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野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5-30王樱娜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摘要:分析了洞村公共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8-301-01

1 洞村概况

湖北省洞村,隶属于咸宁市崇阳县港口乡,地处丘陵地带,是以王姓为主的宗族聚居村,虽有少量外来杂姓,但王姓为大姓。村庄历史记忆较强,文化资源相对较弱,村庄公共文化生活因血缘关联而动员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较为紧密的社会交往。

洞村山上土壤贫脊,少有经济作物。崇阳县的母亲河隽水河从中流过,是村民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村前有一片农田,种植水稻为主。集体化时期人均面积不到334 m2,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土地在维持生计方面颇为艰难,在村民的记忆中,大多以杂粮为主且处于半饥饿状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时,人均土地在维持生计方面刚够温饱,经济拮据,难以支撑家庭开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洞村及其周边地区仍是典型的农业村,没有村办集体企业,村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山地和不多的水田。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成为青壮年劳力包括年轻女性在内的一种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洞村公共文化生活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一是建国初期传统仪式影响下的农耕文化——带有强烈的封建迷信和宗族色彩;二是集体化时期国家行政控制下公共文化生活——带有鲜明的组织化、政治化色彩;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衰落的村庄公共文化——宗族性公共文化生活的悄然复兴又迅速消逝,基督教信仰的一度兴起又悄然衰落,健身舞等新的娱乐方式开始进入村民的视野。

2 洞村公共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视野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变迁——以湖北洞村为例》[1]一文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洞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现状与成因,指出洞村和我国中部许多地区的乡村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经历了毛泽东时期国家行政力量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改造,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另一轮冲击,村民自治再给予新的制度安排。以致于现在的洞村传统文化生活被弄得支离破碎,毛泽东时代又没有留下更多的历史遗产,村民自治尚不成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

2.1 乡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创建“乡风文明”的文化村落,但现实距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长期以来,洞村缺少必要的文化资源和文体活动,就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比赛,曾是村民期盼的公共文化生活的盛事,有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喜庆气氛以及人们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最能培养村民的集体意识,释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悟。这样的公共体育赛事也因村里经济拮据而放弃,洞村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大多还停留在文字表述上。村民的日常生活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印度社会学家库纳塔认为,应该注意到村民生活方式的诸多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农民常住人口中非务农人数的急速增长[2],许多农民脱离了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再也不愿意象他们的祖祖辈辈那样生活了。

2.2 优良的风俗和传统逐渐消亡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其一,传统文化的保存、传递和创新;其二,现代文明的引入、吸收和融合。只有二者兼顾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乡村与城市一样,既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不失乡土本色。遗憾的是,洞村没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上,特别是反映本地传统的地方戏“提琴戏”、手工艺“棕床制作”、节日赛事“龙舟比赛”等,因兴趣转移、市场冲击、经济拮据等多种原因而消失。对村里的传统文化,村民大多采取漠视、摈弃甚至逃离的态度,使得大量本土的风俗和传统逐渐消亡。

另一方面,在现代文明的引入、吸收和融合上,许多村民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吸收了许多城市文化的糟粕,如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没有了精神追求,缺乏健康的文化引领,导致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习气在洞村普遍流行,如攀比消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吸毒等。外来的冲击,使洞村处于乡村和城市的边缘,一方面放弃了自身的优良传统和习俗,失去了乡土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外来文化,又不能很好地驾驭,村民从精神上处于危机的边缘。

2.3 教育滞后,缺乏健康的文化引领 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村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之初,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导致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长期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多治“穷”少治“愚”,重扶“贫”轻扶“志”。优惠的农业政策,大量的外出打工,村民改善了经济条件,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但缺少精神文化的滋润,缺乏健康的文化引领,致使洞村摒弃的是优良的传统,吸收的是外来的糟粕。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由此滋生的拜金主义,分田到户后的自由散漫及由此滋生的极端个人主义,外出务工带回的腐朽文化与庸俗的价值观念,这一切无时不在侵蚀着村民原本简单的头脑。封建迷信、宗教活动抬头蔓延,黄、赌、毒等陈腐的东西死灰复燃,已酿成多起悲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以科学、文明、健康的思想文化引领洞村的文化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3 洞村公共文化生活建设的有效措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考量,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外力的冲击,乡村文化的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建设一个美丽乡村,硬件设施很快可以完成,文化氛围的形成却需时间。就目前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职能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3]。《纲要》突出了政府和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供给者的地位,要落到实处尚需时日。

3.2 汇集多方资源,构建健康的文化场域 村民公共文化生活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健康的文化场域。经济发达的乡村如鄂南明珠官桥八组,原是一个偏僻小山村,现已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一个典范,建有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善借八方之力,汇集多方资源。官桥八组是全国百强明星组,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经济落后的洞村是无法望其项背的。目前的洞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几乎为零,不仅没有起步,村里连这样的意识都没有。要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还要从基础设施着手,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多方资源,包括政府、市场、村级资金、民间赞助等。

3.3 保存乡土文化,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乡村是宜居的,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德国有40%的居民住在农村,美国有22%以上的居民住在农村,日本有20%以上的居民住在农村[4]。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建设美丽乡村,在引入时代元素的同时,一定要着力保护原有的地方特色。洞村文化建设中,优秀的地方性传统文化如重要红白喜事时的提琴戏、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春节期间的玩龙灯彩莲船、棕床制作等,应该大力弘扬、开发,提升本土文化的特色与活力。

3.4 引入现代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必要的文化引领 文化具有行为导向功能,健康的思维、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伦理、高雅的情趣,可以引领村民阳光、向上和合乎理性地生活。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精神文化有了更多的需求。大量外来文化的进入,扰乱了村民原有的生活秩序,先进文化如果不能及时地起引领作用,落后的甚至是反动腐朽的文化残余就会无孔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意味着科学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洞村公共文化生活的提升,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必要的文化引领。

参考文献

[1] 王樱娜.现代化视野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变迁——以湖北洞村为例[J].价值工程,2014(23):290-291.

[2] PARTHA CHATTERJEE. Peasant Cultur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2008,9(1):116-126.

[3] 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4] 李慧,李金桀.农村发展“两难”困局如何破解[N].光明日报,2011-03-25(1).

[5]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