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异化

2015-05-30门群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异化

摘要: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个悲剧人物。本文试图通过个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物质对人的异化和社会对人的异化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的必然性。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异化

引言

异化主题是贯穿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异化指的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蒋承勇,1994)国内外文学评论从美国梦、象征主义、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消费文化角度、神话原型角度、悲剧角度、女性主义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个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物质对人的异化和社会对人的异化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的必然性。

一、个人自我异化

人在社会上的存在必须用年龄、姓名、职业、地位、收入等属性来界定。但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赢取上层社会女子黛西的爱情,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摆脱“庄稼人”的出生,从原来的杰姆斯·盖兹改名为杰伊·盖茨比,冒充 “中西部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谎称上过牛津大学,在家人去世之后,继承了巨额财产。

正如小说作者在第六章所说:“实际上长岛西埃格的杰伊·盖茨比来他自己的柏拉图式理念的产物。他是上帝之子——这个词语,如果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它字面的意思——那就是他必须为他的主效命,致力于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因此他虚构的那样一个杰伊·盖茨比,恰恰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很可能会虚构的理念,然而他始终不渝地忠于这个理念。”(菲茨杰拉德,2004:p84)

盖茨比否定自己卑微的过去,摒弃自己的姓名,在思想上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自己的父母,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来重新定义自己,异化自己,这种“弃生父找尘父”(马春丽,2006),把自己想象成了柏拉图式理念中的人的做法,使他的理想超越了现实。而现实是理想的基石,没有现实的理想是不切实际的。他的理想、追求注定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自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依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

在盖茨比被枪杀之后,尼克“想给他找一个人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38)陪他。首先想到的是给沃尔夫山姆打电话,却没有找到电话号码,于是只好给他送了一封信,还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他一看见报纸肯定马上就会赶来的,正如我满以为中午以前黛西肯定会有电报来的——可是电报也没来,沃尔夫山姆先生也没到。什么人都没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39)。来的只有沃尔夫山姆的回信,他说“正在办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业务,目前不能跟这件事发生牵连”。虽然芝加哥有电话来找盖茨比,但一听“盖茨比先生死了。” “电话线那头沉默了好久,接着是一声惊叫……然后卡嗒一声电话就挂断了。”(菲茨杰拉德,2004:p 140)

在出殡的前一天,在盖茨比家次数又多,时间又长的“房客”克利普斯普林格,得知盖茨比死后,打来电话让男管家把他留在那里的一双鞋寄给他。并且以明天要去野餐,走不开为由,拒绝参加出殡仪式。而在工作方面“永远在一起”的搭档兼“最知己的朋友”沃尔夫山姆在尼克登门拜访邀请参加出殡时说“凡是有人被杀害,我总不愿意跟自己有任何牵连。我不介入。” “咱们大家都应当学会在朋友活着的时候讲交情,而不要等到他死了之后,在人死以后,我个人的原则是不管闲事。”(菲茨杰拉德著2004:p 145)

在墓地送别盖茨比的人除了牧师,盖兹先生和尼克外,还来了一位戴猫头鹰眼镜的人。他为自己没能去别墅送别感到抱歉,但当他得知别人也都没能来时,大吃一惊,并感慨说“啊,我的上帝!他们以前可是成百上千的上门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47)过去那些来参加盖茨比的宴会的人都没有来。“黛西既没捎来一句话,也没送来一朵花。”(菲茨杰拉德,2004:p 147)

一个人有钱时,高朋满座,而去世时,树倒猢狲散。本应相互帮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成了一种非正常的、非人化的、冰冷的金钱与利益关系。

三、物质对人的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盖茨比的发迹历程,展示了当时的美国人对金钱狂热的追求,以及金钱对人性的异化。由于盖茨比家境清寒又默默无闻,黛茜·费伊选择嫁给芝加哥的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并举办了隆重而豪华的婚礼。相信金钱万能,相信只要有强大的物质财富做后盾,就能与自己的初恋情人黛西重温旧梦,盖茨比不惜违背禁酒法令,打着卖药的旗号,倒卖私酒;唆使黑社会的人恐吓同伙,他甚至与黑社会敲诈勒索的大头目沃尔夫西姆成为了 “永远在一起”的搭档兼“最知己的朋友”。最终,他发了财,在汤姆夫妇所住的东埃格豪华住宅区的对岸购置了一幢别墅。对金钱的追求将一个原本诚实、积极向上、满怀雄心壮志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异化成了一个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的人。

“人类的文明越超前发展,人的异化程度越深,人对自然和整个物质世界也越来越感到焦虑、困惑、苦闷、绝望。”(蒋承勇,1994)虽然是个私酒贩子,盖茨比本人却养成了习惯不去沾酒。虽然穷其所有举办了无数场极其排场、奢华气派的宴会,他本人却很少在宴会上现身。虽然盖茨比的别墅是“庞然大物——俨然是诺曼底的某市府大厦,……还有一个大理石砌的游泳池和占地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菲茨杰拉德,2004:p6),但他住的套间却是所有房间里最简朴的一间。虽然房间简陋,但他的衣物却极度奢侈,“两个名牌厂家制造的特大衣橱,里面装满了他的西装、晨衣和领带,还有许许多多的衬衣,一摞一摞一像砖头一样码得十几层高。”(菲茨杰拉德,2004:p78-79)虽然他经常举办晚会来炫耀他的财富,但黛西“不喜欢这个晚会”,于是 “这座大酒店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了”(菲茨杰拉德,2004:p96)。虽然为了得到初恋情人黛西,和她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盖茨比不择手段,疯狂敛财,拥有了上层社会所认同的财富,然而在汤姆的情妇被黛西撞死之后,黛西却弃他而去,最后被汤姆设计陷害,遭到了威尔逊的枪杀。

一个人的真正尊严在于他是谁,而不是他拥有什么。虽然拥有了财富,盖茨比却被财富折磨、否定,仍然感到失落,无法心想事成。

四、社会对人的异化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里,来自东埃格豪华住宅区的客人们“总是聚集在一个角落里,不管谁走近,他们都会像山羊一样翘起鼻子。”(菲茨杰拉德,2004:p53)。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他已经腰缠万贯,在财富上与上流社会的富人不相上下,但由于他出生于碌碌无为的庄稼人家,这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卑微的出生,那些世袭贵族的眼中,他是一名私酒贩子、暴发户,永远无法与他们平起平坐。盖茨比试图通过举办晚会来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但来参加他的晚会的客人们,对他并没有尊重,相反对他充满了妒忌和怀疑,在人后把他说成是杀人犯、间谍。在以汤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眼中,盖茨比只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子”(菲茨杰拉德,2004:p110),不配与黛西谈情说爱。在第七章中,当汤姆揭穿盖茨比的财富并不是来自继承遗产,而是倒卖私酒获得后,黛西“吓得目瞪口呆地看看盖茨比”,他们之间“自以为是的小小调情已经结束了”(菲茨杰拉德,2004:p114),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东埃格和西埃格之间的水湾。

“人结成整体的社会后,社会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有形无形中制约着人,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微不足道,个性尽失,这就是社会对人的异化。”(杨华娟,2003)尽管盖茨比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但依然没有能力跨越鸿沟,融入到上层社会中。

五、结语

悲剧具有必然和偶然双重属性。盖茨比的悲剧告诉人们,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是富家子弟的天地,即使寒门子弟有了一定的财富,仍然不会被上流社会所接纳。而通过否定自己的出生、家庭,异化自我的方式,来寻找纯洁的感情和真正的幸福不过是白日做梦。

【参考文献】

[1]蒋承勇,自由、异化、文学——论异化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4(02):36-42

[2]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马春丽,《柏拉图主义和盖茨比的悲剧》[J],美中外语,2006(02):14-15

[4]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集,2003

作者简介:门群(1973-),女,四川内江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副教授,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