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广场文化的发展之路

2015-05-30罗莉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

摘要:广场文化是人民群众参与面最广、普及性高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现在的广场文化已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广场文化”,他已成为我国广大城市、农村人民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基础实施落后,广场文化也受到人们的诟病,说他扰民,影响交通等等。如何使广场文化健康发展,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发展

广场文化一词属于城市文化范畴,指随“城市”规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城市特有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和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又具有了新的内涵,他不仅仅指“城市”文化,我们可以在中华大地的城市、乡村见到人们跳广场舞的普遍景象。如何发挥广场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优势,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将是我们探讨的内容。“广场文化”历史上早已有之。具文献资料:人类城镇最初产生和形成规模之时就有了广场文化的雏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形成一种特有的历史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广场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场为载体,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既有娱乐、体育锻炼的成分,又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从它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时代风貌和文化状况,折射出一个民族、一定地域的群众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紧紧围绕“两手抓、两加强”的思路,坚持把公共文化放在首位,推动我州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公益活动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由政府投入之外,挖掘社会潜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和吸纳社会资金,“借风扬帆”发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事业。

随着“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对广场文化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广场文化活动的工作力量已明显不足,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作任务的繁重性、专业性和长期性

一、广场文化的普遍性

广场文化的普遍性,也可以认为是广场文化的群众性。广场文化的普遍性是由广场文化活动自身特点所决定,广场文化其自身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就决定了广泛群众性的参与的普遍性,是广场文化与专业艺术文化的区别所在。广场文化活动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与参加的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形成广场文化的形式繁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同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或自己喜爱的活动,而这些广大的参与者——群众,许多人是由最初的旁观、欣赏者到积极参与者的不自觉的角色转换,正由于其所具有的自愿性,所以广场文化参加的人最多、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活动持续性最长;由于年代的不同,不同时代参与者不会因其所具有的文化素质的不同,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会因社会因素不同有所差异,如上世纪50年代跳交谊舞、80年代跳迪斯科,现在全民跳广场舞,既不同年代会因为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

广场文化活动自身具有的开放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广场文艺演出、举办大型文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工业产品的展示和宣传、科普知识宣传等等,文化辐射功能是其它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推动全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愉悦了心情,陶冶了情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越迫切。结合“文化惠民、免费开放”工作,通过各民族广场舞蹈培训,群众跳广场舞蹈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二、广场文化的普及性

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面广,可以汇集社会的各个角落。广场文化活动蕴含了广大群众普遍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利用它来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很大作用。广场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份,广场文化活动势必要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流对广场文化有着引导和促进作用,具有较强地普及性。

三、广场文化的地方性

广场文化既有现代城市文化的共同特征——普遍性,在文化主潮流大趋势的前提下又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等一些地方特征。地域位置、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及氛围的会有所不同,如大理地区跳白族的“霸王鞭”、白族集体舞,弥渡跳花灯,南涧跳“跳菜”,巍山跳打歌,在内容、形式、文化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形式就有了天壤之别。所以不同地域的城市广场文化,反映着不同地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从其广场舞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展现在人们眼前就有不同的心灵感受和震撼力。

四、广场文化的季节性

广场文化活动的天地是公园和一些开阔的场地。露天广场的活动使广场文化比较容易受到季节、天气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随着四季的变化,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会产生一定的相应发生变化,如春夏之交公园广场早晨跳健身操,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流连在气息宜人而凉爽的广场上消闲、纳凉、跳跳广场舞;到了严冬季节的傍晚很少有人出来锻炼和进行文艺活动了。

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内容、形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他一个以广场为载体,广大群众为主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尽相同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打歌、对唱、交谊舞等文化活动;时间上,虽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只要场所适合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能开展和进行。由于我们国家在基础实施规划建设上的不到位,各地提供群众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暴露出“广场舞”大妈跳广场舞与居民发生冲突,甚而一些广场舞大妈为跳广场舞占用机动车交通道路、医院门口的情形发生。同时,随着参与人数的不增加,活动场所中难免会混杂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和不健康的内容,这是我们在进行和开展广场文化时要注意的地方。

广场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广场文化的蓬勃开展与文化职能部门的扶持、正确引导离不开,广场文化的繁荣,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政府部门在给予高度重视和引导扶持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镇)建设规划,开辟和提供足够多的群众活动场所,活动场所建立良好的环境,加强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素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抵制不健康文化侵蚀的宣传。国家“文化惠民,免费开放”的进行,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认真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群众文化活动的力量和源泉。文化馆(站)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搭建广场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努力创作出群众喜爱和能接受的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广场舞蹈,为群众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的天空。同时,在“文化惠民”工作作风上,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同群众生死与共,建立鱼水关系。

为了真正做好新时期广场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文化馆自身特长和优势,集中精力做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文化惠民、免费开放”工作。

作者简介:罗莉,性别:女,1977年4月出生,籍贯:宾川,学历:大专,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职称:中职(馆员),职务:文化馆馆长。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墨江县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群众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