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5-30李明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项目驱动翻译教学

本课题为保定市科学技术局2014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项,课题编号为14ZR045

摘要: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翻译项目为对象的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了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翻译;项目驱动;教学

翻译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在中国的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翻译协会资料显示,当前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达90%。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翻译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法是一种以讲授、练习和输出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机会有限,学习被动,兴趣难以被激发。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项目活动和学生为中心。在项目驱动的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互相协作完成真实的翻译项目,完成自身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学家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他指出,采用被动学习的方式,学生在两周后对所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而采用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能够达到50%以上。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也对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平均留存率进行了科学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讲座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平均留存率仅仅达到5%;采用阅读法、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分别为 10%、20%、30%、50%、75、和90%。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为了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一理念符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倡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担起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实践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设计

在项目驱动的教学中,项目的确定、完成以及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成为配角,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理论学习、下达翻译任务、分析任务、分组实施任务、小组自主学习、验收和评价等六个阶段。

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给学生上一至两次翻译入门课,主要介绍翻译的本质、译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职业译者的责任等,并以具体实例演示完整的项目流程。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建立翻译职业意识和项目管理意识。

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翻译项目。教师对学生的翻译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项目流程、格式要求、审校程序和项目进度表,并交给教师确认。各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组内按照翻译、审校、定稿的流程实施项目。每位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精益求精,审校人对翻译质量严格把关,小组负责人进行翻译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小组负责人要定期向教师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讲评,将本组在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翻译经验体会呈现给大家,师生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师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互帮互学,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整个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多重角色,既是项目实施中的客户,站在客户的角度对各个项目小组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又是课堂交流中的参与者、沟通者和协调者,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用于翻译实践;还是各组课后研习中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成功完成翻译项目的各个环节。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根据对译文格式的要求,将译文编辑好提交教师,同时每人写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对整个项目做出总结评估报告。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就算理解不了,也要让学生去尝试,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

在项目驱动的翻译教学中,项目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外,项目的难度要适中,如果翻译项目的难度过大,学生则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翻译作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后续项目的开展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三)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在讨论中发挥并分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结语

项目驱动的翻译教学方法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确定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而最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王媛.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D],山西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明,1977年10月生,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财经类课程双语教学

猜你喜欢

项目驱动翻译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