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2015-05-30毛晖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互助合作测力计弹簧

毛晖

【摘要】从物理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作用,保证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知识的获得、探究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做一些探索,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2

一、教学案例之《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对“浮力”探究结果的完善与深化。教材通过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代“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从而知道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就越大。不难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因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则浮力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在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协作进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功效。

教学片断:(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收集等环节,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实验:

1.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2.如何测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盛有水的溢水杯、小塑料桶等。

进行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

2.将溢水杯装满水,再将钩码慢慢浸没与水中,直到溢水杯里的水不再溢出,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及钩码排开的水的总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F浮=G排。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此结论同样适用于气体。

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师应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首先,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 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如何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各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解决猜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成功愉悦的感觉更加急切。各小组直抒己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设计出多组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利用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的主体角色显露无遗。

二、教学案例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各個小组按照不同要求进行预习,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从同学完成情况看:接近半数同学了解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少数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或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实验方法欠合理、严谨。

教学片断:

1.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分别用卫生筷夹玻璃球看谁夹的牢。

设疑:怎样夹玻璃球不易掉下?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仍然能够继续前进?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2.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引出摩擦力概念。

3.教师活动:

设疑:关于滑动摩擦力同学们已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要了解?

4.小组活动: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提出问题。

5.教师活动:

(1)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指导学生代表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1;

(3)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 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2;

(4)指导学生代表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

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指导各组分析摩擦力大小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6.师生互动:

同学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

7.学生活动:

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自主探究、研讨、交流合作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自主完成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在传统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如何设计板书引起学生注意等等。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过程。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必然趋势。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

小组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思路、见解、看法与其他同学共享。学生拥有了合理组合、分工协同的机会以及与他人交流、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对小组互助学习如何取得所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认真评估以下问题:

①如何让学生去开展有价值的小组合作。教师要教给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角色分配、任务分工、交流方法等,给每个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机会;

②没有经过训练的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显得凌乱、粗放,对大多数学生效果甚微。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需要教师恒而持久、坚持不懈的训练。每个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偏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③培养学生敢于表述见解和看法的意识;

④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互助合作成果的愉悦,才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在听课中,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效果。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缺乏全体学生的合作与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显得低效低能。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学生学习习惯、行为和方式没有质的转变,一堂课中绝大部分同学不能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适应了做一个旁听者。教师过度地表扬正确,只是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而大多数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怕被别人讥嘲,干脆充当观众、看客。这样的教学行为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失去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的宗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才是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互助合作测力计弹簧
析弹簧模型 悟三个性质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时间弹簧
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青年学生回乡后能否参加互助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