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限制中放飞自由

2015-05-26方程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文体命题

方程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理论。著作有《新闻眼》《文艺之敌》《形而放学:美学新解》《心有天游:明清小说美学》《毒蛇》等,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2015年12月20日下午,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主办的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决赛在南京举行。骆冬青教授作为大赛评委,也莅临现场。而我有幸作为《初中生世界》杂志的小记者,面对面地采访了骆教授。

在采访之前,我听说骆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常于幽默风趣的言谈中讲述奥妙的知识和道理,深受学生敬爱。而采访骆教授后,我对此深有体会,感觉受益匪浅。

因为骆教授多年关注高考,并且多次参加高考作文命题,采访一开始,我们便围绕“如何学好语文”这一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了对话。首先,我向骆教授请教:“现在的中学生想要在语文方面有所提高,该做些什么呢?”骆教授回答说:“如果遇上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学生的语文自然就能学好,只需按照语文老师提供的方法去学习就可。但是,如果实在遇不上好的语文老师,就只好靠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最重要,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读古典诗词、散文、小说,或者各种杂书都可以,主要是要读‘好书、经典的书。自己的兴趣与合适的‘书一旦相遇,就能用‘心去读。一本一本地读下来,然后去体会里面的好处,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比方说读古体诗词,找一种比较好的注解本,也不一定要全部读完,读大半本就差不多能掌握里面的知识点,这种功夫是必须下的。提高语文水平就是要看‘闲书,所以语文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课业繁重,往往是其他的课程作业挤占了阅读时间,以致中学生难以找到读书的时间。”

我还向骆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语文老师会教给我们许多阅读题的答题模式和技巧,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有帮助吗?” 骆教授认为这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模式对语文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拿古典诗词来说,其体式、格律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有些意象和典故也有固定的寓意。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对理解古典诗词是有帮助的。尤其在考试答题时,有助于更快捷地分析出正确答案。像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就把各种文体模式总结出来,教人如何读与写。而读者掌握了这些技巧,就有助于读懂作品。另一方面,学生不可一味地依赖于答题技巧。好的文章,是各有巧妙不同的。因此,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命题人在设计考试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多方考虑,力求考出一个学生真正的审美能力。因此,学生平时还是要注意阅读的积累,考试时,要在真正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答题,要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读,从头读到尾,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之后,我们又谈到了写作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在考场写作时,都倾向于写记叙文,因为写议论文比较容易偏题。骆教授认为:“议论文写作在确定了论点之后,需要有一个从概念到逻辑推理再到判断的过程,需要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准确的判断紧密贴合,这个能力是平时训练出来的,比较难掌握。然而,大多数人对考试作文中的‘文体不限有所误解,将其理解为就是记叙文、议论文二选一。其实,议论、记叙是一个大的概念,而文体则包含甚广,有许多文章体式。就高考作文来说,命题要求的本意是让考生选择合适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精彩的文章,也就是说,考生选择小说、散文、戏剧、杂文等文体都可以,甚至可以自己创出一个文体。”而对于如何将作文写好,骆教授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性”。他经常对自己的研究生强调“灵性”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很高很强的审美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他说:“对于一般的初、高中学生来讲,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文体规则,要知道小说该怎么写,散文该怎么写,杂文该怎么写……最重要的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写作要有想象力、创造力,可以标新立异。而在考试作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审好题,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写。比如说‘怀想天空这个题目,如果考生只写天空,那得低分的原因就是文章里只有天空,没有怀想。命题作文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写作者既可以有很美妙的想法,也可以把自己美妙的想法十分畅快地表达出来,但同时不要忘了命题的限定。考试作文的特殊性,毫无疑问地限制了考生的写作自由,这要求考生在平时就要培养自己审准题来做文章的能力。但是,如果考生在命题的限制范围内,施展才华,标新立异 ,往往会获得高分。所以,写考场作文时不要惧怕标新立异,只要不离开命题的‘意,你的作文便会出彩。中考、高考阅卷是由多个老师即阅卷组共同评分,有创新而又不跑题的作文,通常会获得老师们的推许。”

采访中,骆教授还详细地谈了语文高考题型与如今出现的一些学习误区,他说:“语文试卷目前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这部分应当逐渐地从高考试卷中剔除。特别是2017年之后,要进行题型改革,把一部分基础知识放到学业水平考试中去考;但在没有改革之前,命题组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变化,比如把前面的字音和字形类题目都去掉了,因为这一块浪费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太多了。其实,这类题目总共只有6分,却花去了师生大概30%的复习时间。还有一类所谓的‘语言运用题,给一个例句,要求仿写句子,这类题目趋于模式化,很死板,很难考出学生的语文能力。高考语文的命题倾向是从知识性的考查变成能力性的考查,要出能考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题目,如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等等。现代文阅读又可分为文学类的和议论文类的,能比较综合性地考查一个人的语文水平,要看考生能不能读出文章的精微之处,能不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听了骆教授的话,我想到一个问题:“中考与高考试题的题型几乎如出一辙,现在高考已经将字音和字形类题目去掉,如果中考试题也发生相应改变的话,对于初中生掌握汉语字词的能力会不会产生影响呢?”骆教授回答说:“其实对于字词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完成。而对于字词掌握情况的考查,通过作文板块完全可以达成。我们能够从作文中看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如果能把一篇作文写好,证明文中的那些字词对考生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了。掌握2000到2500个汉字,就可以流利地进行日常书面交流。老舍也曾说过‘常用的汉字是很少的。而试卷中的字音字形类题目,往往考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和读音,几十年考下来,题目越来越偏,把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都浪费了。”由这个话题,骆教授还引申到了现在很热的“汉字大赛”:“当时江苏赛区的总赛点就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我是评委之一。这次比赛的设定是以考常用字为主。一个初中教师在比赛间隙来到评委组,说:‘我们都让学生专门背《康熙字典》上面的字了,你们怎么专门考这些容易的?这个老师的想法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专考生僻的字,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什么帮助呢?”

骆教授的一番话说得我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带着深刻的启示,我愉快地告别骆教授,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采访。

(指导教师:吴 璇)

本书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明清小说经典的美学研究”的一个子项目,是骆冬青老师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

本书从明清小说的“叙事”出发,但不拘泥于“事”与“理”,而是坚持“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一切都在心中”的观点,将明清小说史看作中国的“心史”,认为明清小说证明了在任何境况下,中国精神的特质乃是“心有天游”。“心有天游”,强调的是道在心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注目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乃至精神密码的同时,更注重于民族心灵的奋发与开拓,民族心灵的抗争与超越。

本书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世界还原为一个“有形的图像时代”,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中抓住了欲望这个主线,着重分析和阐释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以后的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并将这种分析和研究方法称为“形而放学”。全书从审美的角度,透视了政治、经济、道德、艺术,因为在这四大领域,人的欲望表现得尤其充分;同时,这四大领域也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它们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也不简单属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美,可以在一瞬间摧毁人的整个价值系统,让人痛感以前的生活毫无价值。同时,美又是一种最高的价值标准,如天光乍现,似醍醐灌顶,让人们明白了一切的微不足道,让一切以前感觉不错的事物,统统变成了没有意思的追求。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从社会文本到生存文本,都可以用美学的眼光进行透视。但是,美学的思考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矛盾,即以理性来处理感性的现象。这样的矛盾牵涉到人文学术的根本。为正视这样的矛盾,本书倡导一种平等对话和自由对抗的精神,以“知己知彼”的“对敌”的方法深入文本,用美学的以及文艺的方式,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问题。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文体命题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文体家阿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