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5-05-30刘澜淼

中国市场 2015年8期
关键词:困境及对策城市社区激励机制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新增许多低龄退休老人;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社会福利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探讨老龄化问题时人们总是考虑应向老年人提供援助而忽视其本身社会价值的实现。现阶段,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完善这一激励机制不仅能创新老年志愿服务机制,还能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激励机制;困境及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

1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概述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9.7%。[1]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健康状况佳的老年人占41.3%, 中等的占41.4%, 70岁以下身体健康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占70%以上, 依赖性老人仅占1%。[2]在老年福利需求日益增加而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下,城市社区中的老年资源却不受重视。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老年人志愿者又是其中更细小的分支,他们参与走访、调解等志愿活动,并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限定了激励的客体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手段是政府、社会、公众、志愿者组织等相关群体对其一系列激励制度设计等。

2 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3]

激励理论主要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者各有侧重,特征鲜明,可为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策提供指向性参考。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是围绕如何激发动机因素和满足需要来开展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动机从产生到采取实际行动的心理过程。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奖酬、满足感四个主要变量。

内容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针对志愿者不同的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过程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应协调好各群体间的激励利益关系,注重他们的博弈关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志愿者的公平感,通过内在激励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综合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有效激励老年人志愿者就要不断增强其角色认同,挖掘其潜能,增加其内心满意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夕阳红的余热,再次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3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

3.1 激励意识淡薄

受传统人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对于激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淡薄,束缚了低龄老人展示夕阳红的魅力,弱化了他们继续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总体来说,退休老人对物质欲望呈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 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富有和社会的认同感,这是激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很好的切入点,不会掺杂较多的功利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此外,相比其他在职的社会群体,老年人拥有更专业更扎实的知识、更熟练的技能、更充裕的时间、更独到全面的见解、更宽阔的胸怀等优势,能够大大降低在服务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概率。所以,应让退休老年人主动、自愿参与志愿服务, 实现退休前后生活的对接,弥补社会组织系统发展中志愿者服务中的不足。

3.2 激励制度的缺陷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机制。现有的城市社区志愿组织未能较好地综合考虑老年人志愿者退休前的岗位特点、专长优势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针对大致情况甚至想当然地制定“一刀切”的培训计划,导致培训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奖励制度落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式不过种种,主要是表扬、表彰等精神层面的鼓励,缺乏有效的物质奖励,如提供适当奖金和补贴等。自愿服务不代表无偿,虽然老年人志愿者有积蓄或者养老保险,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靠老年人自己无偿出资,有的人可以出资但因各种原因无法身体力行,有的愿意出力但资金有限。现有的奖励方式没有针对老年人志愿者需求的差异来采取灵活的奖励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久而久之可能降低其长期参与服务的期望与热情。

第三,政府主导,缺乏民主管理的氛围。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志愿组织非个人所有,而是由多人参与的组织,形成的基础是志愿者共同的价值观。受“自上而下”管理观念的束缚,我国城市社区志愿组织仍采取“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导致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实质上变成了准政府组织,这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初衷相背离。[4]其实,注重精神追求的老年人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与周围人沟通,缓解内心的空虚而不是被居委会强制安排任务,缺乏自主性的命令式管理只会压制他们的积极性,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期的束缚会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就很难再以旁观者的姿态抽离。

3.3 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专门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缺失

1999年,广东省率先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随后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等十几个省市相继颁布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但青年志愿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区志愿者,更不能代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志愿者,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运用的特殊性,忽视这些特殊性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5]

第二,对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缺乏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历史较短,加上老人年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被全面了解,产生许多误解和偏见,质疑他们的参与目的,舆论压力使老年人不愿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4 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常规化、规范化发展。

4.1 宏观方面

4.1.1 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现代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价值理念

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大都有一个通病,即青年志愿者没有固定的时间,无法经常处在城市社区中参与服务,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积极性充沛而行动力不足,相比之下老年人机动的活动时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提供走访、调解等志愿服务方面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4.1.2 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

首先,健全培训制度,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的要求,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力求符合老年人志愿者的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工作经历、经验和培训意愿的差异性,削减对其熟悉领域的培训,更加注重合格志愿者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丰富组织的奖励制度。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已相对多样化,物质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少量的经济补偿,提供一定的物质成本费、交通补贴费、餐饮补贴费和通信补贴费等;二是实物性奖励,发放一定的服装、食品饮料、荣誉证书等;三是无形的物质形式,运用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制度、等时储蓄制度和道德银行形式,保障其未来受到同等待遇,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效果。[6]

再次,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一健全参与机制,二注重工作自主性并适当授权。[7]让老年人志愿者有被信任和成就感的感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4.1.3 优化社区志愿服务激励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首先应加快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建设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在社会上获取足够的地位和权威,保障此类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其次,制定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的法规。

第二,营造宽松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为此,应发挥政府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离退休等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社区志愿服务,扩大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退休低龄老人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4.2微观方面——建立并完善自我激励机制[8]

首先,坚持自我激励。克服外界偏见的干扰,坚定为大众服务的信念,这是提高志愿者自身认知、保持志愿人才服务热情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自我学习。城市社区志愿老年人志愿者要保持主动学习、自主成长的精神追求,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努力学习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主动参加有关的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成长。

5 结语

本文主要着眼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章概述了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指出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包括激励意识淡薄、激励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宏观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涉及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激励环境;微观方面主要指老年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从学习知识和技能到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试。建立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和谐社区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EB/OL].(2014-1-21).http://www.crca.cn/index.jsp.

[2]杨珂,刘典文.老年人参与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问题探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3-85.

[3]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4-56.

[4]谭建光.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激励[J].北大学术期刊,2005(12).

[5]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陈茗, 林志婉. 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03(4).

[7]王思斌.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0(9).

[8]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10).

[作者简介]刘澜淼(1991— ),女,长春工业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困境及对策城市社区激励机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管制度中的困境及其对策
微课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