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机智寻回失落的课堂

2015-05-30王银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本老师课堂

王银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3-01

孔子有弟子三千,或如颜回般地安贫乐道,或如子路般地直率勇猛,又或如子夏般地文采斐然。种种性格,种种专长,种种处境,孔子总能随遇而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他跟学生那种“沂水春风”般地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着实让人向往。在这里,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还是学生的课堂?已经显而易见了。蒋薇美老师曾经倡导:“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只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都开放。”鸟儿歌唱,花朵绽放,那是因为沐浴着春风与阳光,有了乐趣与激情。我们的课堂如何才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呢?用教师的机智来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模仿性的吟诵

模仿性的吟诵,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该是让文章回归原汁原味,并掺杂个人个性的哪怕是夸张性的吟诵,貌似演课。它与小品、相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这两类。因为它在把艺术搬进课堂的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脱离某些节目俗气的那种吟诵。以文言文为例。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机械、刻板、陈旧,已经异化为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了,更别说让文本回归本色了。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之余分角色吟诵,并且要透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佚之狐为何要推荐烛之武?烛之武为何要推辞?郑伯为何要道歉?烛之武为何要夜缒而出?烛之武为何见到秦伯后不直接说明来意?烛之武的说辞有何技巧?秦伯为何退兵?晋文公为何不同意攻打秦国?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时间后,模仿就可以开始了。语气,情感可以夸张,也可以有道具。一人模仿,他人聆听,可以纠正,可以自己示范,但得讲明理由。最终在达到吟诵的同时,学生对文本内容在读中与争辩中已经了解了。因为吟诵从文字中来,感情从文字中来,思想又与感情并生。虽然学生还不能完全像古人一样在高山流水之间引吭高歌,婉转崎岖,但至少已经部分地还原了古文的原貌,缩小了古今的距离,感受到了古人给我们的亲切。

二、个性化的重塑

老祖宗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的“千曲”“千剑”更多的应该是指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的解读。要有创新的解读,必需充分调动老师的思想、情感、个性以及各种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重塑,化难为易,把一个立体的多面的文本呈现给学生,助他们达到“立体的懂”的境界。

屈原的《离骚》,语言晦涩,时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此类文,我们进入文本的起点一定要低,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任何文章,自有它的经络,我们可以将此文进行分解:1.出身如何?2.降生如何?3.名字如何?4.才能如何?5.潜修如何?6.发展如何?7.行动如何?8.自然如何?9.心情如何?10.主张如何?11.壮志如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课文注释,可用一两个词回答“如何”二字。答无定论,只要合情即可。因为有了脉络,学生就有了方向感,不致于撞得头破血流。等文本熟悉之后,此文就可以改编成一个现代应聘版的《离骚》。这是一个楚王招聘贤臣的现场见面会。屈原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应聘。自然他先陈述自己已有的优势,然后介绍自己现在的心态与所为,即争分夺秒,不断地进修,力求完善,接着发表自己对楚国现状的见解与认识,最后提出自己改良的建议,并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施展的舞台。我发觉,学生的潜能很大,还能对具体情节加以情景式的描绘呢!

三、活泼的联想

在文学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着的艺术家,我们的学生也是,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助其激发。在课堂点拨这一环节,这就需要我们紧扣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在兼顾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向贴近学生的生活倾斜,软化由于知识积累的缺乏而直接导致的学生对作品解读的困难。此时,我们语文老师的灵性就很重要了。

《琵琶行》一文,第二自然段绝对是重点段落,音乐的经典描绘就集中在这里。课堂上,任凭我怎么形容,也难以表达那婉转多变的节奏以及沁人心脾,入人酥骨的音乐美感,还有那高超的演奏技艺。于是,我把这一自然段以一场演奏会的形式介绍给了学生:这是一场明星云集,璀璨夺目的音乐盛会。首先有请田震演绎一首慷慨有力的《铿锵玫瑰》,接着由我们甜甜的杨钰莹小姐献唱一首《让我轻轻的告诉你》,在侧耳聆听,感受甜蜜温馨之后,王心凌小姐带着她的《睫毛弯弯》,活泼俏皮地登场了。哦,连有着国际范儿的《茉莉花》也姗姗地来啦。别急,还有那天外之音《明月几时有》呢。在王菲几度哽咽低徊地演唱过后,就连刘欢大师也来到了我们身边,一曲《好汉歌》嗨翻全场。咦,咋回事啊?雪村大叔怎么也来啦?原来,他是用他撕裂般的声音为演唱会划上句点的呀!学生乐呵呵地听完这一场报幕,对于音乐的节奏变化,各个阶段的声音特点也就有了一个超于感性的认识啦,焉能不活?当然,歌手是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视机更换的。只要我们的灵性大于我们的理性,就能让手中的文本变得跳动起来,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绿色课堂”,就能让学生乐于聆听,产生共鸣,感悟内在。

四、藝术性的加工

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多元化,平民化,大众化了。正在成长期的学生,对于这些都是充满好奇与探究欲的。如果我们能把一些艺术元素植入课堂,诸如地理老师运用小苹果歌曲进行教学,英语老师运用《爸爸去哪儿》的模式安排课堂,历史老师运用穿越剧的形式组织学生识记知识点一样,我们语文老师运用起这些手段来应该是有着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的形象,家喻户晓,所以很难驾驭。如何让学生觉得有汁可吮,有味可嚼呢?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则运用了一首自己改编的歌曲《凤辣子》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歌曲是这样的:“凤辣子辣凤辣子辣/凤辣子凤辣子辣辣辣/凤辣子有个好娘家/凤辣子向来气魄大/凤辣子嫁人敢当家/玩一遭贾府靠脑瓜/凤辣子说话泼辣辣/凤辣子做事火辣辣/凤辣子一来谁都怕/凤辣子生性不怕啥/凤辣子出手怕不辣/抓一把银子说鬼话……辣在声来声也辣呀声也辣/辣在形来形也辣呀形也辣/辣在心来心也辣呀心也辣/辣在手来手也辣手也辣。”就这样,我们风风火火地走进了凤辣子的世界。

同样,《季氏将伐颛臾》可以举办成一场辩论赛,《阿房宫赋》可以改写成《一个帝王的悔过书》,《山羊兹拉特》可以拍成微电影,《雨霖铃》可以改写成一封情书……我们的同学可以做导演,做演员,做制片人,做解说员,做辩论赛手,做裁判等等。形式不拘一格,课堂自然摇曳多姿。

现代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主动性和体验性是它最明显的特征。让每一只鸟都歌唱并不是强行撬开它们的嘴,让每一朵花都开放也并不是强行掰开它们的花瓣。教师运用各种机智激活课堂正是居于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配以教师适当的指导,便会使整个语文课堂达到“沂水春风”的境界。

回归教育的自然与本性吧!给学生的心灵一个游曳的空间,让其呼吸得畅快与自由。沂水春风,舞雩歌咏,要想让思想在绿洲升腾,非解下金箍与符咒不可。

猜你喜欢

文本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六·一放假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