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实用技能课程实施问题探讨

2015-05-30曾祥雯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实施

曾祥雯

【摘要】作为贫困地区的黔东南,结合州情实际,按照新课程目标要求,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在广大农村初中开设实用技能课程,在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服务调整成为培养“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实用技能 农村初中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3-02

黔东南是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地区之一。贫困和落后是黔东南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黔东南的主要任务。近十年来,为改变农村教育不同程度脱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决定加大农村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大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力度,黔东南在全州农村初中开设实用技能课程,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培养“一能种、二能养、三能务工经商办工厂”的新型人才打下基础,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增强了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效果较好。同时,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在农村初中开设实用技能课程是兴办农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基础素质,使其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自食其力和发挥作用。“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举办农民满意、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中的50%以上要回到农村,黔东南的比重更是高达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由于农村普通中學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学生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因此,在广大农村初中,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技能课程,向学生传授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常见技术、项目和生产经营方法与策略,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各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培养实用技能的兴趣,学会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势在必行。

同时,在这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当今农村工作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要提倡三百六十行,种菜也好,养猪也好,吹唢呐也好,民族歌舞表演也好,每一行都有出息,都能成为“大王”,都有人宣传他,羡慕他,他自己很得意,感到天下的路是很多很广的,就幸福了。如果成功的路只有一条,人们的幸福感就会下降。而当前的教育,脱离人们需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后果,只有少数胜利者,多数升学无望的失败者沮丧地步入社会。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实用技能教育课,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农村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主动适应社会,此举不失为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一大途径。

二、制约实用技能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这些年放弃普通高中读技校的学生多了起来,但不少学生其实是迫于无奈做出的选择,这说起来多少有点悲哀。

1.重学历、重文凭思想作祟。社会长期以来“重文凭,轻技能”的传统观念,社会上不少人觉得技校“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也影响着要做选择的毕业生和他们的家庭。我们国家唯文凭论的思想根深蒂固,学历、文凭的确是一些人不认可技校的最根本原因。传统的方式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丰富程度不够,也会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把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限制在专科层次,导致很多动手能力强、悟性高的人才不一定走职业教育这条路,而是选择了普通高中然后读本科。一些中职、高职学生也能进入到好的单位,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前途被“卡”在了文凭上。一些单位即使认可你的技术、能力,但有文凭等条条框框,没有达到就很难进入。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低人一等”、“不到万不得已不选择技校”等较为普遍的心理。

2.官本位思想作祟。农村中学所处的环境是有其特殊性的。譬如在(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由于传统因袭等诸多因素的积淀,农村普遍存在着把能否培养出“当官”“名人”(学而优则仕)作为判断教育价值的尺度。一旦(学校)教育能使其子弟跳出“农门”,教育功利性则会使人拼命读书,掀起一股“普通高中”、“大学”热;反之,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新读书无用论”像潮水一样在农村地区漫延。究其根源,也就在于人们受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地影响,而没有认识到教育除了其功利性以外,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以及其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

3.学校课程安排地位尴尬。黔东南早在2004年全州初中学校开设实用技能课程,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出现“说起来重要,实施起来次要”的尴尬。如学校在安排课时时往往把它和一些主科进行搭配,以便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主科上,学生在学习时能学就学,有的学生在上课期间甚至去做主科的作业,家长过问学生的成绩都是只问主科的成绩;现有的初中教师队伍长期从事的是传统的基础学科教育,难以胜任授课任务,而新增教师、外聘教师又无经费和政策支撑;因无经费和政策支持,学校自建实训基地,或是共享其他学校、行业实践基地的难度都较大等等。

三、推进黔东南农村初中实用技能课程实施的途径探讨

1.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实施“5+1分流教育”。具体做法是:将初中三年学制分为6个学期,前5个学期进行普通的九年义务教育,第6个学期则进行“分流”,即部分不能进一步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以职业“活动教育”为主修科目,其他学生则继续接受普通中学的义务教育。如此这样,既可保证落后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有利于学校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既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农村职业(中专)学校培养后备特长生,同时农村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即加入“打工潮”,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立足民族地方实际,突出专业特色。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的主要聚集区,不仅自然生态良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潜力巨大,所以,在广大农村初中的劳动技能课程的设置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紧密地联系区域实际,要实用、有用、管用,要能吸引广大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针对未来人才的岗位流向和职业特点,进行设置和改革,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良性循环,增强学校的活力与发展后劲,为当地产业发展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服务。

3.以推进高考改革来引导学生对实用技能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据媒体报道,为此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也就是现在的高考。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未来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这项改革对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绝对是好事,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认可端正后,学生学技能的热情会被激发,改革力度如果很大,困扰学生、家长的文凭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总之,广大农村中学只要立足农村实际、地区实际和民族实际,挖掘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面对新课程改革,让一些喜欢技术、擅长动手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技能成才,也让更多的学生不再是无奈而是由衷地选择学技术。

参考文献:

[1]施显胜.关于中職教育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思考[J].广西教育·C版职业教育,2010,(第2期)

[2]程天赐.课改,办农民满意的教育——贵州启动新一轮初中实用技能课程引热,《农民日报 》(2011年09月10日05版)

[3]李欣欣.转型期教育改革方略[J].瞭望新闻周刊,2010,(第23期)

[4]杨朝阳,于海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几点做[J].经营管理,2011.05

[5]中国教育学会,贵州省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实验情况报告,时间:2012-11-29 19:58:00.http://www.cse.edu.cn/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186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实施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