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务院“高参”们的出身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8期
关键词:参事室列席党外人士

参事制度是1949年政治協商时代的产物。其时,政务院参事室定调在精英政治,招揽了袁翰青、许宝驹、吴藻溪等32位民主党派与社会贤达。

当时的政务院参事轮流列席政务院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会签各部委上报政务院的报告。时任参事室副主任屈武曾不无自豪,“开国之初,建立制度无经验,多在摸索之中,我们参事室对章则法规的制定尽了历史责任。”

1954年后,政权的联合政府色彩趋于淡化,参事室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参事们多数列席全国政协、统战部等的例行招待会。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蒋明麟认为,“这里面多有礼仪性成分。”

随后的“反右运动”中,万枚子、骆介子、吴传颐等6名“右派分子”被撤销参事职务。国务院明确提出,参事室的性质是“统战意义,荣誉机构,工作机关”。时任参事室主任陶希晋则宣布,“今后参事可以不经常上班。”此后,参事室“以养为主”,逐渐变为一个安置上层党外人士的场所。在中国历次政治风暴中,这一国务院直属机构几经沉浮,“文革”期间曾搬迁至北海公园静心斋栖身。

当国家重入正轨,参事们也重抱政治热情。1988年,国务院参事室大事记载了关于参事室前途的讨论,提出参事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在政府机构中的一种体现”,参事人选“不能降低条件,不要只是养老。不要吸收党内的同志”。比如1998年的那批,统战部考察结束后,参事候选人确定为10人。但国务院最终“刷”下两名中共党员,其余全是党外人士。

民主党派向来是统战首选。比如民盟郭崇毅,曾因“现行反革命罪”入狱多年,但仍大胆建言国务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他在赴京上书的火车上写下“敢献刍荛兴盛世,岂因风雨作寒蝉”。这句诗,也成为一些政府参事的信条。

不过参事也并非全然是党外人士,原则上有比例不超过10 %的中共党员,他们要在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不过新聘任参事中,中共党员逐年增多,一位参事称,现在选聘考评也会参考组织部和参事室党组的意见。

2003-2011年间聘任51人中,有25名是中共党员,其中有十余位是在原建设部、财政部、外交部等部委任职的中共官员。同时,参事室主任也由中共党员担任。

(《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参事室列席党外人士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成功举行
应赋予人大会议列席人员言论免责权
省公务员书画展作品移交省档案馆收藏
80年代的国务院参事室改革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学生特别委员列席校党委会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地方人大列席人员制度的规模困境及其治理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历史和现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