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和阿瑟?米勒悲剧观的对比研究

2015-05-30张娜燕

大观 2015年7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阿瑟威利

张娜燕

摘要:悲剧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古往今来,优秀的悲剧作品层出不穷。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悲剧做出了系统的论述,他全面的分析了悲剧的人物、情节、悲剧产生的原因和悲剧的作用。作为美国现代主义优秀的剧作家,阿瑟·米勒对悲剧的人物、表现手法、悲剧的来源以及悲剧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简要对比亚里士多德和阿瑟·米勒在悲剧人物、情节和悲剧来源以及悲剧作用上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阿瑟·米勒;悲剧;人物;情节;悲剧来源;悲剧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詩学》Poetics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是对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辞藻优美、丰富多变;经由行动开展,而非叙事道来;事件唤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宣泄这类情感。同时,他指出,每部悲剧必须包括六个部分:情节、人物、言词、思想、戏景和歌曲。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是悲剧性的英雄tragic hero,他们来自上层社会,出身贵族,有着高尚的思想和高贵的品质。但他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经历命运的苦难,由顺境进入逆境,通常具有由傲慢和自负所导致的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其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也是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的养子。当听到自己未来要杀父娶母的预言的时候,他离开了敬爱的父母以防预言的实现。之后他解答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题,把忒拜的百姓从它的口中解救出来。当他知道自己无意中实现了杀父娶母的预言后,自己剜去双眼且自我放逐表现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的伟大品质。俄狄浦斯出身高贵,勇敢、正直、睿智,敬爱父母又爱护百姓。他认为,事件要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悲剧的恐惧与怜悯的效果。因此,他要求:“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1]俄狄浦斯的傲慢和冲动可能是他在前往忒拜途中无意间杀死自己亲生父亲的原因之一,看似偶然又有可然,合乎必然率或可然律。第二,突转、发现和苦难是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悲剧是行动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模仿在行动中的人。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2]事件的合理安排也是悲剧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情节的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发现则是主人公的醒悟,苦难指主人公遭受的厄运和痛苦。亚里士多德认为突转和发现同时出现极为最好的发现,正如《俄狄浦斯王》中报信人回来告诉他他的身世以安慰他的不安和恐惧的时候,他意识到了所有的事情以及自己所犯下的罪孽。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产生的根源不在于命运而在于判断失误。他认为俄狄浦斯是奸人犯了错从而由顺境进入逆境的代表。他的傲慢冲动导致他无意中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也是他悲剧产生的原因。第四,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种净化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观众的怜悯和恐惧表现出来。当观众看到主人公的悲剧时就会反思自身,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净化。亚里士多德在悲剧的定义中指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这里的净化在原文中叫做“Katharsis”,原是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为医用术语则是“宣泄”或者“求平衡”。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给“怜悯”与“恐惧”做出了界说:“怜悯乃是一种痛苦,是因为看到可怕或痛苦的灾难落于不应受此难者身上而引起的。”[3]“恐惧乃是一种痛苦或困恼的情绪,是因那足以招致痛苦或毁灭当前的印象而引起的。”[4]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起到净化情感的作用。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系统研究对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剧作家,一生获奖无数,包括1949年普利策奖,两次纽约戏剧批评家奖,奥利维尔最佳剧作奖。他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与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悲剧观,他打破了传统悲剧的僵化模式,更加实用地继承与发展了悲剧形式。作为关注社会心理的剧作家,阿瑟·米勒推崇普通人的悲剧,致力于反映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其作品触及现代社会普通人在家庭和工作中进退两难的困境。他对悲剧的人物、表现手法、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悲剧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阿瑟·米勒说,“我把戏剧看做一件严肃的事情,它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人性化,也就是说,更大众。”在《悲剧与普通人》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中,他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认识和看法。第一,阿瑟·米勒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也包括普通人而不仅仅是贵族或那些伟大的人,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存在很大分歧。他这种独具建树的悲剧观,在其杰作《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个有三十多年推销经历的推销员,他来自社会的底层,一无所有,因为推销员没有工资,只领佣金。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大儿子比夫成绩不及格,威利置之不理,他相信比夫可以成为体育明星,给家族带来荣耀和财富,但是比夫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意留在充满欺骗和欲望的大城市里。比夫发现威利和他的情妇在一起的时候,他和威利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小儿子哈皮幻想不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绩,他和女上司调情并且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成功。他们想自己干一番事业,但比夫没借到钱,威利最终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自杀。自己的家人也因为他曾经有过自杀倾向而拿不到保险金。所以威利完全符合阿瑟·米勒悲剧的人物形象,他在事业、家庭中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和困境。第二,阿瑟·米勒认为悲剧源于人们无法抗拒正当评价自我的冲动,悲剧性缺陷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不愿处于被动地位,企图反抗的一种状态,尤其是当他认为这些事情对自己尊严、社会地位构成挑战的时候。所以主人公往往竭力捍卫或者保护某种东西,例如自尊、事业、家庭等等。在《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的悲剧就来自于他对社会以及自身的不当评价。传统的美国梦认为所有美国人拥有平等的成功的机会,但是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时候,公司倒闭、人们失业、失去存款,美国社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情况下,美国梦就变成了幻想,威利是美国梦虔诚的笃信者,他未能意识到当时美国梦的破灭。尽管生活在残酷的世界,那里现代文明令人窒息,威利从来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现实,仍然在梦想着成功,生活在幻想和谎言中。【5】第三,阿瑟·米勒认为悲剧蕴含着乐观思想而不是悲观思想,因为它证明了人们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的坚定意志,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的忠实。当人们观看悲剧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同情和恐惧,同情悲剧里的主人公,恐惧自己也要面对相同的压力和困境。当人们同情主人公的遭遇的同时也会感慨自己的幸运,庆幸自己没有主人公那么的不幸。《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人们会思考自己的生活,虽然自己也面对工作家庭的压力,但至少还有值得为之努力的东西,还能从工作和家庭中获得乐趣和慰藉。同样,《俄狄浦斯王》中虽然俄狄浦斯承受着杀父娶母的预言,但是他勇敢、正直、坚强、勇于承担责任。当他知道自己无意中实现了杀父娶母的预言的时候,他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所以这部悲剧蕴含着乐观的思想。人们崇尚勇敢正直,歌颂勇于承担的思想。最后,阿瑟·米勒在悲剧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他善于在悲剧创作中运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来丰富和表现悲剧的内涵。他曾说:“如果一个人的悲剧是这个人不顾一切要求公平评价自己所导致的话,那么他因此而遭受的毁灭就揭示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缺陷或邪恶。”《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用象征手法把人物、剧情、主题巧妙地联系起来,主人公威利·洛曼(Loman)与英文Low man谐音,象征着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无权无势的小人物。文中多次出现的“钻石”代表着威利向往的财富。另外,在人物心理呈现方面,阿瑟·米勒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首先是现在与过去的交叉呈现,文中威利时常回忆起以前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睦,这与现在事业上的失意,家庭的冲突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其次现实与幻想交融,威利经常陷入幻想,梦想着自己事业的成功。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悲剧”的完整定义的文艺大师,他对悲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对后世悲剧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瑟·米勒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悲剧理论,对悲剧的人物、表现手法、悲剧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现代悲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柏拉图.Republic理想国.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

[2]亚里士多德.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1.

[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89

[4]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81

[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1990:398.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阿瑟威利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温基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大侦探福尔摩斯
梦想家威利
没有秘密的树洞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