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关事业单位薪资涨幅有多大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7期
关键词:基本工资津贴待遇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方案正式公布,薪酬的调整也提上日程。目前,三份相关的待遇调整方案“已经发到各单位”。主管社保的人社部副部長胡晓义承诺,将保障“绝大多数人缴费之后收入不降低,还可以略有增加”。

根据现有方案,养老并轨需要个人额外掏腰包缴费。1月14日,国务院正式公开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明确,此轮并轨改革的首要目的,便是从制度和机制上破除养老“双轨制”。

根据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实行“统账结合”模式,相应,缴费标准也与企业一致,单位与个人的缴纳比例分别为工资的20%和8%;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单位及个人缴纳的费率分别为8%和4%。

实际上,上述改革思路与2008年启动的事业单位养老并轨试点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各群体间的利益很难协调,其中,事业单位人员担心改革后待遇下降,被普遍认为是改革最大的阻力,最终,试点改革以失败告终。

为了减轻改革阻力,此轮养老并轨实行了“增量改革”原则。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在1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待遇降低以后再改革,这不是我们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而是通过增量进行结构的调整和机制的转换,并非“做减法”。

实际涨幅有限

机关事业单位薪资涨幅有多大?个人缴纳养老保险之后,到手工资是否还有增加?目前人社部还未公开具体方案。

目前已有两份不同版本的方案在社交网络流传。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此轮公务员工资调整的时间将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最高级别的正国级官员基本工资从7020元增至1.1385万元,最低级别的办事员基本工资则从630元增至1320元。表面上看,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涨幅接近六成,但胡晓义称“这肯定是一个误解”。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苏海南则对表示,基本工资的增长不代表工资总额整体的增长,“基本工资的增额主要是津贴补调整过来的”。

2006年,中国启动新一轮公务员工资改革,此后这部分群体的工资结构就主要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及奖金构成。其中基本工资分为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津贴补贴则主要有地区附加津贴、艰苦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而奖金则在年终按当年12月的基本工资一次性发放。

以某机关单位一工龄近20年的科员为例,其在2014年9月的职务工资为380元,级别工资791元,各项津、补贴2137元,应发工资总额3308元。显然,津、补贴占工资总额六成以上。

按照财新记者多方了解到的新工资方案测算,该科员的职务工资增至600元,级别工资增至1766元,津贴、补贴减少250元后为1887元。如果应发工资总额即为养老保险缴费工资,除去需上缴的8%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4%的职业年金,最后该科员的工资约3733元,比调整前增长了约425元。

如胡晓义所言,经过基本工资调整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绝大多数人缴费之后收入不降低,还可以略有增加”。财新记者还了解到,今后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参考同期物价上涨幅度、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率,每年或每两年便会调整一次。

抢时机调结构

然而,即便是“略有增加”,此次公务员基本工资调整还是遭到不少质疑。

一面是基层公务员仍觉工资太低,“涨薪”太难,一面却是各种反对“公务员涨薪”的声音。此间矛盾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制度层面的混乱。

在公务员整个工资系统中,职务升降不仅会引起职务工资的变化,也对应着级别工资和津贴的变化。这意味着,要想“涨薪”,就得“当领导”,但由于领导职位有限,中国近700万公务员中大多数都是基层公务员,因此很多公务员“涨薪”颇为受限。

2014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县级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公务员可凭工作年限、表现而不仅仅是职务来提升级别,进而提升工资。但这一举措因公务员考核机制的不完善而被学者认为难以落实。

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公务员工资结构的失衡。公务员每月所拿的工资中,基本工资往往占比不高,各项津贴、补贴才是公务员工资的“大头”,部分地区给公务员发放的津、补贴甚至占到工资总额的70%以上。而这正是公务员工资中不规范的部分。2006年国务院提出,各地区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给公务员发放地区附加津贴,但国家始终未出台规范地区附加津贴的具体方案。如此一来,各地区公务员薪金水平差距极大。根据人社部2014年的统计,津贴、补贴最高的省份和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3-4倍。这影响了公众的对于公务员整体工资水平的判断。

建国以来,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共曾经历过四次大的改革,而距离上一次2006年的工资改革,如今已有八年。八年间,公务员的薪酬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一次由人社部和财政部牵头的公务员工资调整,在苏海南看来,是因为养老金并轨提供了改革契机。

苏海南指出,并轨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便可在退休后获得相当于退休前工资80%-90%的养老金。如果在这时给公务员涨薪,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之间的差距势必会被进一步拉大,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

“养老金并轨后,公务员工资调整就顺理成章了。”苏海南表示,“并轨以后在职公务员加工资与退休公务员按原工资的80%-90%涨待遇就脱钩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原来公务员工资与退休金之间的直接联动的关系被减弱后,在职公务员的工资改革就“少了很多限制”。

依苏海南之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减少了公务员工资改革阻力。

“增量改革”增在哪

由于此轮养老并轨实行“增量改革”原则,除启动机关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保障改革后相关群体养老待遇不降低,也是此次政策设计重点考虑的基点之一。

改革之后,养老待遇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即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同样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同时,并轨方案明确要求单位为“中人”“新人”建立职业年金。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可知,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提供30%-60%的养老替代率,而此前机关事业单位的替代率可达退休前工资的80%-90%,为了补偿待遇差,今后,机关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每月再分别缴纳8%及4%的职业年金费率。

整体算来,并轨后,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每月单位及个人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将高达工资的40%,对此,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左学金曾对财新记者表示,建立职业年金的机关事业单位,每月将缴纳本单位工资总额28%的养老金,可能会给财政支出带来一定压力,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水平不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或将遇到困难。

此外,“老人”“中人”群体并未充分缴费,其转轨成本将如何补偿,目前官方并无明确说法。如果制度建立之初由财政筹措资金补偿,必将在短期内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对此,胡晓义表示,现在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是现收现付,部分积累,主要是代际赡养模式,工作的一代缴费来供养已经退休的一代,其主要思路是“把集中的问题分散来处理,用时间的推移来逐步解决”,因此,“目前财务安排上不存在问题”。

但是,如果转轨成本不及时支付,又将导致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样的危机——挪空个人账户,企业养老保险未来缺口巨大,机关事业单位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可持续性依然堪忧。胡晓义也坦言,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将来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对于长远的资金平衡问题,需要长期的制度安排。

(财新《新世纪》2015年第4期 石睿、刘佳英等/文)

猜你喜欢

基本工资津贴待遇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图表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优先待遇
“180万津贴招不来人”的无声提醒
PAMPERED POULTRY 享受“高级待遇”的文昌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