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大学新生“心理断乳期”的思想引导问题探究

2015-05-30史俊清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引导大学新生

史俊清

摘要:作者在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建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新生思想成长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掌握规律并加以积极引导,使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断乳期;思想引导

一、大一新生在“心理断乳期”存在的群体性特点

大学阶段属于青年概念中期,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长期转变的重要时期,心理学上又称为“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生理上已经成熟而心理上却仍处于在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理不适应以及其他精神方面的困扰。这时,个体心理外部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身,开始考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成为自己期望的人。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发现”。就我国国情而言,大学一年级新生恰好处于由范围狭小、学习生活内容单一的高中阶段迈入大学——这个小型社会的开放式学习环境,面对来自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挑战,心理经历一场由依赖向独立过渡的嬗变,因此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给予极大关注引导的阶段。

在广泛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存在一些群体性问题和特点:1、难以适应大学开放式自主学习。超半数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2、难以适应全新的集体环境。多数学生与大部分同学相处得还可以:7.39%的学生则喜欢自己独处。3、处于独立愿望和依赖心理的矛盾中。大多数的大一学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家庭供养,仅有2.22%的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自给自足:0.12%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自己解决问题,不常与家长沟通,认为代沟太深;4、情感脆弱,易感寄托于不适当的人或物,陷入网瘾或陷入快餐式恋情。

二、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

1、对大学新环境适应性差,独立愿望强烈却又依赖思想严重。大一新生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转变,他们体验到了社会、家庭的尊重同时也感到责任与纪律的约束。广大新生主观渴望独立做得好以获得承认,客观却因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自我评价的片面,渴望得到帮助。因此,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往往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这是因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造成心理失调。

2、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缺乏自主性。多数大学新生考入大学后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学习环境的转变,让昔日的骄子们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

3、网瘾问题严重。我国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瘾问题,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网瘾问题尤为严重,逃课、长期上网、打游戏者大有人在。这是因其对学习不适应,不擅与人沟通,生活空虚造成。

4、自我意识过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中73.87%的学生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缺乏良好生活习惯,和对他人的包容。因此大学新生在开始集体住宿生活时往往不适应,经常会出现室友间相处不融洽,导致矛盾集中上升,需要介入调节。

5、人际环境的转变,导致内心孤独感和无助感的攀升。大学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孤独。中学时的朋友因升学各分东西,新环境中又难以短期内觅到挚友。生活中新鲜事物在不断出现,内心自然会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倾诉,有许多的压力要去释放,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6、与异性感情纠葛的出现导致新生在情感之中迷失自我。一些高校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攀比。新生感情还不成熟,对恋爱没有正确认识,为逃避孤独匆忙地谈起了“恋爱”,出于潮流而将自己迷失在感情的纠葛中。

三、针对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易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

1、开展广泛的学前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其明确学业的努力方向。入学初期请经验丰富的专业课老师和有一定威望、经验的学生干部与新生进行交流。凸显教师的解惑作用,仅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引导,既帮助新生适应新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又可解决了新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并逐步培养其自主精神。向新生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使其对新生的思想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新生群体意识。大学生活应多元化,针对大学新生特点开展其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和体育对抗赛。活动设计既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参与面,要调动全体新生参与进来,使其娱乐其中,调节身心。从而使新生热爱大学生活,在活动中获得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其自觉抵制网络的虚拟性、诱惑性,避免成瘾而丧失自我。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形成学生——学生干部——辅导员的网络式合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学阶段学习和生活是自主式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新生群体的关注是必要和及时的,却不能也不应是随时的,不可能时刻跟随学生到寝室、课堂。学生也不应成为被严密看管和监护的对象。因此,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作用。

4、及时心理普查,做好心理疏导:加强辅导员谈话制度,梳理学生思想,高校对新生心理普查多在军训结束后进行,实际工作中这时新生并没有开始真正的学习生活,很多问题还没暴露出来。建议将新生心理普查推迟到第一学期结课考试之前,这才是新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期,能否度过这个关键时段决定学生的整个人学生涯的成败,这就需要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做心理疏导。这是新生身心健康、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

5、进行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建议将就业指导中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提前在新生中进行。各院校可采取毕业生指导中心与院系集中师资力量为大一新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使新生摆脱目标迷失的困惑,明确学习奋斗的目标,逐步树立科学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助于其成长、成才。毕业指导中心与基层院系联合掌握新生的思想特点并加以及时有效的生涯规划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出路问题的要务。要让学生学为所爱,学有所用。

6、对重点学生进行家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校、家一体的教育合力。定期到学苗比较集中的地区召开家长会:适当的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 行家访。工作实践中我发现“问题学生”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单亲、缺乏家庭温暖等等。应提醒新生家长避免过分关爱、过分期待;只重言传不重身教:只关注身体健康,不关注心理健康的误区。提醒家长必须把生命的独立性归还给予女,尊重学生自身的想法和规划;同时对子女的大是大非问题要给予高度关注,与学校积极配合。

7、各有关部门应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切实落实好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需要有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作保障。要切实提高广大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待遇,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如果辅导员队伍评职和工作发展空间狭窄,会极大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应避免盲目地追求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要保证辅导员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第一要务。不要将其所有精力全部拖入事物性工作,给其深入思考、研究对策的时间。

猜你喜欢

思想引导大学新生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积极的思想引导在形成良好班级氛围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生涯辅导方法在大学生思想引导中的应用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新媒体在思想引导中的独特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