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狄帕:后现代互文迷宫的一朵奇葩

2015-05-30常剑若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互文性托马斯

摘要 托马斯·品钦的小说《拍卖第49批》通过改写或延异希腊神话、民间传说等雅俗文化文本,隐喻女主人公俄狄帕的主体意识和心路历程,呈现出明显的互文性特征。本文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在小说中的运作机制,探寻品钦小说独特的神话品性,解读品钦对美国后现代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

关键词:托马斯·品钦 《拍卖第49批》 互文性 神话品性

一 引言

托马斯·品钦的小说《拍卖第49批》(以下简称《批》)被誉为后现代小说经典之作。小说从热力学和信息“熵”定律的视角,运用独特的黑色幽默手法,通过记述女主人公俄狄帕的后现代迷宫探险之旅,为读者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沦为“荒原”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幅众生相和社会全景图。国内学界多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角度探讨《批》的不确定美学、迷宫、语言游戏等后现代特征。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批》吸收、改编了希腊神话、民间传说、油画艺术、大众文化文本以呈现女主人公俄狄帕的人生际遇和女性主体意识,小说呈现出显著的互文性特征。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文镶嵌而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罗兰·巴特认为,“每一文本都是互文文本;在该文本之中,其他文本——先前文化的文本与周围文化的文本——以或多或少可被辨认的形式而在种种不同的层面上出场:每一文本都是由一些旧的引文编织而成的新织品”。也就是说,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各种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实践之间都有相互指涉的关系;每一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文本与文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作为文本阐释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的开放结构和指涉性特征,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将众多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范围,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进入到多重对话层面。

程锡麟把互文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归纳为引用语、典故和原型、拼贴、嘲讽的模仿和“无法追朔来源的代码”。这五种情况在《批》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女主人公俄狄帕的刻画层面,品钦尤其运用了第二种:借用或者延异希腊神话、民间传说、油画艺术和大众文化的经典意象来隐喻她的心路历程,小说文本表现出与众多前文本和周围文本的明显互文关系,使小说在互文性迷宫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神话色彩。

二 俄狄帕与俄狄浦斯神话

小说女主人公俄狄帕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上层社会家庭主妇,被前大款男友提名为其遗产执行人。一出场,其名字与著名希腊神话人物俄狄浦斯的关联就引起读者的好奇。从字面上看,“俄狄帕”就是“俄狄浦斯”的阴性形式,那么俄狄帕是否真的人如其名,是俄狄浦斯的女性翻版,长于猜谜解惑、立志拯救万民,聪明绝顶却又命运多舛,无意中杀了父亲/母亲,与母亲/父亲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呢?然而小说从头至尾根本没有提及俄狄帕的父亲、母亲或任何血缘相近的长辈,更别说发生经典的俄狄浦斯情结了。有研究者认为皮尔斯就是俄狄帕的“恋父对象”,但此论断未免过于牵强。皮尔斯不过是俄狄帕的前男友,一年前二人就已分手;即使他数月前曾于凌晨三点给俄狄帕打过一通神秘的、令她摸不着头脑的电话,他们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纠缠不清的情结。皮尔斯出乎意料地提名俄狄帕为其遗产执行人,动机也不过如她所猜测,是要给她布下一个盘根错节的“迷宫”,彰显自己死而不僵、操控一切的能力。那么,品钦如此命名他的女主人公究竟用意何在?

随着阅读深入,我们发现俄狄帕与俄狄浦斯看似除了名字外毫无关联,实际上却有着高度相似却又迥然各异的谜一般难解的命运。首先,二人都需要解开重重谜语,不得不在无处不在而又无路可逃的咒语和迷宫中追寻扑朔迷离的真相,找回迷失的自我。俄狄浦斯要解开的是杀死前王的凶手和自己的身份之谜,最终却发现原来凶手就是自己;他一出生因“杀父娶母”的神谕而遭生身父母抛弃;成年后为躲避这一神示,在逃离被他当作生身父母的养父母的途中却误杀生父,其后又与生母结婚生子,最终也未能逃脱冥冥中注定的弑父和乱伦的神人共弃的命运。相比而言,俄狄帕固然没有惨绝人寰的命运,却同样面临破解双重謎语的使命:解开盘根错节的皮尔斯遗产之谜,同时揭开与皮尔斯的遗产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地下邮递系统“特里斯特罗”的秘密。她的追寻同样历尽波折:似乎不断有所发现,答案却永远似是而非;好像一次次逼近真相,谜底却始终扑朔迷离。最后在遗产拍卖会上,“她在座位上往后一靠,等待着第49批拍卖品(皮尔斯生前收藏的一批可疑的特里斯特罗伪造邮票)的叫卖”和神秘竞拍人的出现,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二人的另一共同点在于对真相坚持不懈的追寻。俄狄浦斯追寻的与其说是凶手和自身身份,不如说是隐藏其后的真相,是人类对自身和其所处世界的正确认知,这才是真正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虽然数次意识到真相的可怕,俄狄浦斯却并未停止追寻;成功揭开的谜底宣告的虽然是其命运的败落,然而他自证其罪、勇于承担、自我流放的勇气却使他成为伟大的希腊悲剧英雄。相比而言,俄狄帕追寻的表面上看是皮尔斯的大宗遗产和特里斯特罗的秘密,实际上却是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的真相以及女性在后现代社会的主体身份,“她的发现也同样令人恐慌,象征着人类的探索和命定的悲剧”。虽未能解开皮尔斯遗产和特里斯特罗谜团,然而从精神层面来看,她的失败也标识着她的成功。在追寻过程中,俄狄帕从一个精神空虚的中上层社会家庭主妇,成长为勇于冒险,和社会底层及边缘社会群体打交道的、深入探寻社会痼疾与救治良方的“侦探”,找到了后现代女性自身的生存意义。

三 俄狄帕与其他文化经典

小说中,品钦还借用民间故事和雅俗文化文本来隐喻俄狄帕的心路历程。小说首先改写了《格林童话》中拉彭泽尔的故事,并运用墨西哥著名油画艺术家雷梅迪奥斯·巴罗的作品《绣地幔》来隐喻俄狄帕的女性主体意识。俄狄帕先是觉得自己就是被女巫囚禁于密林高塔的长发姑娘拉彭泽尔,“期待着有人来说‘嘿,把你的头发放下来。”皮尔斯则扮演了王子的角色:虽没能借她的长发爬上高塔,却“用他许多信用卡中的一张作为开锁片”打开塔门与她幽会,俘获了她的身心。然而他们并没过上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般的幸福生活。她仿佛刚刚逃离一座高塔,却误入了另一座同样密闭的塔楼,成了油画《绣地幔》中被囚禁在圆塔顶楼的绣女,绣着一种花毯,那花毯“不断从偏狭的窗口溢出,掉入虚空中,无望的想把那虚空填满。这里,“绣制花毯”隐喻俄狄帕的生命活动,其结果是怎么也填不满生活的虚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俄狄帕意识到真正囚禁她的并非是塔楼,而是“匿名的恶毒的魔法”:后现代社会秩序。她凭借着女性本能试图理解并突破它的运作机制,却发现“那种塔无处不在,解救的骑士又不是它的魔法的对手”,最终只能长叹,“那还能如何呢”?

后来俄狄帕前往皮尔斯地产总部所在地圣那西索(San Narciso)市,暂住汽车旅馆Echo Courts,并与另一个遗产执行人梅茨格律师发生了一场婚外情。这里虚构城市、汽车旅馆的名字以及旅馆前矗立的宁芙女神像与希腊神话有明显的互文性,影射希腊神话中拒绝宁芙的爱,却恋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在水畔郁郁而终的美少年纳西索斯。这里的纳西索斯既象征美国文化对其梦想的自恋,又影射俄狄帕婚姻和爱情生活中的三个男伴。前大款男友皮尔斯俘获了她的爱情,却耽于日益膨胀的无限扩张财富的野心而把她抛于脑后;现任丈夫马乔曾在废旧车辆交易所工作,接触了太多下层社会的黑暗、污浊和绝望,失去了生活的激情,依靠致幻剂来逃避精神空虚,无暇顾及妻子的感受;婚外情人梅茨格靠英俊长相引诱她堕落,对她始乱终弃。宁芙女神的形象指涉俄狄帕:她们的脸非常相似。希腊神话中,宁芙因宙斯对她的痴迷而被善妒的赫拉诅咒,只能重复他人话语的尾音,无法向纳西索斯表达爱意而日益憔悴消损。这里宁芙与人交流的失语影射俄狄帕爱情和婚姻失败的原因:后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沦为“荒原”;技术统治与理性异化造成了人性残缺和萎缩,人们被物化、被隔离,由于交际的无效和缺失,甚至夫妻和爱人之间也因无法进行心灵对话和灵魂交流而渐行渐远。

小说还借用大众文化文本“小女孩玩芭比娃娃”的形象隐喻俄狄帕与梅茨格的私情:“他花了二十分钟来把她翻来翻去……她觉得他仿佛是按比例扩大的,短头发的,一本正经的小女孩在玩一个芭比娃娃”。这里,芭比娃娃影射俄狄帕青春美貌却精神空虚,而又不甘成为听任男性摆弄的玩偶的女性主体意识;梅茨格作为摆弄芭比娃娃的小女孩的形象,一方面暗示了他逢场作戏、以玩弄女性为乐的性格,同时为他后来抛弃俄狄帕,与一个年轻女孩私奔埋下了伏笔。

四 结语

俄狄帕正是以做遗产执行人为契机,走出幽禁自我的塔门,融入现实社会,深入社会底层发现真相,以实际行动追寻生存的意义。在与无政府主义者、右翼极端分子、科学怪人、少数族裔、流浪汉、精神病患者等被剥夺了这种或那种权利的“美国梦失眠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俄狄帕发现了后现代社会表面的虚浮和繁华背后熵增日渐加剧、沟通日益困难,人类不断走向“热寂”的症候以及救治良方:正如科学怪杰尼法斯蒂斯所说,“信息交流是关键所在”,是拯救人类免于走向“热寂”厄运的唯一出路。而人与人之間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交流无疑源于真诚的爱与关怀。而俄狄帕正是在这样的追寻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启示,对弱势群体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母性、温柔和救助愿望,终于走出后现代秩序禁闭自我的高塔,完成了女性主体重建,找到了生活、生命和生存的价值,成为品钦倾心打造的后现代互文迷宫中一朵散发着耀眼的神性光彩的奇葩。

“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给我们留下了美国各个时代的形与神,将来回顾20世纪下半叶,时代感最强,美国气息最浓,体现美国精神最透彻的小说家也许就是托马斯·品钦。”品钦的《拍卖第49批》之所以能入选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遴选的、自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列,令众多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折腰,正是由于其蕴含的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形与神和强烈的美国精神与独特的神话情结,以及深刻的后现代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Kristeva.Julia.Word,Dialogue and Novel.Torilmoi.The.Kristeva.Reader.[C].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6:37.

[2] 张智庭:《罗兰·巴尔特的互文性理论与实践》,赵毅衡、蒋荣昌:《符号与传媒》,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

[4] 但汉松:《〈拍卖第49批〉中的咒语和谜语》,《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7期。

[5] 托马斯·品钦,叶华年译:《拍卖第49批》,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6] 钱满素:《读品钦的〈叫卖49号〉》,《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常剑若,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互文性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