠自我奋斗来生存下去。他们机警理性并擅于经商,甚至可以聚集某些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犹太人放高利贷的行为引起工商业者的强烈反感。但夏洛克不仅是放高利贷者,更是犹太人,他们之间的矛盾可以上升为民族、宗教间的矛盾。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犹太人在英国所受的压迫不亚于欧洲任何国家。因此在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长期以来一直过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生活。正如夏洛克在第三幕第一场所说:“……他侮辱过我……笑蔑视我的民族,离间了我的朋友,怂恿了我的敌人;为什么呢?因为我是犹太人。犹太人没有眼睛吗?没有手,器官,长宽高,感受,爱怜和激情吗?他不是和基督徒吃同样的食物吗……”这是一个受压迫者向全世界发出的声音,更是整个犹太民族对基督教徒阵营的控诉。虽然莎士比亚的时代已过去了几个世纪,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性质的高利贷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因信仰、种族不同而产生的歧视、战争却依然存在着。而正是宗教与信仰之间的互相敌对才造就了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夏洛克。

因此,可以说,夏洛克与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反派人物不同,他的报复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其他反派人物当然都各有干坏事的动机,但是他们的动机不值得同情。夏洛克却不是这样,他对于反犹太主义的控诉是站得住脚的。对于长期处在种族压迫下的犹太民族来说,夏洛克无疑是个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他敢于要求公正,敢于对敌人发动报复,敢于为整个犹太民族抱不平而对宗教约束做出正面的抗议。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洛克的精神是高尚而庄重的。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夏洛克这个反派人物的特殊种族身份来深化该剧的主旨。

三 彰显时代精神——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特别的一部。在其他三部悲剧中,哈姆雷特、奥赛罗与李尔王这三个主角虽都有缺点,但最终被定位为“好人”。而麦克白基本上是个“坏人”,他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真实、最饱满的反派人物,也是一位本身便是主角的反派人物。麦克白原为一个万人敬仰的英雄,但是在浊流泛滥、利益熏心的岁月里,经受不住野心和权势的蛊惑,脱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跌入弑君篡位的罪恶深渊。

麦克白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一早便有野心。剧目一开头便以三个老巫婆的出场点出麦克白朦胧的弑君篡位的欲望。接着通过麦克白夫人之口得知——他“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麦克白在平定叛乱、被封为考特爵士后,野心再次膨胀了。他说:“星球啊,藏起你们的火吧!不要叫光亮看到我的阴沉的欲望吧;不要让眼睛看见受做的事情;放下那些眼睛怕见的事情吧。”麦克白骨子里的不安分在妻子的怂恿下彻底地释放出来,他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终于“下了决心,竭尽全力干这可怕的勾当。”麦克白在篡夺了王位之后,又残忍地杀害了班戈父子。而最丧心病狂的是屠杀了麦克德夫一家。麦克白终于成为了王,然而却是一个暴虐而又非法的王。最终的麦克白在人民的反抗中走向了毁灭,身败名裂、自杀身亡。

在塑造麦克白这个反派人物时,莎士比亚“不再单纯地处理都铎王朝时代的政治思想,而集中力量描写王冠,即王位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所具有的魔力”,精心刻画了麦克白犯罪前后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白璧德提出人文主义这个词最初意味着“信条”(doctrine)与“规训”(discipline)。在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这种人文主义却逐渐走向它的反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晚期,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社会变得混乱黑暗,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的主张已“走火入魔”,衍生为可怕的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已经丧失了理性与德行的人们认为只有爬上至高的权位,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为了成為这样的“王者”,人们不惜以牺牲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甚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正如该剧中一开头在闪电和雷鸣中出现在荒野上的三个巫婆的叫嚷:“美是丑,丑是美”。在那个真理沦丧、黑白颠倒的特定时代,人们被邪恶的欲望控制了心灵,成为残暴而卑贱的野兽。面对这可怖的社会现实,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亚不能不悲愤,不能不反思:这时的社会急需一种内在力量的约束。麦克白即是莎士比亚经过审视与思考之后写出的,在这个颠倒混乱的社会中丧失了内在约束力与理性力量的反派人物。他试图通过麦克白这一人物来警醒世人:权欲和野心竟会使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蜕变为祸国殃民的恶魔。麦克白所具有的悲剧审美特质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正是因为莎士比亚立足于时代,剧中的反派人物才会有更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莎士比亚在写历史的过程中擦亮眼睛,将反派人物铸以时代的灵魂。

四 结语

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戏剧史上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奇彩。莎士比亚凭借他的天才造物赋形,其笔下的世界是那么广博辽阔,人物是那么的饱满生动。他所塑造的这些反派人物,尽管心灵是丑陋的,灵魂却是真实而深刻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反派人物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其艺术价值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 索天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其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杨劼、栾栋:《白璧德人文思想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5] 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王雅升:《莎士比亚作品述评》,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戚颖,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结合中国画教学谈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及大学的功能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对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探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