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豫剧唱腔中咬字与吐字的运用

2015-05-30王明月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特点

王明月

摘要: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咬字和吐字对于豫剧的演唱重要性。要想唱好豫剧必须在咬、吐字上下功夫、多练习。牢牢的掌握其基本功的基础上,需要广大豫剧工作者在编剧导演、表演、唱腔、理论等诸方面进行深刻研究,不断的探讨总结经验。把握豫剧艺术发展的规律,吸取其中的文化艺术精髓,使其在保留原有特色下向精和细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豫剧的欣赏水平提升到更高地台阶,为广大的群众带来更好的艺术。

关键词:豫剧演唱;咬字;吐字;特点

一、豫剧演唱艺术研究

豫剧的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是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论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在演唱的谚语口诀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的价值,比如: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不同特点,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从唱法上来分析更为方便研究,比如:小生的咬字一定要准确,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旦行唱腔中咬字吐字的特点是在演唱上可以分成三种方式。一是二本嗓,用假声并且音色焦柔细,二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男音色要求较粗狂。三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音色较宽厚。旦角在行腔中运用“胸腹式”呼吸,这就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详细分解,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等。

二、豫剧中吐字、咬字的特点

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现在的豫剧是以河南开封一带的语言为标准音。在吐字咬字方面,常派的唱腔表现得最为突出。吐字与咬字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气息的保持、对字头的处理上以及音节的组成上。吐字主要指韵母,咬字主要在声母,在气息的保持上,扩大共鸣,使音乐优美而响亮。咬字要求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因此辅音的清晰,也决定着唱腔中字的清晰。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的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她们对声腔的处理极其严格和细致,为抒发作品的情感,在语调上或高或低、节奏上时强时弱,而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

三、豫剧的吐字润腔,用气和咬字

(一)吐字润腔。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中州韵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调值阴平走高,阳平走低,上声高平,去声走低而有转折。中州韵的声调反映了宋元两代中州地区北方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如豫剧《花木兰》中“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的第一句“这几日”,按照中州韵的语音声调应为“这”(zhě),把去声走低并转折上去,“几”(jī)上声高平,“日”(rǐ)去声走低再转折向上。这样的字音声调的调值才是河南话,唱起来才有豫剧的风味。

吐字润腔是豫剧唱腔风味的基础。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地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为表达剧情内容和思想感情而运用语调上的高、低、强、弱,节奏上的疾、徐、舒、缓和各种不同的语气、语势,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如豫剧《红娘》中的一句唱腔:“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不轻啊……”一句中,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演唱时将前半句用说话的语调念出,后半句用一些装饰音把字的声调、节奏校正好,与河南话生活中语言的声调、节奏贴近,句尾时带出的笑声,令人感到妙趣横生、活泼生动。完整地欣赏这段唱腔,会令人感到自由跳荡的流水节奏、优美动听的声腔旋律、富有表情,准确清晰的地方语调及演唱中根据情绪需要而带出的幽默的笑声、诙谐的叹息声,将红娘活泼、热情、正义、风趣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用气和咬字。你一天不练气自己知道,一个星期不练气老师知道,一个月不练气观众知道,气息是唱歌的基础,务必切记。咬字的话,看你个人的风格,普通话是基础,咬字和嘴形也是有关系的,自己感觉这个字嘴巴张到什么程度最好听,最有自己的风格是自己琢磨的。发音这个和气息息息相关,声音源于主要气息,不是嗓子,只要做好气息,声音自然好听不紧绷。唱戏感情是最重要的,抓住剧情要点,就能感动观众。

(三)练气,咬字方法。解决好唱中“字包声”或“声包字”的不良发声现象。“字包声”是指在歌唱中过分强调字而忽略了声。其纠正方法是加强咬字发音时口咽腔部位整体感觉的一致性,如运用以横带竖、以竖为主、前横后竖、前小后大、前窄后宽、前变后不变、咽腔圆竖立以及抬上腭、放下巴、稳定喉结等方法。“声包字”是指过分强调声音而忽略了字。要以横带竖及横短竖长的前提,只注意了歌唱中“松”为主的一面,而忽略了“松”中有紧的因素。唱一个字要有“字头”、“字身”和“字尾”,每唱一个字都要归韵。

我国在演唱风格上大致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大类。民族唱法具有中国特色,演唱时口咽腔着力点比较靠前,以口腔共鸣为主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声的棱角较大,个别音素相对延长,在发音上横中有竖,较为适中,音色甜美,它是以真声为主,同时运用真假声混合。美声唱法,发声位置要稍靠后些,且强调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咬字的音素转换较快,棱角较小,发音以竖为主,口腔较圆。通俗唱法,声音在口腔部位着力,咬字口语化,接近生活用语。

豫剧《拷红》:常香玉的咬字正是中州正韵“洛阳读书音”的特点。这种方言尖团字区分明显,个别字有独特的发音。本是非常有韵味的,然而却没有得到重视。” 李斯忠是豫剧黑头的名家,有“八里嗡”的称号。私以为自他之后豫剧的老包在没有这样的精彩了。他的咬字算是很标准的。如“秧”读作“rang”,“耀”读“rao”,“钺”读“yo”,“深”读“chen”……既彰显了韵味,又将老包的形象塑造的极好!崔兰田:“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是对豫剧崔派艺术最凝练的概括。崔大师早年攻豫西调,我想,洛阳读书音他应该是不生疏的。然而他的吐字却没有常香玉那样重,而是音不撞、气不暴。这是崔先生功力的体现,“字不逼,音不撞”的背后是她对吐字的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曹杨.中国声乐及其演唱中的咬字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

[2]张红蕾.浅析河南豫剧演唱中的润腔艺术[J].时代文学,2009(01)

[3]张必强.浅谈咬字吐字在声乐艺术演唱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08(06)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特点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歌唱的咬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