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区域游戏中“教学做合一”理论运用初探

2015-05-30方旭成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

方旭成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一种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爱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加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特别是自主性游戏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呢?如何不让游戏变得单一呆板呢?如何在游戏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智慧,从游戏开展的环节入手,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小班区域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1-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区域游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小型缩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展交往能力的主要途径。幼儿游戏中的行为通常都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体现,若能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载体,游戏过程做到教学做合一,充分发挥游戏的有效性,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那么如何在小班的区域游戏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呢?我针对区域游戏开展的三个环节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游戏前:教学做合一的介绍

幼儿如何游戏,怎样才能发挥游戏的有效性,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游戏环境的创设。对于游戏环境的创设,除了游戏材料的投放,另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游戏的主题安排。在幼儿园常常会看到不同的区域:娃娃家、表演区、建筑区等等,这些区域是在第一次游戏前就设定的吗?答案是:不完全是,大部分是跟着幼儿游戏的环节、游戏的进程发展,根据教育教学主题而慢慢增设出来的,幼儿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到底新的主题、新的材料应该如何增加才能使孩子与环境产生更多的互动呢?

【案例】一次自主性游戏中,一个娃娃家的妈妈推着小推车,宝宝坐在推车里,妈妈推着宝宝在建筑工地旁边兜来兜去的。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妈妈想带宝宝去看表演,在等建筑工地的电影院完工哦!于是就在游戏主题中增添了一个表演区,目的就是能让游戏情节更丰富。在第二次游戏前,教师出示表演区的游戏材料,进行讲解,最后问孩子,理解了吗,没有一个孩子说不理解的,就这样游戏开始了。

在游戏中发现,表演区的孩子一直徘徊在材料旁边,不断的更换头饰、衣服,但却没有人在音乐中动起来,没有人表演。另外,今天是新开的区域,很多人来看表演,有的甚至忘记了自己今天是哪个区的。

【分析】在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使得游戏情节有了发展,老师发现游戏中需要一个表演区。于是增设了表演区,而在面对新的区域孩子们都很兴奋的情况下,老师却只是介绍了有哪些材料,而没有进行材料使用、表演区场景创设的尝试,没有请孩子来试一试,就这样进行了游戏,就导致了游戏中孩子对材料很感兴趣,而忽视了材料的用途。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幼儿有满足游戏的权利。教师要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的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是以孩子为主的,那么在介绍材料时也应考虑到孩子,考虑到何种方式才能让孩子最易接受的。

二、游戏中:教学做合一的指导

研究表明,成人参与儿童的游戏可以提高儿童游戏的质量及技巧。但是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该何时介入、怎么介入才能更利于游戏的发展呢?介入游戏的时机,应观察而定。在教师的观察下再决定何时介入游戏,适时的帮助幼儿发展并延伸其游戏。

在游戏中,当教师看见幼儿游戏中的不恰当行为时,常常会通过简单的言语和幼儿做沟通,事实证明,这样是完全不够的,尤其是当面对小班孩子时,言语对他们来说比动作或图片更难理解。

【案例】一次游戏中,老师看到面包店的生意挺好的,服务员更是手忙较乱的在整理东西。但是仔细看一会,才发现原来是买东西的人自己在拿东西、还东西,看起来是生意好的不得了,其实是一个无交流的过程。于是,老师走上前去,说:“当看到有人来时,你可以说欢迎光临,你需要什么,当客人买完东西要走时,你要说欢迎下次再来。买的时候要看好,不能买很多哦!”说完,老师看着两名服务员,问:“懂了吗?”服务员都点点头。于是老师离开了,等游戏结束的时候发现是面包房整理的最慢。

【分析】老师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及时介入解决。但是却只是用告知的方式说了说,其实孩子并没有理解,结果导致最后面包店的很多东西都被客人买走,来不及收拾了。

教师在参与指导幼儿游戏时,常常会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等方法来参与游戏。但是案例中的情况,对象是小班孩子,教师的目的是想增加孩子在游戏中的交流、互动,教师采用了语言指导法。语言指导法是教师通过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等不同的形式语言,在游戏中对幼儿说不同的话,达到指导游戏的效果。很明显,在案例中,教师采用语言指导的方式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根据陶行知老师的教学做合一原理,面对小班孩子,教师可以直接的介入指导游戏,以自身的师范来让孩子学会简单的互动方式,发展孩子的社会性。

三、游戏后:教学做合一的评价

游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游戏观,对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对于改进游戏中的问题,推动游戏的发展是尤其重要的。現在幼儿普遍存在的游戏评价模式就是由教师先进行本次游戏情况的总结,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再对个别表现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出现问题的区域指出修改意见。在游戏中,不管是前还是游戏后,都应该以孩子为主,而不是一场空洞的说教。但是,当孩子无法回忆起游戏情节时,教师该怎么办呢?

【案例】一次游戏讲评时,教师问孩子:你今天玩了什么区?你是怎么游戏的,游戏时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孩子回答:今天我玩了面包房,我很开心,没有遇到问题,说完就坐下了。但事实上那天游戏中,面包房是有问题的。于是教师将游戏时拍的面包房的照片呈现出来,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这时刚才说没问题的孩子又举起了手,指出:我们都出去收东西了,面包房都没人了。在孩子发现的时候,教师可以顺利将情节推下去:两个服务员都要出去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商量呢?并请两名幼儿来试试。

【分析】小班孩子不可能将游戏情节完全的再现出来,这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材料重新创设出游戏的情境,帮助孩子回忆,并通过情境下的教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再结合幼儿自己的尝试,基本上就能够充分理解了。

重视游戏的结束部分,在游戏结束时让幼儿按照一开始的摆放顺序整理好玩具,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并让幼儿对游戏进行讲解和评价,在讲解或评价中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适当重现游戏情境,一起讨论游戏中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法,既能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者,是在不断发展的个体,因此要使孩子在游戏中不断的成长,教师的指导是极其重要的。适时使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在游戏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好的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1

[2]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3]何桂香《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农村读物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