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

2015-05-30柳海荣王宏伟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新对策传承

柳海荣 王宏伟

(本文为国家民委课题的成果之一:基于文化大繁荣背景下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M-102)

摘要:承德满族音乐历史悠远,其中“清音会”已经被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的音乐工作者们、满族音乐爱好者们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贡献,但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有创新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满族音乐;传承;创新对策

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

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其关系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承德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与经验上,在传承满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获得了市政府文件、政策性的支持

在从事满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承德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承德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定位,指出利用“清宫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城市一体化发展。

2012年5月,承德市委宣传部针对政协承德市委员会第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宫廷音乐保护传承力度、进一步扶植承德清音会发展的建议”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纲要如下:将保护和传承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列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并支持承德清音会申请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尽快在避暑山庄内设立展示宫廷音乐文化的固定场所,在市区内提供一处日常排练场地;设专项资金扶植承德清音会宫廷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对清音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完成满族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这使从事这一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更加坚定信心、对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希望。

(二)立足于对满族音乐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承德的学者及音乐工作者们长期以来积极投入到满族音乐研究中,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研读史料,到民间访谈、搜集资料,分析与论证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许多论著,如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陈毅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向世人呈现了满族宫廷音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三)努力发掘并传承、创新满族音乐

众多的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在发掘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德清音会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初形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型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2001年原清音会的老琴师及高校的离退休老教授等30余人重新成立了清音会,他们潜心挖掘整理了民族文化音乐遗产,整理出包括皇家佛教、道教寺庙音乐在内的清音乐几十首,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展演、文化交流,为宣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承德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对策

毋庸讳言,承德满族音乐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民族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性降低;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人锐减;挖掘、整理及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做好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还要进一步创新。

(一)合理选配专业人员挖掘整理满族音乐

需要整理的满族音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宫廷舞蹈、民间歌曲、民间曲艺等。

一方面,应“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市、县、农村,采集第一手资料,到人民中去,深入挖掘、搜集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满族音乐,把采录资料汇集成册、编印成书,使其受到记录、有料可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发展与继承。此发掘整理工作对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他们必须是有丰厚的满族文化积累、精心研究过满族音乐文化的人,必须是能锐眼便从民间音乐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他们必须是个有力的专业团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把搜集整理的音、谱、图、问、像建立数据库存储。

另一方面,在发掘、采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承德满族音乐进行研究、创新、发展、继承。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对满族音乐的历史进行动态研究。满族音乐文化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动态环境发生改变后,自身发生转变、在变中求存。音乐工作者们要研究满族音乐中各种音乐形式的产生、演变、发展,从中找到其自身变化的规律,发现其文化综合性的特点,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

(二)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护发展满族音乐

承德当前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打造文化大市。所以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如管制、公共事业、政府直接提供等。

市政府要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遗产保护责任制、舆论宣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推进其科学化、民主化,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将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发掘、整理、开发、继承的经费投入。开展好此项工作,需确保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统一,共同做好发展满族音乐文化的工作。

把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公共事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共同开展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将满族音乐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满族音乐、了解满族音乐、传承满族音乐,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有效发挥高校资源研究创新满族音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办法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基地设在这里,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编写高质量满族音乐教材

对于教材的研发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在音乐工作者采集、发掘、整理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清朝时期的满族宫廷音乐文化是蒙、汉、满、回等民族融合的音乐文化,要理清它的脉络,弄清它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整体与分支、科研与教学、教学与应用诸多关系。

2.开展针对性满族音乐研究

依托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室”的资源(包括师资、设备、高校间沟通、调研便利等),制定总体研究规划,采取分步实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整理出版满族音乐和民歌曲调集,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资料库,为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依据;开展满族音乐文化各种器乐的研究工作,培养可以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以继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团队,依据开发整理出来的音乐进行创编,使满族音乐走向社会、投入市场、深入大众,在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繁荣满族音乐文化。

3.打造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

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应开发地域文化旅游项目。可谋划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欣赏,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教学、实践的成果由师生共同在园内呈现,形成研、学、产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方面可解决政府对满族音乐文化研究投入资金的不足问题,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做到一举多得。

(四)积极吸纳多元机构传播满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满族音乐文化来源民间与宫廷,具有大众性。目前,承德能说流利满语的人不足十人,能唱满族歌曲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文化的流失应受到大众的重视,而能唤起公众意识的手段依靠政府的宣传。所以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满族音乐文化,让大众认识它、接受它、乐于传承它;同时,也不能忽略民间力量,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满族音乐研究及表演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积极帮助民间演出团体克服各种困难,来共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做法如下:

1.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举办展览、讲座、论坛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公众更多了解其丰富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承德本土加强宣传力度,让市民及游客自觉、自愿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2.深入大众成为亮点

通过发送宣传单、鼓励民间演出团体义务演出(产生费用由政府补贴等形式)号召人们保护满族音乐文化、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满族音乐文化深入大众,将满族音乐做成承德的一块品牌,成为承德文化中的一张名片,使世界了解承德、了解承德避暑山庄、了解承德满族文化、了解承德满族音乐。

满族音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变化,但其文化价值就在于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它必须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发展和丰富,发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使承德的满族音乐得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钱树信.离宫札记[M].内蒙国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珊珊.论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J].音乐论坛.2011.06

[4]李鑫.满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

[5]白玮.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J].文化学刊.2006.1

[6]高玉侠.满族音乐及其研究现状[J].满族研究2013.2

[7]尚晶.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08.5

[8]张蕴华.发掘承德满族音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作者简介:

柳海荣(1971.10--),河北深州人,汉族,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现为承德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王宏伟(1976-),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从事音乐教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对策传承
“慕课”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
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讨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探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