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乡村教师的楷模人生

2015-05-30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县里大桥婆婆

刚接受采访时,64岁的谭运斌还十分腼腆,几度语无伦次。但是一谈到教育工作,他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脸上满是毫无缘由的自信,声音洪亮起来,话语也顺畅了许多。

这个在农村从事了40年的老教育工作者,曾担任个多个学校的老师、校长。在其担任过校长的学校,无论是校园的各项基础设施,还是学生的教学质量,无不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谭运斌看来,困境重重的农村教育,开展起来十分艰巨,但并非不能解决。

如今,退休后的他余热不尽,继续凭着能力为村民办事。相比谭运斌对大“家”的付出,妻子刘珍兰则默默无闻的挺起了自己的小家。这个坚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们的努力下,九口之家,三世同堂,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1、荒凉校园变成美丽花园

在湖南茶陵舲舫乡教书40年,谭运斌屡次挑战着乡民认为的不可能。

19岁那年,谭运斌就进入小学教书,稚气未干的他并不被人看好,但因其教的班级在乡里成绩一直排前列,没几年他就被调到初中去当老师,而且同时主教语文、数学。

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谭运斌作为班主任,带了一个初三班级,当时全班23人,22人考到了高中。这对当时落后的舲舫农村教育来说,简直算是奇迹。由于出色的教学质量,谭运斌参加了县教育局的高考阅卷,全校仅他一人。

1994年,谭运斌被调到堤洲小学当校长,虽然对堤洲小学的情况有所了解,但是第一次走进堤洲小学,他的心还是凉了半截,也才明白为什么人都不愿意去当这个“官”。堤洲小学偏僻简陋,只有几个教学班,老师也不多,校园破烂不堪,杂草丛生,几个土坯教室七漏八淌,东倒西歪,全是危房,甚至连厕所都不能使用。

面对这糟糕的一切,谭运斌急忙跟村里联系,希望村里支持教育工作,并和村书记彻夜长谈,讲解基础教育对于村子发展的重要性。

当时村里土地有纠纷,他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并做群众思想工作。经过2个月的奔波,他争取到了办学经费,新征了校园用地,教学楼开工建设。随后,谭运斌又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了校园道路,新建了大门、围墙、厕所。又购买花木,绿化了校园,使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除了堤洲小学,在其担任校长的多个学校里,学校面貌都焕然一新。

1996年的下半年,谭运斌被调到了洮水中学,因为教学秩序混乱,老师没有凝聚力。许多学生辍学,和社会上的人在一起,成为了混混,经常到学校里面偷东西,并时常到课堂捣乱,干扰老师教学。

谭运斌上任后,就在街上找到他们,他软硬兼施,对捣乱的青年做了好久的思想工作,说:“我到了这里就要把这里搞好,你再这样搞,我就找派出所把你抓起来。”谭运斌知道他们大多是缺乏家长关爱的留守青年,就给了他们50块钱,要他们缺什么就去买什么,不要再到学校偷盗。

第二年学校评比的时候,洮水中学在文化、秩序、体育等方面都表现良好,改变了常年排在县里中学末端的尴尬。

2004年,许多村小合并,谭运斌调到了一个离家仅50米的舲舫中心小学。虽然离家近,但谭运斌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周晚上轮到他值班时,他都坚决留守学校,不曾偷懒走出校门回到家中。

“现在在乡里遇到我的学生,他们对我都是很尊敬。”谭运斌坐在自家沙发上,嘴角带着微笑和自豪。

2、牵头修大桥解乡民之忧

昔有竹木筏和舟船于此停靠,舲舫因此得名。

洣水河途经舲舫乡,谭运斌住在河东边,河西边也有好几个村子,唯一的舲洲渡口是河西边的龙朱坑村、祠湾村等四个村群众人员往来、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更是近百名学生每天上放学的必经之路。

洣水河有近200米宽,历史以来舲洲渡口一直靠两只老式木船摆渡,危险性相当大,每年总会发生溺亡事故。在学校任职的谭运斌,每次听到学生上学溺亡时,更是心痛。

“可以说,舲舫乡被洣水分成了两半。”谭运斌说,一到晚上或是汛期,根本无法摆渡,给渡口两岸的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从学校退休后,谭运斌便成了是建桥的发起者之一。2009年,上游的中洲洣水大桥修建,让谭运斌对修桥的渴望更加强烈,他积极奔走收集资料,写了报告到县里去争取建桥项目。

让他高兴的是,项目是争取了下来,可县里到乡里开会说:“修桥是可以,但县里财政也有困难,需要乡里筹集修桥的启动资金200万。”

为了建成大桥,谭运斌利用乡里教学积下的名望。和几个牵头人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筹集了70万。

为了筹集更多资金,谭运斌南下广州,北上长株潭,走访在外面做生意的舲舫人,希望他们捐资大桥建设,这一次长途的募捐,加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谭运斌等人又在外面筹集到了50万。

但资金还是不足,为此,谭运斌想到了乡里嫁出去的姑娘,就联名给他们的丈夫写了《寄给女婿的一封信》,从外地的女婿那里筹集了40万。

后来,县里批复了130万资金,2012年3月,洣水舲舫大桥终于开工建设。

2013年,修好的洣水大桥,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洣水上。谭运斌说,洣水舲舫大桥的修建,是自己这辈子做过最有意义的事。

3、只要能帮忙,他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2013年,谭运斌的母亲走了,未能登桥看到舲舫大桥一眼。对于母亲,谭云斌一直心怀愧疚,谭运斌的父亲是个工人,6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让母亲守寡多年。

无论是在学校就职还是退休后,他都因工作忙而无法照应,家庭管理和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刘珍兰身上。谭运斌说,“觉得对不起母亲,但更有愧于妻子,这些年都是她任劳任怨维持这个家庭。”

谭运斌是教育工作者,刘珍兰文化水平却不高。但虽然作为农村妇女,刘珍兰在丈夫的影响下思想却很开朗。

因为疾病缠身,婆婆七十多岁生活就不能自理,谭运斌却一直没太多时间照顾母亲。为了使婆婆安度晚年,刘珍兰对婆婆照顾得尽心尽责,照顾了瘫痪在床的婆婆十多年,每天寸步不离,给婆婆洗衣洗头、喂饭、打理身子。

再苦再累,刘珍兰也从不抱怨,默默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也因为如此,家里总是充满和谐的气氛,得到街坊邻里的羡慕和赞扬。在农村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在刘珍兰身上从未有过。婆婆去世前对外人说,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找了个好媳妇。

如今,退休后的谭运斌,依旧闲不下来,村里面的标语、对联都要他来写,他也从未索取报酬,村里人讲客气,最好的时候也就是给一包烟。谭运斌说,自己家里条件还算好,现在也不图什么,就是希望能为村民多做些事。村书记说,“村里找人写对联是很讲究的,第一要有文化,第二要家庭幸福。”

采访结束时,谭运斌看到有老人到自己经营的小卖部买米,就急忙过去帮忙把米送到了老人家中。刘珍兰说,只要能帮忙,他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来源:立身国学教育)

猜你喜欢

县里大桥婆婆
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别把婆婆当成妈
献给婆婆
阅读花瓣雨
师徒悖论
自杀的大桥
亲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