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时间感知抽象的劳作

2015-05-30焦萌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行径劳作材质

焦萌

绘画是件微乎其微的事,这像一个日常的习惯动作,仅此而已。

——梁思衡

“梁思衡”

展览时间/ 2015.06.06~07.12

展览地点/ Hi艺术中心

置身于展厅中,梁思衡那些完全没有了形象的“抽象”作品更加吸引我,之所以为抽象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梁思衡自己并不认为这些创作是抽象绘画,他说,“现在回头来看,在这个阶段中那些没有明确形象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有几分抽象意味,但本质上并不属于抽象绘画,顶多只是简洁而意向的图形”。

距离上一次个展已经两年半了,时隔这么久梁思衡也不过带来了十余幅新作,他是一个产量较低的画家,更多的时候他选择停下来思考。“每当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就会想下一步该怎么办,我觉得我在过程中喜欢自我发问,比如因为迷恋某种画面效果就把问题给糊弄过去,而这种不能说服自己或不加思索地复制会很快令我失去兴趣,所以当我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宁愿停下来想”。两次个展都以自己的名字“梁思衡”为题,绘画的主题、形象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到底是什么,他把绘画看作一种抽象的劳动,这种行径本身即是意义所在。

梁思衡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按照科班教育体系,他接触了水粉、水彩、油彩等绘画材料,但最终却选择了坦培拉这种课程设置里没有,老师也不太了解的材料。大学一年级,梁思衡在翻阅画册的时候发现自己特别喜欢中世纪时期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他甚至说不出来他迷恋的是什么,“它不是一种具象的东西,我就去研究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使用了什么方法,才慢慢了解到有这么一种材质,在油画产生之前就有了”。

坦培拉最开始是一个动词,意为“搅拌”。运用坦培拉进行创作是一门古老的技法,最原始的方法是使用蛋黄来调配颜料,随着不断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可以替代蛋黄的新材质,比如酪蛋白、甲基纤维素,但广义上凡是油和水通过“坦培拉”(搅拌)而形成的乳液都可以称作坦培拉绘画,只不过我们通常将坦培拉狭义地理解为“蛋彩画”,这也是过去翻译上的问题;而梁思衡所使用的正是最古老的蛋黄调制法。“我发现坦培拉的质感,包括它的化学特性是我所需要的东西,我挑选了这种材质,同时也通过这种材质创造了自己的方式,相互塑造。”

在绘画的过程中梁思衡有个无意识的行为习惯,那就是刮除,只是最初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而刮除已经成为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后来他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绘画的行径,比如“刮”是一种“退路”,而“画”是一种“进程”,他对这整个过程很迷恋。“我画到后期基本上没有去想我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而是完全沉浸在过程中,所以我就逐渐剥离了主题、形象,而是让它成为‘行径的组成,并用一种最简单的劳作方式:点、小折线等小孩都能画的东西去构建一种行径,这有一种他律性,就相当于计算机里面的0和1。”

绘画对梁思衡而言就是一种劳作,简简单单,“绘画是件微乎其微的事,这像一个日常的习惯动作,仅此而已”,这是他愿意花费很多时间重复的劳作,如其自述。

自述

文/梁思衡

关于画画,我忍不住想说几个我很喜欢的,但在美术史主流视野外的个例。

闪过我脑海的第一个叫亨利·达戈(Henry Darger)。他出生卑微,终身与疾病、精神问题、贫穷、孤独为伴;而他在一间小屋用尽60多年创作了一部“奇幻”的长篇作品与几百页水彩配图,直到死后才被房东发现那1500多页令人震撼的视觉长卷。还有个叫莱纳德·柯奈特(Leonard Knight)的老者,独居荒野20多年将荒漠中的整座山涂满各种颜色的图案;最近twitter上还有个普通的警卫用了7年时间设计绘制的超级迷宫……

也许这些绘画与所谓严肃艺术毫不沾边,但也绝非迎合潮流与讨好大众——他们都蜷缩在自己小小的精神躯壳之中,年复一年,心无旁骛,毫无功利地重复耕耘。看着这些作品如饮一剂戒骄戒躁的良药;同时也觉得也许画画这件古老的小事有时候和机智、学识,甚至技术都没太大关系,真正感人的是这些绘者燃烧自己的生命时间换来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群集的朴实和真诚,它是一种通感埋藏在我们原始记忆的深处;也是其他新兴艺术形式很难代替的。

这是带着信仰执着一生的修行;我时常感动于此。

2015.05

好的绘画是有气息的

梁思衡

艺术家

采访时间/ 6月6日

采访地点/ Hi艺术中心

你喜欢的《自述》中的3个故事有些共同的东西在里面,一种近似封闭的执着,你平时创作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种状态吗?

那些文字是以前我自己的一些记录,我觉得自己还算不上那种观念艺术家,我更像一个手艺人,我对绘画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古老的创作手段,有点像某种仪式;它不可能与其他新媒体以比新的方式去竞赛,绘画也始终是充满魅力的。

绘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绘画对我而言不再去“表达”,而只是把它兑换为一种行为路径。同时我希望我的画通过材质的物性和绘画性具有饱满的被感知的状态,而不是概念先行的东西,也跟幅面大小没关系。

创作一幅作品大概要多久?

不一定,小的平均两三个月吧,它取决于我怎么推导。而作为一个行径的过程,我没有限定它的完成时间。

坦培拉的哪些特性让你选择了它?

准确的说是鸡蛋坦培拉。第一它适于精确描绘,快干;第二个在于它分子结构的某些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干燥结膜后仍十分柔软,附着力和强度较弱——这些曾经被视为缺陷而被油画取代的地方恰好是我需要的。同时鸡蛋坦培拉表面那种温润的质感也让我很着迷。

为什么你画作的尺幅都不大?

其实大小我觉得无所谓,我并不追求视觉冲击力。如果从行径的角度来说我的绘画不是单一的添加或者扩散,行径的层次本是具有丰富性的,比如添写、去除、再添加、强改、挪移,再标记……在这样一个个强调丰富性的过程,我不再去在意边界的扩展,而是绘画的程度和质感的饱满度。同时我这个阶段限定在一个手臂自然舒展,自然视角下的本能书写状态,也就是说这种行为方式决定了我的视线范围和观看的距离。

在一次采访中你谈到接下来会用两年时间画一幅画,用意何在?

比如我预计从下个阶段的那批画中拿出一两张画上两年,其他的会同时进行。一方面是我想试试往极致上推,寻找那个接近的“临界点”的位置。现在有一个遗憾就是我觉得还有能量把整个思维的递进再往前推进,让作品的更饱满;而这也只有在下一个时间段来实现了。

平时除了绘画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吗?

我特别喜欢动手做东西,对手工比较感兴趣,它是有手感的,有气息的,我觉得好的绘画它也是这样。

平时会动手做一些什么?

做木工啊,像家具什么的都做,包括我自己的一些框子。我的外框是从我画画开始就加上去的,我希望它有一种日常性在里面,比如我会碰触到它,拿起来、放下,它会保护画面;另外它与颜料的物性相呼应,同时承载着劳作痕迹的延伸,所以它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行径劳作材质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春暖劳作花相伴
衣服材质大揭秘
抗议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
阅读理解Ⅲ
上流并下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